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27019发布日期:2019-08-03 11:21阅读:10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液冷系统漏液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据中心等大量应用服务器的场合,尤其是高性能服务器的集中使用,会相应带来功耗成本的极大上升。一方面是系统功耗本身很高,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风冷散热能力不足,导致系统温度整体升高,功耗增大。为此,业界提出使用液体冷却的方式提高散热效果,从而达到降低系统功耗、节约成本的目的。液冷方案普遍采用水冷管道的方式,通过在机箱内布置相应的水冷管道,让水在管道内不断循环流动带走系统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实际应用中,由于水是导体,一旦发生泄漏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时刻检测管道是否存在漏液问题,目前普遍采取漏液检测装置的方式。

针对漏液检测装置,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检测方法,漏液检测装置的设计效果也不理想,仅仅依赖于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不再依赖传感器本身而是使用ic处理程序判断是否漏液,从而提高漏液检测的精确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包括:ic处理器、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第三连接器和spiflash芯片;

所述ic处理器用于处理通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采集的漏液信号,并将漏液信号处理后发送给主板;

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一漏液传感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ic处理器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二漏液传感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ic处理器的输入端;

所述第三连接器用于连接ic处理器的输出端和主板,将ic处理器处理后的漏液信号传输给主板;

所述spiflash芯片和ic处理器相连,通过spi接口存储ic处理器中的漏液检测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漏液传感器采用漏液带式传感器;所述第一漏液传感器覆盖到管道的表面,当管道发生漏液浸透漏液检测带时,第一漏液传感器被触发并通过第一连接器发送电平信号到ic处理器;

所述第二漏液传感器用于测量液冷管节点处的流量和/或压力信息;所述第二漏液传感器连接第二连接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器采用螺丝固定接线,以兼容所述第二漏液传感器的接口或型号。

进一步的,所述漏液检测信息包括第一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电平信号和第二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管道中液体的压力和/或流量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ic处理器采用stm32f078rbt6trarm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漏液检测板的外部设有固定防水外壳,以避免发生漏液对漏液检测板的工作产生影响。

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方法是基于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实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漏液传感器实时检测漏液管道是否发生漏液,当发生漏液浸透漏液检测带时,将电平信号通过第一连接器反馈给ic处理器,同时第二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管道中液体的压力和/或流量信息通过第二连接器反馈给ic处理器;

s2:ic处理器将电平信号转换成电压模拟量值发送给主板,主板首先会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强制断电;同时将漏液信息存储到spiflash芯片。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还包括:

将spiflash芯片中的漏液信息进行分级别处理,ic处理器根据分级别处理后的漏液信息,以及收到的第一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电平信号和第二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管道中液体的压力和/或流量信息反馈给主板以提高检测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将spiflash芯片中的漏液信息进行分级别处理包括将漏液信息分为危险数据立即上报、有漏液倾向性数据和安全无漏液风险数据。

发明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发明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该漏液检测装置包括ic处理器、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第三连接器和spiflash芯片。ic处理器用于处理通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采集的漏液信号,并将漏液信号处理后发送给主板;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漏液带式传感器,并且第一连接器连接ic处理器的输入端;第二漏液传感器用于测量液冷管节点处的流量和\或压力信息;第二漏液传感器采用螺丝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并且第二连接器连接ic处理器的输入端;第三连接器用于连接ic处理器的输出端和主板,将ic处理器处理后的漏液信号传输给主板;spiflash芯片和ic处理器相连,通过spi接口存储ic处理器中的漏液检测信息。通过该漏液检测装置,ic处理器将电平信号转换成电压模拟量值发送给主板,主板首先会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强制断电;同时将漏液信息存储到spiflash芯片,同时将spiflash芯片中的漏液信息进行分级别处理。根据处理后的数据,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漏液检测装置和漏液检测方法,对已经发生漏液的情况发生报警,以及对可能存在的漏液泄漏问题进行检测,从而提高了液冷系统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该漏液小板在检测时,不仅仅依赖于传感器本身采集的数据而是使用ic处理程序判断是否漏液,从而提高漏液检测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的平面图;

图2是基于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的漏液检测方法流程图;

其中1-ic处理器;2-第一连接器;3-第二连接器;4-第三连接器;5-flash。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如图1所示为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的平面图。该漏液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为,通过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将漏液信号采集到ic处理器1中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主板,从而保证发生漏液问题后系统不会被损坏。

首先第一连接器2连接第一漏液传感器,并且第一连接器2连接ic处理器的输入端。第一漏液传感器采用漏液带式传感器,第一漏液传感器覆盖到管道的表面,当管道发生漏液浸透漏液检测带时,一般三滴水就可以浸透漏液检测带,第一漏液传感器被触发并通过第一连接器1发送电平信号到ic处理器。ic处理器1将电平信号转换给电压模拟量,并通过电压模拟量大小调整判别精度。第一漏液传感器可以检测液冷管道本体表面是否有水冷液,从而达到检测漏液的目的。

其次,为保证漏液信号检测的准确可靠,引入第二个连接器3。第二连接器连接3第二漏液传感器,并且第二连接器3连接ic处理器1的输入端。第二漏液传感器用于测量液冷管节点处的流量、压力等液冷管道水流实际信息,考虑到传感器不同接口的情况,第二漏液传感器采用螺丝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器3。以兼容不同种类、不同接口的传感器,提高了该检测装置的通用性。

该漏液检测装置包括第三连接器4,第三连接器用于连接ic处理器1的输出端和主板,将ic处理器1处理后的漏液信号传输给主板。

该漏液检测装置中spiflash芯片5和ic处理器1相连,通过spi接口存储ic处理器1中的漏液检测信息,作为系统维护的log使用。检测的精度需要根据应用环境调节,有长时间运行的log,有助于确定检测精度。并且log能反馈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传感器的实际反馈值,ic可以利用这些log提高漏液检测准确性。

为防止漏液本身影响到漏液检测装置的工作状态,对漏液检测装置做防水处理。本设计采用加固定防水外壳的方式,固定到机箱内部。由于板卡面积很小,可以控制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该漏液检测装置中ic使用stm32f078rbt6trarm芯片,在扩展出第一连接器2后,第二连接器3可以连接到芯片其余的i/o上,作为第二连接器3连接传感器的预留接口。

针对本发明实施例1给出的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装置,提出了一种液冷系统漏液检测方法。如图2所示为基于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的漏液检测方法流程图。

在步骤s201中,开始处理该流程;

在步骤s202中,第一漏液传感器实时检测管道是否发生漏液,第二漏液传感器实时检测管道中液体的压力、流量信息。

在步骤s203中,判断是否发生漏液,是否浸透第一漏液传感器的漏液检测带。如果没有发生漏液,则返回步骤s202;如果已经发生漏液,浸透第一漏液传感器的漏液检测带,则执行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将电平信号通过第一连接器反馈给ic处理器,同时第二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管道中液体的压力、流量信息通过第二连接器反馈给ic处理器。

在步骤s205中,ic处理器将电平信号转换成电压模拟量值发送给主板,主板首先会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强制断电;同时将漏液信息存储到spiflash芯片。

在步骤s206中,将spiflash芯片中的漏液信息进行分级别处理,可将漏液信息分为1、发生漏液,立即上报;2、数值危险,有漏液倾向;3、数值安全,无漏液风险等。

在步骤s207中,ic处理器根据分级别处理后的漏液信息,以及收到的第一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电平信号和第二漏液传感器反馈的管道中液体的压力、流量信息反馈给主板以提高检测精度。

在步骤s208中,整个流程结束。

尽管说明书及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创造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发明创造专利的保护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