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6729阅读:3086来源:国知局
低温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温压力容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输送低温液体的低温泵池。



背景技术:

在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中,通常使用低温泵池输送LNG,例如将LNG从储罐中抽出,加压输送到管道。低温泵池包括外罐体、内罐体、出液管和位于内罐体的潜液泵,出液管贯穿封闭内、外罐体的泵池盖,并延伸至内罐体内,潜液泵用于对进入内罐体中的液体进行加压。

传统上,潜液泵通过法兰连接出液管,于固定在泵池盖的下方,但是低温泵池长期处于频繁的大幅度温度剧变以及振动的环境中,而此种连接方式仅通过出液管来承载潜液泵的重力,容易造成潜液泵的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中存在潜液泵易脱落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温泵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温泵池,包括:

罐体;

潜液泵,位于所述罐体内;

泵池盖,覆盖所述罐体的开口,所述泵池盖具有一开孔;

连接板,固定在所述泵池盖的外表面,且所述连接板具有开孔;

出液管,贯穿所述泵池盖的开孔和所述连接板的开孔,并通过连接法兰连接所述潜液泵;以及

连接装置,从所述泵池盖的内表面向罐体内延伸,并通过法兰连接所述潜液泵。

可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保温筒以及从所述保温筒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连接法兰的第一泵连接板和第二泵连接板,所述保温筒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泵池盖内表面上,所述第一泵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泵连接板关于所述泵池盖的开孔所在 的孔轴线对称。

可选的,所述保温筒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第一泵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泵连接板从所述内筒体的下端向所述罐体内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泵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泵连接板均为从所述内筒体向所述罐体内延伸的弧形板。

可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弧度为90度,所述弧形板的半径等于所述内筒体的半径。

可选的,所述第一泵连接板、所述第二泵连接板与所述内筒体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保温筒还包括密封所述内筒体和所述外筒体下端的保温筒盖板以及填充在所述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保温材料层,所述第一泵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泵连接板位于所述外筒体下端所在水平面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分别从所述泵池盖的开孔两侧向所述罐体内部延伸的第三泵连接板和第四泵连接板,所述第三泵连接板和所述第四泵连接板关于所述泵池盖的开口所在的孔轴线对称。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出液管为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低温泵池还包括防紧固件松脱装置,所述防紧固件松脱装置包括多个紧固件和保险丝,各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法兰和所述潜液泵的法兰将所述连接法兰和所述潜液泵固定在一起,各紧固件的头端均设置有通孔,所述保险丝穿过各个紧固件的通孔,牢固地将各紧固件连接在一起。

可选的,所述紧固件为专用螺栓,在紧固状态下,所述专用螺栓的尾端至少超出所述连接法兰5毫米。

可选的,所述低温泵池还包括一限位圈,所述限位圈设置在所述潜液泵的底部,且所述限位圈的外壁边缘连接在所述罐体的内罐体上,所述限位圈设有通孔和连接孔,所述潜液泵的底盘通过所述通孔贯穿所述限位圈,所述潜液泵通过所述连接孔固定在所述限位圈上。

可选的,所述限位圈的外壁边缘设置有多个缺口,用于液体的流通。

可选的,所述出液管为真空管道,所述真空管道包括内管道、外管道以及位于在所述内管道和外管道之间真空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低温泵池通过在泵池盖的外表面设置连接板,出液管贯穿泵 池盖和连接板的开孔,而延伸至连接法兰并通过连接法兰与潜液泵连接,在泵池盖的内表面设置有向罐体内部延伸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延伸至连接法兰,并通过连接法兰连接潜液泵,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装置和连接板两个部件来承受潜液泵的重力,极大的减少了出液管对潜液泵承受的重力,从而有效防止出液管因被潜液泵拉裂而导致潜液泵脱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低温泵池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是本实用新型低温泵池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低温泵池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低温泵池的三维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低温泵池100包括罐体11、位于罐体11内的潜液泵12、与该潜液泵12相连通的出液管13以及用于连接、支撑潜液泵12的连接装置14。

罐体11包括内罐体111和外罐体112,内罐体111与外罐体112之间为真空层。潜液泵12置于该内罐体111中。罐体11的开口处覆盖有泵池盖15,泵池盖15的中间位置设有一供出液管13穿过的开孔。

连接板17满焊在泵池盖15的外表面上,连接板17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开孔,供出液管13穿过。出液管13贯穿连接板17的开孔和泵池盖15的开孔,而向内罐体111延伸,并通过连接法兰18与潜水泵12相连接。出液管13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法/18连接。潜水泵12自身的法兰121通过紧固件161与连接法兰18连接。

