盘簧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35545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步,在周向上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25b与所述第3位置25c之间的第4位置25d在沿径向离开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状态下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接触。
[004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1)构成为,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 (2)的任一方接触。
[0043]具备该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盘簧1,与以往的盘簧相比,能够提高固有频率,进一步能够有效地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
[0044]图4(a)?(C)中分别表示以往的盘簧200的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下的俯视图。
[0045]另外,图5中表示以往的盘簧200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图4(b))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
[0046]图6中表示以往的盘簧200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图4(c))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
[0047]如图4(a)所示,以往的盘簧200构成为,在自由伸长状态下,随着从位于径向内方的内端部朝向位于径向外方的外端部,曲率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
[0048]在该结构的以往的盘簧200中,如图4(b)以及(C)所示,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和最大转矩产生状态等的保有弹性状态时,从位于最内方的第I卷绕部分210 (I)到位于径向最外方的第3卷绕部分210 (3)的所有卷绕部分,仅在周向上的位于大致同一位置(以下,称为周向第I位置205)的一个部位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接触。
[0049]在该情况下,在所有卷绕部分,所述周向第I位置205以外的周向全区域都成为不受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的摩擦接触、能够自由地弹性变形的区域,因此,盘簧整体的固有频率降低,容易产生共振。
[0050]进一步,在所述以往结构中,在径向上位于中央的卷绕部(在图示的方式中为第2卷绕部分210(2))在所述周向第I位置205由位于径向内方的卷绕部(210(1))以及位于径向外方的卷绕部210 (3)夹压,也会产生在弹性变形动作时应力集中于所述周向第I位置205这一问题。
[005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盘簧I中,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1)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25a、25b、25c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 (2)的任一方接触。因此,能够使固有频率上升而有效地防止产生共振。
[0052]进而,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 (I)构成为,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在弹性变形动作时在预定部位产生应力集中。
[0053]图2以及图3中,分别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盘簧I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图1(b))时以及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图1(c))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
[0054]如图1(a)?(C)、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1)具有曲率半径比周向两侧小的多个小曲率部。
[0055]在图示的方式中,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包括第I?第3小曲率部21a?21c。
[0056]所述第I小曲率部21a被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终端部1b离开的位置。
[0057]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被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I小曲率部21a离开的位置。
[0058]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被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离开的位置。
[0059]如图1(a)?(C)、图2以及图3所示,在所述盘簧I中,在比所述第I小曲率部21a靠周向始端侧以及终端侧,分别设置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I小曲率部21a大的第I过渡区域22a以及第2过渡区域22b。
[0060]S卩,所述第I小曲率部21a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I过渡区域22a与第2过渡区域22b之间。
[0061]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位于所述第2过渡区域22b的周向终端侧,在所述盘簧I中,进一步,在比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靠周向终端侧设置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大的第3过渡区域22c。
[0062]S卩,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2过渡区域22b与第3过渡区域22c之间。
[0063]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位于所述第3过渡区域22c的周向终端侧,在所述盘簧I中,进一步,在比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靠周向终端侧设置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大的第4过渡区域22d。
[0064]S卩,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3过渡区域22c与第4过渡区域22d之间。
[0065]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在周向上在分别与所述第I?第3小曲率部21a?21c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I?第3大曲率部23a?23c,所述第I?第3大曲率部23a?23c的曲率半径都比周向两侧大。
[0066]在该结构中,所述第I?第3小曲率部21a?21c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I?第3大曲率部23a?23c接触。
[0067]详细地说,所述第I小曲率部21a在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第I大曲率部23a接触,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在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第2大曲率部23b接触,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在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第3大曲率部23c接触。
[0068]另外,如图1(a)?(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盘簧I中,在比所述第4过渡区域22d靠周向终端侧,依次设置有曲率比所述第4过渡区域22d小的第4小曲率部21d、曲率比所述第4小曲率部21d大的第5过渡区域22e、曲率比所述第5过渡区域22e小的第5小曲率部21e、曲率比所述第5小曲率部2Ie大的第6过渡区域22f、曲率比所述第6过渡区域22f小的第6小曲率部2If、以及曲率比所述第6小曲率部2If大的第7过渡区域 22g。
[0069]在该结构中,所述第5?第7过渡区域22e?22g分别作为所述第I?第3大曲率部23a?23c发挥作用。
[0070]另外,如图1(b)以及(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盘簧I中,关于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1),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周向上的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与第3小曲率部21c之间的中间在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 (2)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接触,由此实现了固有频率的进一步上升。
[0071]附图标记说明
[0072]1:盘簧
[0073]10:固定卷绕部
[0074]20(1):第I可动卷绕部
[0075]20(2):第2可动卷绕部
[0076]21a?21c:第I?第3小曲率部
[0077]23a?23c:第I?第3大曲率部
【主权项】
1.一种盘簧,是长尺寸线材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盘簧,且被卷绕成具有作为端部磨平圈部而作用的固定卷绕部与从所述固定卷绕部的终端部接续的多个可动卷绕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可动卷绕部中至少位于径向最内方的第I可动卷绕部构成为,在该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了的保有弹性状态下,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具有曲率半径比周向两侧小的多个小曲率部; 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在周向上分别与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对应的位置,具有曲率半径比周向两侧大的多个大曲率部; 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所述多个小曲率部与对应的多个所述大曲率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包括: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固定卷绕部的终端部离开的位置的第I小曲率部;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I小曲率部离开的位置的第2小曲率部;以及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2小曲率部离开的位置的第3小曲率部; 所述多个大曲率部包括被设置于在周向上分别与所述多个第I?第3小曲率部对应的位置的第I?第3大曲率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其周向上的所述第2小曲率部与第3小曲率部之间的中间在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接触。
【专利摘要】多个可动卷绕部中至少位于径向最内方的第1可动卷绕部构成为,在该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了的保有弹性状态下,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
【IPC分类】F16F1-10, F01L1-356
【公开号】CN104755790
【申请号】CN201380055756
【发明人】岸原龙二, 和田直也, 寺床圭一郎, 木户冈昭夫, 横山友, 堀宪
【申请人】新确有限公司,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电装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20日
【公告号】WO2014091892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