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29657发布日期:2021-07-13 15:07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用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注射用水在药品生产以及医护使用中普遍使用,将注射用水作为主流的药品溶剂使用,并且关于注射用水的生产等均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由于注射用水具有高温无菌的效果,越来越受到药品制造行业的青睐。

传统的生产注射用水的循环系统中,注射用水温度为高温管道循环的介质,生产时需要使用冷却后的注射用水,避免将需要溶解的药剂的温度超过失效温度,从而降低药剂的失效率。

然而,传统的注射用水循环系统中,冷却的注射用水会随着循环系统重新回流至高温贮罐内,即冷却注射用水回流至制作高温注射用水的循环系统中,使得高温贮罐受冷而发生局部温度突变的情况,容易导致高温贮罐受冷而破裂,严重影响注射用水循环系统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降低高温贮罐受冷而破损的几率的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以及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述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包括高温贮罐、输出管以及回流管,所述输出管以及回流管均与所述高温贮罐的内部连通,所述输出管还与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输出管用于输出高温注射用水,所述回流管用于将高温注射用水回流至所述高温贮罐内;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包括冷却组件以及阀门启闭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换热器、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输出管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连通;所述阀门启闭组件包括第一气动隔膜阀以及第二气动隔膜阀,所述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一气动隔膜阀与所述回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气动隔膜阀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回流管之间的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位于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冻进水管以及冷冻出水管,所述冷冻进水管以及所述冷冻出水管均与所述换热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启闭组件还包括辅助隔膜阀,所述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与所述辅助隔膜阀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启闭组件还包括第一常开隔膜阀,所述输出管通过所述第一常开隔膜阀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启闭组件还包括第二常开隔膜阀,所述输出管通过所述第二常开隔膜阀与所述回流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耐高温连接垫,所述第一耐高温连接垫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进水口处,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第一耐高温连接垫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耐高温连接垫,所述第二耐高温连接垫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水口处,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耐高温连接垫与所述出水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保温膜,所述第一保温膜包裹所述输出管以及所述回流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二保温膜,所述第二保温膜包裹所述进水管以及所述出水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邻近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将高温注射用水输入换热器中,此时第一气动隔膜阀关闭,使得出水管的出水口输出冷却的注射用水,以便于达到制作药剂的温度,避免了冷却注射用水通过回流管进入高温贮罐,从而降低了高温贮罐受冷而破损的几率,而在使用完冷却注射用水后,关闭换热器以及第二气动隔膜阀,并且开启第一气动隔膜阀,使得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在的循环系统通过第一气动隔膜阀与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在的循环系统连通,实现冷热注射用水的切换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在a1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以及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述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包括高温贮罐、输出管以及回流管。所述输出管以及回流管均与所述高温贮罐的内部连通,所述输出管还与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输出管用于输出高温注射用水。所述回流管用于将高温注射用水回流至所述高温贮罐内。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包括冷却组件以及阀门启闭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换热器、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输出管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连通。所述阀门启闭组件包括第一气动隔膜阀以及第二气动隔膜阀。所述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一气动隔膜阀与所述回流管连接,所述第一气动隔膜阀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回流管之间的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位于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将高温注射用水输入换热器中,此时第一气动隔膜阀关闭,使得出水管的出水口输出冷却的注射用水,以便于达到制作药剂的温度,避免了冷却注射用水通过回流管进入高温贮罐,从而降低了高温贮罐受冷而破损的几率,而在使用完冷却注射用水后,关闭换热器以及第二气动隔膜阀,并且开启第一气动隔膜阀,使得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在的循环系统通过第一气动隔膜阀与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在的循环系统连通,实现冷热注射用水的切换使用。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一实施例的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10包括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100以及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200。所述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100包括高温贮罐110、输出管120以及回流管130。所述输出管120以及回流管130均与所述高温贮罐110的内部连通,所述输出管120还与所述回流管130连通,所述输出管120用于输出高温注射用水。所述回流管130用于将高温注射用水回流至所述高温贮罐110内。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200包括冷却组件210以及阀门启闭组件220。所述冷却组件210包括换热器212、进水管214以及出水管216。所述输出管120通过所述进水管214与所述换热器212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水管216与所述换热器212的内部连通。