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2627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测量仪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 背承技术X射线衍射仪是材料研究与开发中重要的大型测试分析仪器,公知的APD—IO 型X射线衍射仪是荷兰Philips公司七十年代末期的产品,它包括高压发生器、水平 测角仪、探测器、定标器、交流马达、离合器及织构测角台等器件。水平测角仪由 交流马达驱动,只能连续扫描,虽然可通过离合器来使e轴与2e轴实现自动转动或 手动控制转动,但这种测量方式仍不能满足现代结构分析的需要。织构测角台x轴 与4)轴的转动由一个交流马达同时驱动,极图数据的采集只能用巻线式收集方式, 不能适应目前的织构软件系统的需要。整个X射线衍射仪没有联机自动化控制系统, 不能进行联机自动化测试,这已不能满足现今工程微机化自动控制的要求。实用新掣内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步进电机、可由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的X 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常规X射线衍射联机检测与分析,该系统设 备精密、可控性高、分析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计算机、控制电路、测角 仪、探测器、定标器、信号处理系统及X射线窗,其中所述计算机、信号处理系统、X射线窗、测角仪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所述探测器置于所述测角仪上,其与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相连;所述定标器置于所述测角仪 上,其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所述测角仪包括测角台、驱动箱、两台分别驱动e轴与2e轴转动的步进电机和离合器,测角台包括转盘,转盘安装在驱动箱上,两台分别驱动fl轴与2 6轴转动的 步进电机和一台离合器安装在驱动箱内,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电路 相连,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转盘相连,离合器用于控制步进电机与转盘的合 闭与分离。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用于记录X射线光子数的计数器,单片机的复位端 与一复位按钮相连,单片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分别经三极管与所述计算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相连,单片机的一i/o口分两路,一路与所述两台分别驱动e轴与2e轴转动的步进电机相连,另一路经计数器与所述探测器相连,单片机的另一 I/O 口与 所述定标器的输出端相连,单片机的一外部中断端经继电器与所述x射线窗相连。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测角台还包括欧拉环,欧拉环安装在转盘上,在欧拉环上安装两台分别驱动x轴与d)轴转动的步进电机,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欧拉环 相连,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故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 用于记录x射线光子数的计数器,单片机的复位端与一复位按钮相连,单片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分别经三极管与所述计算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相连,单片机的一1/o口分两路, 一路与所述分别驱动e轴与2 0轴、x轴与d)轴转动的四台步进电机 相连,另一路经计数器与所述探测器相连,单片机的另一i/o口与所述定标器的输出 端相连,单片机的一外部中断端经继电器与所述x射线窗相连。使用时,操作人员在计算机上输入相关参数后,控制电路便接收所设定的参数,定标器检测确定测角仪当前位置角度,同时,控制电路令x射线窗打开,控制各步 进电机转动,并使计数器记录探测器检测到的x射线光子数,从而计算出x射线强度,将衍射强度数据回送给计算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 本实用新型采用高精度的歩进电机,可控性好、定位糖度高。2、 本实用新型织构测角台采用两台步进电机来分别控制x轴与cj)轴的转动,实现了极图数据同心圆的收集方式,分析效率高。3、 本实用新型具有常规X射线衍射检测与分析功能,由于增加了控制电路,从 而使系统实现了由计算机实时控制的微机化测试,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角仪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步进电机的接线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M力《如图l所示,本实用新型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计算机1、控制电路2、 测角仪3、探测器4、定标器5、信号处理系统6及X射线窗7。探测器4和定标器 5放置于测角仪3上,计算机l、测角仪3、定标器5、信号处理系统6、 X射线窗7 与控制电路2相连,探测器4与信号处理系统6相连。如图2和图3所示,测角仪3包括测角台8、驱动箱9、分别驱动e轴与20轴 转动的步进电机IO、 11和离合器12,测角台8包括转盘13,转盘13安装在驱动箱 9上,驱动箱9内安装两台分别驱动8轴与2e轴转动的步进电机l0、 ll和一台离 合器12,两台步进电机IO、 11的输入端均与控制电路2相连,两台步进电机10、11的输出端与转盘13的e轴与2 e轴相连,离合器12用于控制驱动e轴与2 e轴转动的歩进电机IO、 11与转盘13的合闭与分离。此外,测角台8还包括欧拉环14,
