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匣及测试载具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1601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测试匣及测试载具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匣以及测试载具组合,尤其涉及一种供测试机台测试适配器的测试匣及测试载具组合。
背景技术
一般,生产厂商依据不同规格及产品需求制造各类的产品,都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以确保产品品质。以适配器(Adaptor)为例,通常需要对其进行有关例如抗瞬间冲击电流的性能测试。目前的测试方式,主要考虑两种情形的瞬间冲击电流一是当该适配器满负载时,其输入端的交流电源进行瞬间开启/关闭的调变,以判定适配器是否具有抵抗电源瞬间调变能力以符合产品品质要求,此种测试方式为电源控制回路测试;二是当交流电源对适配器正常供电时,适配器进行瞬间满负载/空载的调变,以判定适配器是否具有抵抗负载瞬间调变能力以符合产品品质要求,此种测试方式为负载调整率测试。在现有技术中,进行此项目测试,需要采用多台例如交流电源供应器及直流负载的独立测试机台进行。其中,交流电源供应器是与适配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而直流负载是与该适配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在进行测试时,使用者依据测试要求,分别调变交流电源供应器所输出的电压幅值、电压频率、周期数及波形参数,以控制交流电源供应单元的电压输出;以及调变负载电流、负载载入时间及周期数等参数,以控制直流负载供应单元的加载。 通过交流电源供应器输出电压及直流负载的电流的调变,可对待测适配器进行测试,并将得到的测试结果与适配器的品质要求作比对,判定待测适配器的品质。然而,目前用以测试适配器的测试流程,皆是针对单个适配器依序测试,使得测试运输动线过于冗长。并且,采用单个适配器依序测试的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不利于自动化的导入。其次,其测试过程工序复杂,导致测试后的适配器品质隐患多,容易造成大量外观不良品。另外,在适配器经过频繁地反复插拔后,也容易造成电气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这一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测试匣,其主要可同时承载并电性耦接多个适配器,使得测试机台在与测试匣组合搭接之后,可通过测试匣同时测试多个适配器。并且,若要进行下一个测试项目时,只需移动测试匣与另一测试机台组合搭接即可进行测试,因而可省去以往必须重复地对适配器进行插拔的动作。通过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可降低划伤适配器的可能性,并提高适配器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不但可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有适配单元、位于适配单元上的交流输入插座以及带有连接线的直流输出端子。测试机台通过测试匣测试适配器。测试机台包含有多个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匣包含本体、多个交流输入端子以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有多个承载槽。每一承载槽用以承载适配单元中的其一。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本体。每一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交流输入插座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本体。每一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直流输出端子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当本体与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中的其一与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中的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承载槽具有一集线槽,用以在承载槽承载适配单元时容置对应的连接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匣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上板以及后板。两侧壁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承载槽位于两侧壁之间。每一侧壁包含有夹持槽,用以供机械手臂夹持。上板分别连接两侧壁。上板包含有多个穿孔。每一穿孔与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连通。其中,每一直流输出插座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每一交流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并部分地延伸至对应的承载槽中。后板分别连接两侧壁及上板。后板包含多个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及多个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每一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交流输入端子中的其一。每一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直流输出插座中的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上板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缺口。缺口位于上板的一边缘。每一缺口对齐承载槽中的其一。当每一适配单元于承载于对应的承载槽时, 每一适配单元的连接线可由对应的集线槽中通过对应的缺口而沿伸出上板。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载具组合。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测试载具组合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测物件。测试机台通过测试载具组合测试待测物件。测试载具组合包含有测试匣以及测试座体。测试匣包含有本体、至少一交流输入端子以及至少一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有至少一承载槽。 承载槽用以承载待测物件。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本体。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本体。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测试座体适于与测试匣组合。测试座体包含有至少一测试输入端子组以及测试输出端子组。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输入端子与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测试输入端子组与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机台通过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待测物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匣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上板以及后板。两侧壁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承载槽位于两侧壁之间。每一侧壁包含有夹持槽,用以供机械手臂夹持。上板分别连接两侧壁。上板包含有至少一穿孔。穿孔与输出插座连通。后板分别连接两侧壁及上板。后板包含有至少一连接输入插槽组及至少一连接输出插槽组。 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输入端子,并可供测试输入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输出插座,并可供测试输出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输出插座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并延伸至承载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有底板以及抵靠板。 底板用以在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承载本体。抵靠板与底板连接,用以在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供后板抵靠。