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室连接结构及船用C型储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9133发布日期:2019-09-13 22:54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气室连接结构及船用C型储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化气体储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C型储罐的气室连接及管路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目前C型储罐的气室连接结构主要是在储罐上部设置Dome,其结构是,由罐连接较大径值的筒体,筒体连接封头,封头再连接多个接管,形成连接结构,然而,接管集中从封头穿过,且接管的外部需要包裹绝缘,并且,封头其上具有较多的阀门和仪表,需要对应在封头的周围设置对其的操作平台,导致对船体安装空间的要求较大,且接管均从封头引出,应力集中。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气室连接结构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船用C型储罐的气室连接及管路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室连接结构,包括绝缘隔热材料、金属和管路,气室连接绝缘隔热材料,绝缘隔热材料与金属连接,金属连接储罐,所述管路,其一端连接储罐,另一端与气室直接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隔热材料是层压木、玻璃钢、复合材料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气室位于罐体的封头或上部,金属与绝缘隔热材料的连接结构具有多个,多个连接结构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在封头或上部,所述的绝缘隔热材料、金属间以螺栓连接,且在绝缘隔热材料设置滑动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管路,内管与外管间充填绝缘,在内管与充填的绝缘间包裹隔膜,外管具有绝缘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管路,其外管被分隔为相对的两个断面,第一断面与膨胀节连接,膨胀节与玻璃钢连接,玻璃钢与第二断面连接,内管贯通膨胀节与玻璃钢,所述膨胀节和玻璃钢,各与内管间充填绝缘。

进一步的,层压木、金属外周包裹绝缘保温层。

一种船用C型储罐,所述的储罐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气室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罐的外周包裹绝缘保温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管路,由储罐的封头接出,并直接连通气室,且使用气室连接绝缘隔热材料,绝缘隔热材料与金属连接,使得储罐与气室间的紧固连接,因而,无需再管路中设置封头,不存在多个接管与封头的连接结构,也不涉及对封头阀门和仪表操作的平台,节约了较大的空间,且仍实现了气室与储罐的紧固连接,且金属前端连接绝缘隔热材料,是为了保证连接并实现隔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种气室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第二种气室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气室的滑动螺栓孔位置示意图;

图4是层压木与金属的安装方式图;

图5管路结构示意图;

其中:1船用C型储罐,2绝缘保温层,3管路,4气室,5层压木,6金属结构。3-1外管,3-2隔膜,3-3内管,3-4绝缘,3-5膨胀节,3-6玻璃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气室连接结构,其用于船用C型储罐,如图1、2所示,包括气室,气室4与罐体相连接,且气室4与储罐间是连接的层压木5、金属结构6的连接结构(如图4),层压木是一种绝缘隔热材料,其替代材料可以是玻璃钢、复合材料,气室4与层压木5之间,以及层压木5与金属结构6之间,均通过螺栓紧固,且在层压木5设置用于螺栓连接的滑动螺栓孔,如图3所示,层压木5、金属结构6的连接结构在C型部的分布,是均匀分布于圆周面,且优选配置四个该连接结构。

依据船体空间以及结构强度要求,气室4可以位于罐体1的C型部及上方,可以充分利用空间,适合于各种舱室。外管3-1与膨胀节3-5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膨胀节3-5与玻璃钢3-6、玻璃钢3-6与外管3-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由图5,前后两端外管之间隔着玻璃钢3-6,实现隔热及次屏蔽作用。在内管3-3与充填绝缘3-4间包裹隔膜3-2,起到泄露导流作用。外管3-1、膨胀节3-5、玻璃钢3-6与内管3-3之间充填绝缘3-4,从而到达保温效果。罐体1与层压木5、金属结构6、管路3外面包裹着绝缘保温层2,从而实现保温效果。罐体1与层压木5、金属结构6、管路3外面包裹着绝缘保温层2,从而实现保温。

一种船用C型储罐,所述的储罐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气室连接结构。

C型储罐结构依船体舱室布置而不同。不同的船对C形罐气室安装及管路布置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必须要保证绝缘保温性能。这就要求C型储罐气室和管路在设计时就应满足空间布置要求。

船用C型储罐的气室连接及管路结构形式,既可用于气体运输船液货罐,又可用于气体燃料储存罐。罐体与气室之间通过金属结构以及承绝缘垫块连接,使用螺栓紧固,并设置可滑动的结构。在罐体、罐体与气室间包裹绝缘保温、保证储罐的蒸发率。气室与罐体之间的管路,外部设有金属管套、膨胀节、绝缘块、夹层间设有隔膜材料及绝缘包裹,保证了防泄漏性和保温性。大大减小空间以及空间布置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