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端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1863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端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雷达,用来探测大气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浓度。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于七十年代开始研制。如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Martin J.T.Miltou and Peter T.WoodsPulse averaging methods for alaser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atmospheric backscattes.Appl.Opt.26(13).PP2598~2603.1987),瑞士激光应用中心(H.J.klsch.P.Rairoux.J P.Wolf. and L wstesimultaneous No and No2 DIALmeasurement using BBO Crystals.Appl.Opt 28(11).PP2052~2056.1989)。这种激光雷达的一个共同点是采用两台YAG脉冲激光器来泵浦两台染料激光器,也就是说一台激光雷达要用4台激光器,致使激光雷达体积庞大,造价很高,而且由于使用了染料(液体)激光器,不易防震。另外,测量不同的污染气体需要不同的波长,这种激光雷达波长切换慢,滤波结构不够精细,信号采集到处理系统不够现代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的激光雷达,在该雷达中只采用一台双脉冲双波长固体调谐激光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光学耦合系统、望远镜光学系统、光信号接收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组成。
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产生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的激光;光学耦合系统,包括反射镜M1和反射镜M2,由激光器输出的谐波经反射镜M1、M2反射后与接收望远镜转轴同轴;望远镜光学系统,发射望远镜与观察望远镜安装在接收望远镜上,置于发射望远镜中的反射镜M3接收经反射镜M2反射的光束,全反镜M5将反射镜M4反射来的光束反射进入接收望远镜,用以测量二个脉冲的激光功率,全反镜M6作为测量时的合作目标,将测量光束反射回接收望远镜,进入接收望远镜之光束经抛物反射镜M7聚焦,并经反射镜M8反射输出;
光信号接收装置,把接收望远镜接收到的光信号经光电探测器件转换成电流信号输出,它包括准直镜L、滤光片F、单峰高反膜反射镜M9、光电探测器件,准直镜L将接收望远镜之聚焦光束准直为平行光束,滤光片F及反射镜M9用来滤去杂散光;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包括放大器、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放大器将光电探测器件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响应时间为ns量级,激光器中第一路激光闪光信号同时输出一脉冲触发采集卡,采集卡开始工作,以记录发射激光波和激光回波的电信号,记录的数据再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采用一台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替代原来的四台激光器,能使激光雷达结构紧凑,防震性能增强,实现微秒量级波长快速切换,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精度。
2.通过高反膜和干涉滤光片二次滤波,尽可能地消除杂散光,提高信噪比,提高测量灵敏度和精度。
3.采用触发控制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处理,操作简便。
4.大大降低了成本,易于推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2是图1中激光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3是图1中激光器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4是图1中光信号接收装置的一种结构剖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1、光学耦合系统2、望远镜光学系统3、光信号接收装置4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5组成。
固体激光器1的一种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11、色散棱镜组P1、Q开关Q1、激光晶体C1、反射镜M16、分色镜M14、晶体BBO1及平面镜M13,另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10、色散棱镜组P2、Q开关Q2、激光晶体C2、反射镜M15、分色镜M14,晶体BBO1及平面镜M12,晶体C1、C2分别由两台激光电源提供泵浦能量,晶体棒两端镀有对基波的减反膜层。Q开关可为KD*P晶体,色散棱镜为K9玻璃,按布儒斯特角磨制定位,每组可为4块,球面反射镜M11及M10之曲率半径可为4m,对基波900nm波长为全反射,45°分色镜M14对基波为高反射,对谐波为高透过率,平面镜M13及M12对基波和谐波均为高反射。