其中,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设置于抵靠板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本体的底部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导槽。底板进一步包含有适于与导槽滑动配合的至少一导轨,用以在本体承载于底板时导引本体朝向或远离抵靠板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有两侧板、顶板以及背板。两侧板分别连接于底板的两侧。其中,抵靠板连接于两侧板之间。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每一侧壁与对应的侧板相邻。顶板分别连接两侧板与抵靠板。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上板与顶板相邻。背板分别连接两侧板及顶板。背板包含有至少一接线通口。测试机台通过接线通口电性连接至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图1为绘示测试机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载具组合测试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绘示图1中的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绘示图1中的测试载具组合的测试匣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图3C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4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承载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图5A为绘示图1中的测试载具组合的测试座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绘示图5A中的测试座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6为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测试载具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描述。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测试匣,其主要可同时承载并电性耦接多个适配器,使得测试机台在与测试匣组合搭接之后,可通过测试匣同时测试多个适配器。并且,若要进行下一个测试项目时,只需移动测试匣与另一测试机台组合搭接即可进行测试,因而可省去以往必须重复地对适配器进行插拔的动作。通过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可降低划伤适配器的可能性,并提高适配器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不但可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有适配单元、位于适配单元上的交流输入插座以及带有连接线的直流输出端子。测试机台通过测试匣测试适配器。测试机台包含有多个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匣包含本体、多个交流输入端子以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有多个承载槽。 每一承载槽用以承载适配单元中的其一。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本体。每一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交流输入插座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本体。每一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直流输出端子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当本体与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中的其一与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中的其一。[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承载槽具有一集线槽,用以在承载槽承载适配单元时容置对应的连接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匣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上板以及后板。两侧壁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承载槽位于两侧壁之间。每一例壁包含有夹持槽,用以供机械手臂夹持。上板分别连接两侧壁。上板包含有多个穿孔。每一穿孔与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连通。其中,每一直流输出插座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每一交流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并部分地延伸至对应的承载槽中。后板分别连接两侧壁及上板。后板包含多个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及多个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每一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交流输入端子中的其一。每一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直流输出插座中的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上板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缺口。缺口位于上板的一边缘。每一缺口对齐承载槽中的其一。当每一适配单元于承载于对应的承载槽时, 每一适配单元的连接线可由对应的集线槽中通过对应的缺口而沿伸出上板。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载具组合。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测试载具组合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测物件。测试机台通过测试载具组合测试待测物件。测试载具组合包含有测试匣以及测试座体。测试匣包含有本体、至少一交流输入端子以及至少一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有至少一承载槽。 承载槽用以承载待测物件。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本体。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本体。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测试座体适于与测试匣组合。测试座体包含有至少一测试输入端子组以及测试输出端子组。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输入端子与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测试输入端子组与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机台通过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待测物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匣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上板以及后板。两侧壁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承载槽位于两侧壁之间。每一侧壁包含有夹持槽,用以供机械手臂夹持。上板分别连接两侧壁。上板包含有至少一穿孔。穿孔与输出插座连通。后板分别连接两侧壁及上板。后板包含有至少一连接输入插槽组及至少一连接输出插槽组。 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输入端子,并可供测试输入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输出插座,并可供测试输出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输出插座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并延伸至承载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有底板以及抵靠板。 底板用以于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承载本体。抵靠板与底板连接,用以于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供后板抵靠。