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2734发布日期:2019-10-19 03:44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包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



背景技术:

在包装流水线上,盖子需要翻转至指定角度后进入到压盖机中,以便进行压盖。现有的包装流水线上是采用螺旋翻盖机对盖子进行翻转的。螺旋翻盖机内设有呈螺旋状的螺旋内腔,盖子进入螺旋翻盖机后通过螺旋内腔可翻转至所需的角度,达到翻转的效果。但是螺旋内腔的结构存在死角,在旋转时会出现盖子被卡在死角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盖子的供应速度,工作效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翻盖,不会出现盖子卡在死角的现象,工作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包括:用于提供盖子的下盖滑道,用于翻转盖子的翻转滑道,以及用于输送翻转后盖子的输送带;所述下盖滑道的宽度限制盖子竖向状态下滑;所述翻转滑道上具有宽度不小于盖子外径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上端与其下端之间具有便于盖子下滑的高度差;所述滑槽上设置有用于辅助导正盖子上部倾斜的第一弧形导杆、用于辅助导正盖子下部倾斜的第二弧形导杆、以及用于辅助导正盖子的第三弧形导杆;当盖子下滑至翻转滑道的输入端时,盖子的盖面端受第一弧形导杆的限制抵在第一弧形导杆上,同时盖子的盖口端受第二弧形导杆的限制抵在第二弧形导杆上,第二弧形导杆与第一弧形导杆共同作用可使盖子处于倾斜于滑槽底部的状态;当盖子继续下滑时,盖子的盖面端脱离第一弧形导杆的限制、受第三弧形导杆的限制抵在第三弧形导杆上,第三弧形导杆与第二弧形导杆共同作用可使盖子接近平放在滑槽底部的状态,再然后盖子受重力以及下滑惯性的作用滑脱第二弧形导杆、从第三弧形导杆下方通过,最终平放输出到输送带上。