Q1开关瞬时导通光路,在第一路光腔中产生基波为λ01的光脉冲,但并不输出腔外,而是用于腔内通过BBO1晶体产生谐波λ1,波长λ01的值由球面反射镜M11的方位角确定,即通过调整M11来实现λ1的调谐。由晶体C1之电源触发晶体C2之电源,在第二路中产生基波为λ02的光脉冲,相应的谐波为λ2。触发延迟时间在μs量级。由于谐波λ1和λ2与BBO1晶体的匹配角有微小差异,使得输出的二个谐波λ1和λ2有一微小夹角,上面两路产生的谐波λ1、λ2通过反射镜M17和M18合为一束,由反射镜M19反射输出二次谐波。
二次谐波由晶体BBO1产生,用于测量NO2,当需要测量SO2时,则再将晶体BBO2推入光路,置于分色镜M14与晶体BBO1之间,反射镜M19的输出为三次谐波。
固体激光器1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如图3所示。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20、色散棱镜组P3、平板Pt、Q开关Q3、激光晶体C3及反射镜M22,另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21、色散棱镜组P4、平板Pt、Q开关Q3、激光晶体C3及反射镜M22,平板Pt由电机15带动旋转,当平板Pt处于实线位置时,第一个谐振腔工作,当平板Pt处于虚线位置时,第二个谐振腔工作,上面两路分别产生基波λ01、λ02再由激光晶体C4放大,通过晶体BBO3输出二次谐波。
将晶体BBO4推入光路,置于晶体BBO3之后,由此输出为三次谐波。
晶体BBO3与晶体BBO4推入光路,其位置可分别由压电晶体PZT1、PZT2控制,为使晶体BBO4精确定位。可将其放在滑板上。压电晶体PZT1和PZT2由电子开关16加以控制。反射镜M20、M21分别由步进电机13、14带动进行调谐,步进电机13、14及电子开关16由计算机统一控制。
当然,上述晶体位置的控制及反射镜M20、M21的调谐也可采用手控。
上述激光晶体C1、C2、C3及C4可为Cr∶LiSAF晶体或钛蓝宝石晶体。
光学耦合系统2包括反射镜M1和反射镜M2,M1和M2为450nm和300nm双峰高反膜或其它硬膜反射镜,反射镜M1将激光器输出的光束向上折反90°,反射镜M2再将向上的光束向水平向折反90°与接收望远镜8转轴同轴。
望远镜光学系统3包括发射望远镜6,观察望远镜7及接收望远镜8。置于发射望远镜6中的反射镜M3接收经反射镜M2反射的光束,反射镜M4是高透过率、低反射率之反射镜,它与发射望远镜6发射光束成45°斜置,全反镜M5将反射镜M4反射来的光束反射进入接收望远镜8,用以测量二个脉冲(二个波长)的激光功率,全反镜M6作为测量时的合作目标,将测量光束反射回接收望远镜8,反射镜M5与M6分别反射回接收望远镜8的时间差就代表了激光雷达的测试距离。
发射望远镜6的放大倍数可为7x,发散角0.3mrad,望远镜筒由二段组成,用螺纹连接,其间有一调节垫片,用以调节光束发散角。发射望远镜6安装在接收望远镜8上,小头与接收望远镜8转轴配合,大头用三个螺钉支撑,用于调节光轴与接收望远镜8的光轴平行。
观察望远镜7的放大倍数可为10x,安装在接收望远镜8上,观察望远镜7的光轴与发射望远镜6的光轴平行。
接收望远镜8包括直径为φ400mm之抛物反射镜M7及平面反射镜M8,二镜可安装在长1米的镜筒内,镜筒两侧有二个转轴,通过二个轴承架固定于小车平台上,镜筒前部用一调节螺柱支撑在小车平台上,根据需要,镜筒可作俯仰调节。
光信号接收装置4包括准直镜L、滤光片F、单峰高反膜反射镜M9、光电探测器件9,准直镜L将接收望远镜8之聚焦光束准直为平行光束,滤光片F用于滤去杂散光,中心波长分别为300.0nm和449.0nm,带宽为5.0nm,可以更换,单峰高反膜反射镜M9是一反射式滤光片,中心波长分别为300.0nm和449.0nm,带宽为5.0nm,其作用也是用于滤去杂散光。该装置的一种结构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准直镜座26上置有准直镜L,可用螺母加以固定,在准直镜座26底部开有光孔A,准直镜座26下端置入接收望远镜8筒内,使光孔A处于接收望远镜8之焦点处,准直镜座26上端固定在压座25上,压座25固定在接收望远镜8筒上,其间可用一橡皮垫。在直角器20与连接套23之间置有滤光片座22,其上放置滤光片F,连接套23用弹簧24支撑在压座25上,并可沿压座25上、下滑动,将连接套23往下压,可以快速更换滤光片座22及滤光片F。在直角器20内置有高反膜镜座21,其上固定有单峰高反膜反射镜M9,在安装高反膜镜座时可用一销子定位,确保反射镜M9能使入射光线折向光电探测器件9,根据需要,可很方便地更换高反膜镜座21及高反膜反射镜M9。例如,当测NO2时,反射镜M9中心波长为450nm;当测SO2时,反射镜M9中心波长为300nm。光电探测器件9(包括带分压电路的管座)可用螺钉固定在电路壳座17上,电路壳座17固定在接收望远镜8筒上,在光电探测器件9外装有光电探测器件罩壳18,紧贴光电探测器件罩壳18内壁装有皮莫合金套19,用于防止磁场干扰,光路调整好后,将直角器20与光电探测器件罩壳18相固定。
光电探测器件9可选用光电倍增管或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采用日本滨松R928。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5包括放大器10、数据采集卡11及计算机12,放大器10将光电探测器件9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电压输出在几百mV至3V之间调节,响应时间为ns量级,采集卡11可采用ADT-F905,采样速度100M,饱和电压3V。激光器中第一路激光闪光信号同时输出一脉冲触发采集卡11,采集卡11开始工作,以记录发射激光波和激光回波之电信号,记录的数据再由计算机12进行处理。