欧拉环14安装在转盘13上,在欧拉环14上安装两台分别驱动x轴与<D轴转动的步 进电机15、 16,该两台步进电机15、 16的输出端与欧拉环14的x轴与4)轴相连, 该两台步进电机15、 16的输入端与控制电路2相连。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2主要由单片机U1 (8951芯片)、计数器U4和U6、 继电器J构成,单片机Ul的复位端RST与供电端VCC分别与复位按钮K0的两端 相连,单片机U1的串行输入口 RXD经三极管Ql与计算机1的串行输入口相连, 串行输出口 TXD经三极管Q2与计算机1的串行输出口相连,驱动e轴与2 0轴转 动的步进电机IO、 11 (若安装欧拉环14,则为驱动e轴与2 0轴、x轴与(b轴转动 的步进电机IO、 11、 15、 16)经锁存器U3 (74LS273芯片)与单片机Ul的I/O 口 P0口相连,计数器U6 (74LS393芯片)的输出端(U6A的Q0 Q3及U6B的Q0 Q3)经缓冲器U5 (74LS244芯片)与单片机Ul的I/O 口 P0 口相连,并且计数器 U6的一输出端Q3与计数器U4的时钟输入端CLKO相连,而计数器U4(8254芯片) 的输出端D0 D7与单片机Ul的I/O 口 P0 口相连,计数器U6的时钟输入端CLK 与探测器4相连,单片机Ul的I/O 口 Pl 口与定标器5的输出端相连,单片机Ul 的外部中断端/INTO经继电器J与X射线窗7相连。计算机1中安装了控制该系统的应用软件,通过该软件,操作人员只需设置几 个测试参数便可以测得精确的X射线衍射数据。该软件系统可执行"停止"、"转 动"、"叠扫"、"强度"、"校读"、"歩进"和"率表"七种不同的操作命令 "停止"是要求测角仪3停止当前操作,并回送相对于复位位置的角度数;"转动" 是要求测角仪3按照指定速度、方向和轴联合方式转动过指定的角度范围停止,并 不断回送测角仪当前的角度数;"叠扫"是自当前角度开始,按照指定的扫描方式、 扫描速度、采样步宽、扫描角度范围和轴联合方式进行扫描,并将每歩测得的衍射 强度数据即时发送给计算机l:"强度"是按照指定的测量方式、重复测量次数测量 当前角度位置下的X射线强度,并将每次测得的衍射强度数据即时发送给计算机l; "校读"是根据定位信号确定测角仪3的角度;"步进"是按照指定的歩宽、方向 和轴联合方式从当前角度动作一步"率表"是以模拟计数率表的形式显示当前角 度位置下的射线强度。衍射数据采集的主要功能是在"叠扫"命令中实现的。"叠扫"命令包括连续 扫描、步进扫描和极图测试三种扫描方式。在选择扫描方式后,要设定测角仪3的 轴联合方式(e轴、2e轴或e/20轴联动)、扫描速度、采样步宽(最小步进角宽 为0.002° , —般为0.02° )及扫描角度范围,这样,测角仪3便会按照设定指令来 检测样品。以步进扫描举例,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单片机U1通过串行输入输出口 RXD、 TXD接收操作人员在计算机1中设定的 各项参数(扫描速度为0.02° /1秒,采样步宽为0.02。,扫描角度范围为60。,轴 联合方式为0/2 6轴联动),定标器5检测测角仪3的转盘13的当前位置角度,并
将测得的角度数通过1/0 口 Pl 口传送给单片机U1。同时,单片机U1向外部中断端 /INTO发送开窗信号,该开窗信号经三极管Q3与二极管D3使得与二极管D3并联的 继电器J的触点动作,X射线窗7打开。单片机U1通过1/0 口 P0 口发出控制步进 电机IO、 ll的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经锁存器U3锁存,继而发送给步进电机IO、 11,以驱动0轴与2 6轴转动。步进电机IO、 ll有两种接线方式一种接线方式是 每一步进电机与I/O 口 P0.0 P0.7中的两脚管相连,该两脚管分别向步进电机发送 步进脉冲和转动方向信号另一种接线方式是每一步进电机与I/O 口 P0.0 P0.7中 的四脚管相连(I/O 口不接步进电机15、 16的情况下),驱动原理同第一种接线方 式,此处不再赘述。步进电机IO、 11按照扫描速度0.02。 /1秒、采样歩宽0.02。来 驱动8轴与2 8轴转动。探测器4不断采集由X射线发生器发射并经样品穿射出的X 射线光子,该X射线光子经信号处理系统6转化为脉冲信号, 一个光子产生一个脉 冲信号。当步进电机定位停留时,单片机U1启动计数器U4、 U6计数,每产生一脉 冲信号,计数器U6加1,当计数器U6数到最髙数值时,由计数器U4记录计数器 U6的进位,然后计数器U6复位、重新计数。当到达停留时间l秒时,计数器U4、 U6停止计数,将记录的脉冲数值经1/0 口 P0 口传送给单片机U1,单片机U1根据 脉冲数来计算出此角度位置的X射线强度,并将该X射线强度数据通过串行输入输 出口 RXD、 TXD传送给计算机1。这样,步进电机每歩进一步(0.02° ),单片机 Ul将计数器U4、 U6记录的脉冲数变换为衍射强度数据而传送给计算机1,当步进 电机10、 11驱动e轴与2 6轴转动达到60。时,单片机U1向外部中断端/INT0发送 关窗信号,继电器J的触点动作,X射线窗7关闭,整个采集任务完成。