其中,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设置于抵靠板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本体的底部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导槽。底板进一步包含有适于与导槽滑动配合的至少一导轨,用以在本体承载于底板时导引本体朝向或远离抵靠板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有两侧板、顶板以及背板。两侧板分别连接于底板之两侧。其中,抵靠板连接于两侧板之间。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每一侧壁与对应的侧板相邻。顶板分别连接两侧板与抵靠板。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上板与顶板相邻。背板分别连接两侧板及顶板。背板包含有至少一接线通口。测试机台通过接线通口电性连接至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际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际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际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测试载具组合。更具体地说,其主要可同时承载并电性耦接多个适配器,使得测试机台在与测试匣组合搭接之后,可通过测试匣同时测试多个适配器。并且,若要进行下一个测试项目时,只需移动测试匣与另一测试机台组合搭接即可进行测试,因而可省去以往必须重复地对适配器进行插拔的动作。通过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可降低划伤适配器的可能性,并提高适配器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不但可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载具组合可以应用于任何具有用以电性连接的可插拔元件的待测物件,例如适配器等电子产品,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载具组合主要可在测试机台对待测物件进行测试时进行辅助,只要在测试过程中有省去重复地对待测物件进行插拔动作的需求,皆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概念减少待测物件的可插拔元件的插拔次数,进而可降低损坏待测物件的可能性,并提高待测物件的可靠性。请参照图1。图1为绘示测试机台1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载具组合2测试适配器3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载具组合2包含有测试匣20与测试座体22。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可固定至测试机台1上,但并不以此为限。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匣20则在输送带10上运送。测试机台1可通过机械手臂12将输送带10上承载有未经测试的适配器3的测试匣20进行夹持移动以与测试座体22组合,进而可对测试匣20上的适配器3进行测试。测试后,机械手臂12再将承载有经测试的适配器 3的测试匣20夹持移动回输送带10上,随后再由输送带10运送至其他测试机台进行其他测试项目。以下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的测试载具组合2所包含的各元件的结构配置。请参照图2。图2为绘示图1中的适配器3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承载于测试匣20上的每一适配器3皆包含有适配单元30、交流输入插座32以及直流输出端子34。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32位于适配单元30上。适配器3的直流输出端子34以连接线3 连接至适配单元30。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32与直流输出端子34分别位于适配单元30的两侧。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 32及直流输出端子34的类型与规格,并不以图2为限。请参照图3A、图3B、图3C以及图4。图3A为绘示图1中的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匣20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20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图3C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20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4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20承载适配器3的立体示意图。如图3A至图3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匣20包含有本体200、多个交流输入端子202以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204。测试匣20的本体200包含有多个承载槽200a。本体200上每一承载槽200a皆可用来承载一对应的适配器3的适配单元30。测试匣20的交流输入端子202设置于本体200上。适配器3的每一交流输入插座32皆可用来供一对应的交流输入端子202可插拔地连接。测试匣20的直流输出插座204设置于本体200上。 测试匣20的每一直流输出插座204皆可用来供一对应的适配器3的直流输出端子34可插拔地连接。如图3A至图3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200上每一承载槽200a皆具有一集线槽200b。因此,当承载槽200a承载适配器3的适配单元30时,适配器3的连接线3 即可收纳整理并容置于对应的集线槽200b中,如图4所示。如图3A至图3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匣20还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200c。 测试匣20的两侧壁200c分别位于本体200的两侧。本体200的承载槽200a位于两侧壁 200c之间。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匣20进一步包含有上板206以及后板208。测试匣20 的上板206分别连接两侧壁200c。测试匣20的上板206包含有多个穿孔206a,并且每一穿孔206a皆与一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204连通。换言之,适配器3的直流输出端子34即可通过穿孔206a而可插拔地连接至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204。测试匣20的后板208分别连接两侧壁200c以及上板206。测试匣20的后板208包含有多个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208b 以及多个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208a。后板208上每一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208b皆电性连接至一对应的交流输入端子202。同样地,后板208上每一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208a皆电性连接至一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204。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200上每一直流输出插座204皆位于本体200与上板206 之间。并且,本体200上每一交流输入端子202可部份地位于本体200与上板206之间,并延伸至一对应的承载槽200a中。由此,当适配器3的适配单元30承载于承载槽200a时, 延伸至承载槽200a中交流输入端子202即可插入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32中。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匣20的本体200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第一卡合部200d以及多个第二卡合部200e。本体200上每一交流输入端子202皆为可拆卸地卡合至一对应的第一卡合部200d。同样地,本体200上每一直流输出插座204皆为可拆卸地卡合至一对应的第二卡合部200e。因此,若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载具组合2要应用于不同规格的适配器(即,与本实用新型图2中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32与直流输出端子34的规格不同)时,只要将测试匣20的上板206移开,再将分别卡合至第一卡合部200d与第二卡合部200e的交流输入端子202与直流输出插座204替换为所需的规格,即可沿用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2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匣20的上板206可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缺口 20乩。