权利要求1.一种双端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由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1)、光学耦合系统(2)、望远镜光学系统(3)、光信号接收装置(4)、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5)组成,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1),产生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激光;光学耦合系统(2),包括反射镜M1和反射镜M2,由激光器(1)输出的谐波经反射镜M1、M2反射后与接收望远镜(8)转轴同轴;望远镜光学系统(3),发射望远镜(6)与观察望远镜(7)安装在接收望远镜(8)上,置于发射望远镜(6)中的反射镜M3接收经反射镜M2反射的光束,全反镜M5将反射镜M4反射来的光束反射进入接收望远镜(8),用以测量二个脉冲的激光功率,全反镜M6作为测量时的合作目标,将测量光束反射回接收望远镜(8),进入接收望远镜(8)之光束经抛物反射镜M7聚焦,并经反射镜M8反射输出;光信号接收装置(4),把接收望远镜(8)接收到的光信号经光电探测器件(9)转换成电流信号输出,它包括准直镜L、滤光片F、单峰高反膜反射镜M9、光电探测器件(9),准直镜L将接收望远镜8之聚焦光束准直为平行光束,滤光片F及反射镜M9用来滤去杂散光;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5),包括放大器(10)、数据采集卡(11)及计算机(12),放大器(10)将光电探测器件(9)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响应时间为ns量级,激光器(1)中第一路激光闪光信号同时输出一脉冲触发采集卡(11),采集卡(11)开始工作,以记录发射激光波和激光回波的电信号,记录的数据再由计算机(12)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激光器(1)的结构为,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11、色散棱镜组P1、Q开关Q1、激光晶体C1、反射镜M16、分色镜M14、晶体BBO1及平面镜M13,另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10、色散棱镜组P2、Q开关Q2、激光晶体C2、反射镜M15、分色镜M14、晶体BBO1及平面镜M12,由晶体C1之电源触发晶体C2之电源,将上面两路产生的谐波λ1、λ2通过反射镜M17和M18合成一束,由反射镜M19反射输出二次谐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将晶体BBO2推入光路,置于分色镜M14与晶体BBO1之间,反射镜M19的输出为三次谐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激光器(1)的结构为,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20、色散棱镜组P3、平板Pt、Q开关Q3、激光晶体C3及反射镜M22,另一路包括球面反射镜M21、色散棱镜组P4、平板Pt、Q开关Q3、激光晶体C3及反射镜M22,平板Pt由电机带动旋转,使得上面两路分别产生基波λ01、λ02,再由激光晶体C4放大,通过晶体BBO3输出二次谐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将晶体BBO4推入光路,置于晶体BBO3之后,由此输出三次谐波。
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激光晶体C1、C2、C3及C4可为Cr∶LiSAF晶体或钛蓝宝石晶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光信号接收装置(4)的结构为,在准直镜座(26)上置有准直镜L,在准直镜座(26)底部开有光孔A,准直镜座(26)下端置入接收望远镜(8)筒内,使光孔A处于接收望远镜(8)之焦点处,准直镜座(26)上端固定在压座(25)上,压座(25)固定在接收望远镜(8)筒上,在直角器(20)与连接套(23)之间置有滤光片座(22),其上放置滤光片F,连接套(23)用弹簧(24)支撑在压座(25)上,并可沿压座(25)上、下滑动,在直角器(20)内置有高反膜镜座(21),其上固定有单峰高反膜反射镜M9,光电探测器件(9)固定在电路壳座(17)上,电路壳座(17)固定在接收望远镜(8)筒上,在光电探测器件(9)外装有光电探测器件罩壳(18),紧贴光电探测器件罩壳(18)内壁装有皮莫合金套(19),直角器(20)与光电探测器件罩壳(18)相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光电探测器件(9)为光电倍增管或微通道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端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用来检测大气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它由双脉冲双波长可调谐固体激光器、光学耦合系统、望远镜光学系统、光信号接收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组成。采用了一台固体激光器,使激光雷达结构紧凑,防震性能增强,实现微秒量级波长快速切换,有利于提高监测精度,通过高反膜和干涉滤光片二次滤波,尽可能地消除杂散光,提高信噪比和测量灵敏度,该装置大大降低了成本,且操作简便。
文档编号G01N21/27GK2403017SQ0022907
公开日2000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11日
发明者是度芳, 贺渝龙, 沙先武, 刘会平 申请人:华中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