当单片机 Ul出现故障或其它情况时,可通过按下复位按钮K0使单片机U1复位。计算机1中的应用软件可对传送回来的X射线强度数据进行处理,常规的处理 功能有自动寻峰(包括确定峰位、峰强和半高宽)、求峰的面积、重心和积分宽度、 背景去除和多条图谱对比与显示等。该软件还可将以raw为扩展名的二进制数据文 件转换成可读的以txt为扩展名的文本文件,以适于各商业工具软件的使用。若在"叠扫"中选择极图测试扫描方式,则需设定测试方式(反射法、透射法)、 所测极图的晶面指数HKL、相应的0/2e角位置、x轴与4)轴的扫描范围及步进宽 度、采样停留时间等参数。设定好后,单片机U1通过串行输入输出口 RXD、 TXD 接收各项参数,通过1/0 口 P0 口发出控制步进电机10、 11、 15、 16(每一步进电机与i/o 口 po 口的两脚管相连)的脉冲信号,步进电机io、 ii驱动e轴与2 e轴转动,步进电机15、 16驱动x轴与4)轴转动,并通过探测器4、计数器U4、 U6检测计算 出每一角度位置的X射线强度,从而实现极图数据的同心圆数据采集。通过此方式 釆集到的数据适用于目前常用的织构分析软件(如Bimge极图和ODF分析软件,二 歩法极图和ODF分析软件),测试结果以BungeODF分析软件所用的极图数据存储 格式存储。若分别进行x轴扫描与4)轴扫描,则x轴扫描的角度范围为(T ~卯。,
步进宽度为整数,巾轴扫描的角度范围为0° 360° ,歩进宽度任意但小轴必须做 整数歩扫描。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 本实用新型采用布精度的步进电机,可控性好、定位精度高。2、 本实用新型织构测角台采用两台歩进电机来分别控制X轴与cJ)轴的转动,实现了极图数据同心圆的收集方式,分析效率高。3、 本实用新型具有常规X射线衍射检测与分析功能,由于增加了控制电路,从 而使系统实现了由计算机实时控制的微机化测试,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计算机、控制电路、测角仪、探测器、定标器、信号处理系统及X射线窗,其中所述计算机、信号处理系统、X射线窗、测角仪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所述探测器置于所述测角仪上,其与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相连;所述定标器置于所述测角仪上,其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角仪包括测角台、驱动箱、两台分别驱动e轴与2 8轴转动的步进电机和离合器,测角台包括转盘,转盘安装在驱动箱上,两台分别驱动e轴与2 0轴转动的歩进电机和一台离合器安装在驱动箱内,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电路 相连,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转盘相连,离合器用于控制步进电机与转盘的合 闭与分离。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用于记录x射线光子数的计数器,单片机的复位端与一复位按钮相连,单片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分别经三极管与所述计算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相连,单片机的一i/0 口分两路,一路与所述两台分别驱动e轴与2e轴转动的歩进电机相连,另一路经计数器与所述探测器相连,单片机的另一I/0 口与所述定标器的输出端相连,单片机的一外部中断端经继电器与所述x射线窗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角台还包括欧拉环,欧拉环安装在转盘上,在欧拉环上安装两台分别驱动x轴与4)轴转动的步进电机,该两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欧拉环相连,该两台步 进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用于记录X射线光子数的计数器,单片机的复位端与一复位按钮相连,单片机的串行输入、输出口分别经三极管与所述计算机的串行 输入、输出口相连,单片机的一I/0 口分两路, 一路与所述分别驱动0轴与2 8轴、x轴与4)轴转动的四台歩进电机相连,另一路经计数器与所述探测器相连,单片机 的另一 I/O 口与所述定标器的输出端相连,单片机的一外部中断端经继电器与所述X 射线窗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X射线衍射数据采集系统,它包括计算机、控制电路、测角仪、探测器、定标器、信号处理系统及X射线窗,计算机、信号处理系统、X射线窗、测角仪与控制电路相连;探测器置于测角仪上,其与信号处理系统相连;定标器置于测角仪上,其与控制电路相连。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用于记录X射线光子数的计数器等器件。本实用新型采用高精度的步进电机,可控性好、定位精度高,本实用新型具有常规X射线衍射检测与分析功能,由于增加了控制电路,从而使系统实现了由计算机实时控制的微机化测试,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文档编号G01N23/207GK201016944SQ20072010368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8日
发明者江超华, 王超群, 红 纪, 胡广勇 申请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