所述阀门启闭组件220包括第一气动隔膜阀222以及第二气动隔膜阀224。所述出水管216通过所述第一气动隔膜阀222与所述回流管130连接,所述第一气动隔膜阀222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管216与所述回流管130之间的连通。所述出水管216与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位于所述出水管216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管216的出水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100将高温注射用水输入换热器212中,此时第一气动隔膜阀222关闭,使得出水管216的出水口输出冷却的注射用水,以便于达到制作药剂的温度,避免了冷却注射用水通过回流管130进入高温贮罐110,从而降低了高温贮罐110受冷而破损的几率,而在使用完冷却注射用水后,关闭换热器212以及第二气动隔膜阀224,并且开启第一气动隔膜阀222,使得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200所在的循环系统通过第一气动隔膜阀222与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100所在的循环系统连通,实现冷热注射用水的切换使用。高温注射用水的温度高于冷却注射用水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冷却组件210还包括冷冻进水管218以及冷冻出水管219,所述冷冻进水管218以及所述冷冻出水管219均与所述换热器21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212的内部具有弯折状的导流管道,导流管道分别与所述进水管214以及所述出水管216连通,便于注射用水的流通。所述冷冻进水管218和所述冷冻出水管219配合使用,所述冷冻进水管218用于将冷冻水导入所述换热器212,并与所述换热器212内的导流管道接触,便于对位于导流管道内的高温注射用水进行降温,即冷冻水与高温注射用水进行热交换,使得导流管道内的注射用水的温度降低。而吸收了热量的冷冻水通过所述冷冻出水管219流出,冷却后的注射用水流入所述出水管216,实现对高温注射用水的冷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阀门启闭组件220还包括辅助隔膜阀226,所述出水管216通过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与所述辅助隔膜阀22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隔膜阀226与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连接,而且,所述辅助隔膜阀226用于对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的输出进行辅助启闭,当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出现损坏时,为了避免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无法正常关闭而导致注射用水过多流出,通过关闭所述辅助隔膜阀226,便于将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的输出端进行封闭,即所述辅助隔膜阀226作为临时使用的启闭阀门。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对应调整,但每一个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对应连接有一所述辅助隔膜阀2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启闭组件还包括第一常开隔膜阀,所述输出管通过所述第一常开隔膜阀与所述进水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常开隔膜阀位于所述输出管与所述进水管之间,即所述第一常开隔膜阀位于所述高温贮罐和所述换热器之间,便于控制高温注射用水输出至所述换热器内进行冷却。这样,当需要使用冷却注射用水时,开启所述第一常开隔膜阀,使得所述高温贮罐内的高温注射用水注入所述换热器内,为所述换热器提供注射用水,便于所述换热器产生冷却注射用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启闭组件还包括第二常开隔膜阀,所述输出管通过所述第二常开隔膜阀与所述回流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常开隔膜阀为常开状态,使得高温注射用水通过所述回流管回流至所述高温贮罐内,避免了所述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所在的循环系统无法循环使用的情况,而且,所述第二常开隔膜阀只有在所述冷却注射用水排水控制系统不需要工作时才处于关闭状态,而为了确保高温注射用水的持续使用,所述第二常开隔膜阀保持常开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述冷却组件210还包括第一耐高温连接垫211,所述第一耐高温连接垫211位于所述换热器212的进水口处,所述进水管214通过所述第一耐高温连接垫211与所述换热器2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耐高温连接垫211位于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进水管214之间,而所述进水管214内的注射用水的温度较高,在所述进水管214与所述换热器212之间设置所述第一耐高温连接垫211,一方面提高所述进水管214与所述换热器212之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保护了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进水管214的连接位置,避免了高温状态的注射用水软化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进水管214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述冷却组件210还包括第二耐高温连接垫213,所述第二耐高温连接垫213位于所述换热器212的出水口处,所述换热器212通过所述第二耐高温连接垫213与所述出水管21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耐高温连接垫213位于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出水管216之间,而所述出水管216内的注射用水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使得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出水管216的连接处经常发生冷热交替的情况。在所述出水管216与所述换热器212之间设置所述第二耐高温连接垫213,一方面提高所述出水管216与所述换热器212之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保护了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出水管216的连接位置,避免了注射用水的温度变化导致所述换热器212与所述出水管216的连接处损坏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射用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保温膜,所述第一保温膜包裹所述输出管以及所述回流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膜分别与所述输出管以及所述回流管连接,且所述第一保温膜保护所述输出管以及所述回流管,使得所述输出管以及所述回流管内的注射用水的热量散失率降低,起到保温的效果,确保了所述输出管以及所述回流管内的高温注射用水的温度保持一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二保温膜,所述第二保温膜包裹所述进水管以及所述出水管。所述第二保温膜对所述进水管以及所述出水管进行保温处理,使得所述进水管以及所述出水管内的注射用水的温度保持相对的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第二注射用水循环装置2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30,所述温度传感器230与所述出水管216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230邻近所述出水管216的出水口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230用于采集所述出水管216的出水温度,便于对出水管216中流出的注射用水的温度进行监测,从而便于在所述出水管216流出的注射用水的温度变化时,通过所述第二气动隔膜阀224将所述出水管216的出水口关闭,减少了注射用水的过量排出的几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