上板206的缺口 20 可位于上板206上朝向承载槽200a的边缘。每一缺口 20 皆对齐一对应的承载槽200a,且当每一适配器3的适配单元30承载于对应的承载槽200a 时,适配器3的连接线3 可由对应的集线槽200b中通过对应的缺口 206b而沿伸出上板 206。由此,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32与直流输出端子34即可在适配单元30的同一侧分别可插拔地连接至交流输入端子202与直流输出插座204。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 20的交流输入端子202与直流输出插座204,并不需要配合适配器3的交流输入插座32与直流输出端子;34分别位于适配单元30的两侧而也必须相对应地设置于本体200上靠近适配单元30的两侧,进而可节省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20的体积。[0055]如图3A至图4所示,本体200上每一侧壁200c皆包含有夹持槽200g,用以供机械手臂12夹持,从而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请参照图5A。图5A为绘示图1中的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绘示图5A中的测试座体22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如图5A与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可固定至测试机台1。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适于与测试匣20组合。其中,测试座体22包含有多个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及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因此,当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每一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与每一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皆可分别可插拔地连接至后板208上一对应的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208b与一对应的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208a,进而可分别电性连接至对应的交流输入端子202与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204。 测试机台1通过设置于测试座体22上的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及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 228b对适配器3进行测试。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可进一步包含有底板220以及抵靠板228。测试座体22的底板220可固定至测试机台1,并可于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承载测试匣20的本体200。测试座体22的抵靠板228与底板220连接,并可在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供测试匣20的后板208抵靠。其中,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皆设置于抵靠板2 上。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还可进一步包含有两侧板226以及顶板222。测试座体22的侧板2 分别连接于底板220的两侧。其中,测试座体22的抵靠板2 连接于侧板2 之间。当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测试匣20上每一侧壁200c皆与测试座体22上一对应的侧板2 相邻(即,如图6所示左右并排)。测试座体22的顶板222分别连接侧板226与抵靠板228。当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测试匣20的上板206与测试座体22的顶板222相邻(即,如图6所示上下并排)。请参照图5B。图5B为绘示图5A中的测试座体22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载具组合2的测试座体22还可进一步包含有背板224。测试座体22的背板2M分别连接侧板2 及顶板222。测试座体22的背板2M 包含至少一接线通口 2Ma。由此,测试机台1即可经由接线通口 22 拉线以电性连接至设置于抵靠板2 上的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进而通过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对适配器3进行测试。背板2 上的接线通口 22 的数量并不以图5B为限,可依照设计时所需而弹性地调整改变。请参照图6。图6为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测试载具组合2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匣20的本体200的底部可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导槽200f,并且测试座体22的底板220可进一步包含适于与导槽200f滑动配合的至少一导轨220a,用以于测试匣20的本体200承载于测试座体22的底板220上时导引本体200 朝向或远离测试座体22的抵靠板2 移动。本体200的导槽200f与底板220上的导轨 220a的数量并不以图6为限,可依照设计时所需而弹性地调整改变。[0064]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试座体22的顶板222可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缺口 22加。顶板222的缺口 22 可位于顶板222的边缘。当测试匣20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 测试匣20的上板206上的每一穿孔206a皆对齐一对应的缺口 22加。换言之,当测试匣20 组合至测试座体22时,每一通过穿孔206a插入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204的直流输出端子 34,皆会位于顶板222上一对应的缺口 22 中。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原本设置于测试座体22的抵靠板2 上的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直接设置于测试机台1上。由此,只要操作机械手臂12夹持移动测试匣20,使测试匣20的后板208上的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208b及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208a分别搭接至设置于测试机台1上的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同样可达到使测试机台1通过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228b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228a对适配器3进行测试的目的。一般而言,在适配器出厂前,会经过自动测试系统(Auto Test System,ATS)测试、 老化测试(BURN-IN)、耐电压测试(H Ι-Ρ0Τ)...等测试项目。自动测试系统测试适用于AC/ DC电源供应器及DC/DC转换器的测试应用,其标准测试功能扩充性强,可轻易整合其它具标准化接口的测试仪器,并且其测试速度快。老化测试是模拟产品在现实使用条件中牵涉到的各种因素对产品产生老化的情况进行相应条件加强实验的过程,同时根据使用要求合理地预测产品使用寿命。耐电压测试是对产品进行耐电压或电气强度的试验。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以及测试载具组合,主要可同时承载并电性耦接多个适配器,使得测试机台在与测试匣组合搭接之后,可通过测试匣同时测试多个适配器。并且,若要进行下一个测试项目时, 只需移动测试匣与另一测试机台组合搭接即可进行测试,因而可省去以往必须重复地对适配器进行插拔的动作。