优选的,所述下盖滑道上与盖子盖口端相对的侧壁为观察侧壁,所述下盖滑道上与盖子盖面端相对的侧壁为顺滑侧壁;所述滑槽的底部与所述下盖滑道的底部自然过渡连接,所述滑槽上与所述顺滑侧壁自然过渡连接的侧壁为连接侧壁,所述滑槽的另一侧壁为限制侧壁;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的下端焊接在所述限制侧壁上,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的上端焊接在所述连接侧壁上;所述第二弧形导杆的下端焊接在所述限制侧壁上,所述第二弧形导杆的上端焊接在所述观察侧壁上;所述第三弧形导杆的下端焊接在所述限制侧壁上,所述第三弧形导杆的上端焊接在所述连接侧壁上;所述第一弧形导杆到所述滑槽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盖子的外径、大于所述盖子的外半径,所述第二弧形导杆到所述滑槽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盖子的外半径、大于所述盖子的高度,所述第三弧形导杆低于所述第一弧形导杆、高于所述第二弧形导杆,所述第二弧形导杆到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的距离、以及到所述第三弧形导杆的距离均大于所述盖子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观察侧壁上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开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导杆、所述第二弧形导杆和所述第三弧形导杆均由直径为6mm的SUS304圆棒通过弧形折弯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翻盖,不会出现盖子卡在死角的现象,翻盖成功的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其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下盖滑道;11、顺滑侧壁;12、观察侧壁;13、开口;3、滑槽;31、连接侧壁;32、限制侧壁;4、第一弧形导杆;5、第二弧形导杆;6、第三弧形导杆;7、输送带;8、盖子;81、盖口端;82、盖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可翻盖的下盖机构,包括:用于提供盖子8的下盖滑道1,用于翻转盖子8的翻转滑道,以及用于输送翻转后盖子8的输送带7。所述翻转滑道的输入端与所述下盖滑道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翻转滑道的输出端与所述输送盖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下盖滑道1的宽度限制盖子8竖向状态下滑;提供盖子8时,盖子8竖向沿下盖滑道1下滑至翻转滑道。所述下盖滑道1上与盖子8盖口端81相对的侧壁为观察侧壁12,该观察侧壁12上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该长度方向即盖子8下滑的方向)设置的开口13,以便观察到下盖滑道1中盖子8的下滑情况,同时能够手动辅助下滑盖子8。所述下盖滑道1上与盖子盖面端82相对的侧壁为顺滑侧壁11,以便盖子8沿着顺滑侧壁11下滑。所述翻转滑道上具有宽度不小于盖子8外径的滑槽3,以供盖子8翻转平放;所述滑槽3的上端与其下端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便盖子8受重力影响下滑;所述滑槽3上设置有用于辅助导正盖子8上部倾斜的第一弧形导杆4、用于辅助导正盖子8下部倾斜的第二弧形导杆5、以及用于辅助导正盖子8的第三弧形导杆6。所述滑槽3的底部与所述下盖滑道1的底部自然过渡连接,以便盖子8滑入滑槽3内;所述滑槽3上与所述顺滑侧壁11自然过渡连接的侧壁为连接侧壁31,所述滑槽3的另一侧壁为限制侧壁32。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的下端焊接在所述限制侧壁32上,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的上端焊接在所述连接侧壁31上;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的下端焊接在所述限制侧壁32上,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的上端焊接在所述观察侧壁12上;所述第三弧形导杆6的下端焊接在所述限制侧壁32上,所述第三弧形导杆6的上端焊接在所述连接侧壁31上。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到所述滑槽3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盖子8的外径、大于所述盖子8的外半径;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到所述滑槽3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盖子8的外半径、大于所述盖子8的高度;所述第三弧形导杆6低于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高于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到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的距离、以及到所述第三弧形导杆6的距离均大于所述盖子8的高度,以便于盖子8通过。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可以在盖子8下滑时,将盖子8的上部推向盖子盖口端81所在的一侧,使盖子8倾斜于滑槽3底部;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可以在盖子8下滑时,防止盖子8的下部向盖子盖口端81所在的一侧移动,保证盖子8可靠的倾斜于滑槽3底部;所述第三弧形导杆6可以在盖子8下滑时,进一步推动盖子8倾斜,使盖子8接近于平放滑槽3底部的状态。

当盖子8下滑至翻转滑道的输入端时,盖子的盖面端82受第一弧形导杆4的限制可抵在第一弧形导杆4上,同时盖子的盖口端81受第二弧形导杆5的限制抵在第二弧形导杆5上,第二弧形导杆5与第一弧形导杆4共同作用可使盖子8处于倾斜于滑槽3底部的状态;当盖子8继续下滑通过时,盖子的盖面端82脱离第一弧形导杆4的限制、受第三弧形导杆6的限制抵在第三弧形导杆6上,第三弧形导杆6与第二弧形导杆5共同作用可使盖子8接近平放在滑槽3底部的状态;再然后盖子8受重力以及下滑惯性的作用滑脱第二弧形导杆5、从第三弧形导杆6下方通过,最终平放输出到输送带7上。

所述第一弧形导杆4、所述第二弧形导杆5和所述第三弧形导杆6均由直径为6mm的SUS304圆棒通过弧形折弯形成,一体成型、滑行顺畅。

盖子8下滑至翻转滑道时,盖子8先受第一弧形导杆4和第二弧形导杆5的限制处于倾斜于滑槽3底部的状态,然后盖子8脱离第一弧形导杆4的限制、再受第三弧形导杆6和第二弧形导杆5的限制处于接近平放于滑槽3底部的状态,再然后盖子8脱离第二弧形导杆5的限制、以平放于滑槽3底部的状态从第三弧形导杆6下滑出,完成盖子8的翻转。

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翻盖,不会出现盖子8卡在死角的现象,翻盖成功的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其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还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盖子8的翻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