优选的,连接板17与出液管13可一体成型而成。

连接板17的设置,一方面可防止出液管13因承受潜液泵12的重力而被拉 裂,另一方面,连接板17的开孔与出液管13无缝连接,使得出液管13与泵池盖15的开孔可存在细小的间隙,从而在潜液泵12旋转振动过程中,出液管13可产生适当位移,避免被过度拉扭而损坏。

连接装置14从泵池盖15的内表面向罐体11内部延伸,直至延伸至连接法兰18,并焊接在连接法兰18的外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装置14包括保温筒141以及从该保温筒141的下端向下延伸至连接法兰18的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保温筒141的上端焊接在泵池盖15的内表面上。

保温筒141包括内筒体1411、外筒体1412、密封内筒体1411和外筒体1412下端的保温筒盖板1413以及填充在内筒体1411和外筒体1412之间的保温材料层1414。

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分别从内筒体1411的下端向罐体11内延伸,且两者关于泵池盖15的开孔所在的孔轴线L1对称。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超出保温盖板1413,且位于外筒体1412下端所在水平面的下方。

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均为与内筒体11一体成型的弧形板。优选的,该弧形板的弧度为90度,该弧形板的半径等于内筒体1411的半径。

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焊接在连接法兰18的外壁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4通过两块板(即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连接连接法兰18,而不是将内筒体1412的下端边缘整圈焊接在连接法兰18上,如此,便于维修。

此外,通过第一泵连接板142和第二泵连接板143承受潜液泵12的重力,能够有效减小出液管13所承受的重力,从而防止出液管13被拉裂而造成潜液泵12的脱落。

在另一实施例中(未图示),连接装置14为分别为从泵池盖15的开孔两侧向罐体11内延伸的第三泵连接板和第四泵连接板。第三泵连接板和第四泵连接板为两个竖直板,且两者关于泵池盖15的开孔所在的孔轴线L1对称。第三泵连接板和第四泵连接板的上端焊接在泵池盖15的下表面,下端焊接在连接法兰18的外壁上。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低温泵池还包括防紧固件松脱装置16。 该防紧固件松脱装置16包括多个紧固件161和保险丝162。连接法兰18上设置有多个穿孔,各紧固件161穿过连接法兰18对应的穿孔和潜液泵12的法兰121上的对应的穿孔,将连接法兰18和潜液泵12固定在一起。各紧固件161的头端均设置有通孔,保险丝152穿过各个紧固件161的通孔,牢固地将各紧固件161连接在一起。藉此,大大减小因潜液泵12振动而导致紧固件161的松动或脱落的可能性,提高潜液泵12的安全性能。

紧固件161可为专用螺栓。在紧固状态时,专用螺栓穿过连接法兰18的穿孔,且其尾端至少超出连接法兰5毫米,从而使潜液泵12更加牢固地固定在连接法兰上。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低温泵池还包括一限位圈19,该限位圈19设置在潜液泵12的底部。该限位圈19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通孔,潜液泵12的底盘通过该通孔贯穿该限位圈19。限位圈19上还设置有连接孔,潜液泵12通过自带的螺栓穿过连接孔而固定在限位圈19上。限位圈19的外壁边缘连接在内罐体111上,且外壁边缘上设置有多个对称的用于低温液体流通的缺口。限位圈19可由耐低温材料制成。

该限位圈19可有效减少潜液泵12运行时的振动幅度,进一步防止潜液泵因振动而产生脱落。

上述所述的出液管可以是真空管道,该真空管道包括内管道、外管道以及位于在内管道和外管道之间真空层。

本实用新型的低温泵池通过在泵池盖的外表面设置连接板,出液管贯穿泵池盖和连接板的开孔,而延伸至连接法兰并通过连接法兰与潜液泵连接,在泵池盖的内表面设置有向罐体内部延伸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延伸至连接法兰,并通过连接法兰连接潜液泵,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装置和连接板两个部件来承受潜液泵的重力,极大的减少了出液管对潜液泵承受的重力,从而有效防止出液管因被拉裂而导致潜液泵。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在连接法兰上设置有防紧固件松脱装置,进一步加固潜液泵与连接法兰的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潜液泵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圈,进一步加强对潜液泵重力的承受能力,以及限制潜液泵的振动,防止因振动产生的脱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