通过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可降低划伤适配器的可能性,并提高适配器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不但可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一适配单元、位于所述适配单元上的一交流输入插座及带有一连接线的一直流输出端子,一测试机台通过所述测试匣测试所述适配器,所述测试机台包含多个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匣包含一本体,包含多个承载槽,每一所述承载槽用以承载所述适配单元中的其一;多个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所述本体,其中每一所述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所述交流输入插座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以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所述本体,每一所述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所述直流输出端子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其中当所述本体与所述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所述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所述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中的其一与所述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中的其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匣,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承载槽具有一集线槽,用以在所述承载槽承载所述适配单元时容置对应的所述连接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匣,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测试匣进一步包含两侧壁,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所述承载槽位于所述侧壁之间,每一所述侧壁包含一夹持槽,用以供一机械手臂夹持;一上板,分别连接所述侧壁,所述上板包含多个穿孔,每一所述穿孔与对应的所述直流输出插座连通,其中每一所述直流输出插座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上板之间,每一所述交流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上板之间并部分地延伸至对应的所述承载槽中;以及一后板,分别连接所述侧壁及所述上板,所述后板包含多个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及多个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每一所述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所述交流输入端子中的其一,每一所述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所述直流输出插座中的其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试匣,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板进一步包含多个缺口,位于所述上板的一边缘,每一所述缺口对齐所述承载槽中的其一,当每一所述适配单元承载在对应的所述承载槽时,每一所述适配单元的所述连接线可由对应的所述集线槽中通过对应的所述缺口而沿伸出所述上板。
5.一种测试载具组合,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测物件,一测试机台通过所述测试载具组合测试所述待测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载具组合包含一测试匣,包含一本体,包含至少一承载槽,所述承载槽用以承载所述待测物件;至少一输入端子,设置于所述本体,其中所述输入端子用以供所述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以及至少一输出插座,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输出插座用以供所述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以及一测试座体,适于与所述测试匣组合,所述测试座体包含至少一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其中当所述测试匣组合至所述测试座体时,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测试输入端子组与所述测试输出端子组,所述测试机台通过所述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所述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所述待测物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载具组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测试匣进一步包含两侧壁,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所述承载槽位于所述侧壁之间,每一所述侧壁包含一夹持槽,用以供一机械手臂夹持;一上板,分别连接所述侧壁,所述上板包含至少一穿孔,与所述输出插座连通;以及一后板,分别连接所述侧壁及所述上板,所述后板包含至少一连接输入插槽组及至少一连接输出插槽组,所述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所述输入端子,并可供所述测试输入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所述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所述输出插座,并可供所述测试输出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载具组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输出插座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上板之间,所述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上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承载槽中。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载具组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 一底板,用以在所述测试匣组合至所述测试座体时承载所述本体;以及一抵靠板,与所述底板连接,用以在所述测试匣组合至所述测试座体时供所述后板抵靠,其中所述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所述测试输出端子组设置于所述抵靠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载具组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本体的底部进一步包含至少一导槽,所述底板进一步包含适于与所述导槽滑动配合的至少一导轨,用以在所述本体承载于所述底板时导引所述本体朝向或远离所述抵靠板移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载具组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 两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侧,其中所述抵靠板连接于所述侧板之间,当所述测试匣组合至所述测试座体时,每一所述侧壁与对应的所述侧板相邻;一顶板,分别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抵靠板,当所述测试匣组合至所述测试座体时,所述上板与所述顶板相邻;以及一背板,分别连接所述侧板及所述顶板,所述背板包含至少一接线通口,所述测试机台通过所述接线通口电性连接至所述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所述测试输出端子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一适配单元、一交流输入插座及一直流输出端子。测试匣包含本体、多个交流输入端子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多个承载槽。每一承载槽用以承载一适配单元。每一交流输入插座用以供一交流输入端子可插拔地连接。每一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一直流输出端子可插拔地连接。当本体与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测试机台的一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与一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匣,能够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
文档编号G01R1/04GK202083716SQ201120198108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日
发明者姜新华, 杨林森, 林博, 陈小晋 申请人: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