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1256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基板载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载具,包含一包括多个第一结构的载体;各该第一结构包括一底板和一侧板,该底板上设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第一结构可被组配并且该多个侧板与该多个底板围绕出一承载空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板载具,包含一载体及多个缓冲结构;该载体包含一底板和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与该底板围绕出一承载空间;每一缓冲结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缓冲结构与该底板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位安装。本发明的前述结构设计方便构件的拆离与组装,并当部分构件损坏时可各自拆换,不需淘汰整个载体,从而可降低生产设备成本。
【专利说明】
基板载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基板载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中用于装载晶片的基板载具。【背景技术】
[0002]参阅图1、2,以往用于装载晶片900的基板载具91通常包含一个基座911、一个由该基座911界定且供晶片900容置的承装空间912、及多个与基座911 一体成型并设于其底部边缘的缓冲件913,于缓冲件913靠抵晶片900时可弹性摆动以避免晶片900因碰撞而破碎。
[0003]基板载具91是用于太阳能电池制程中的上料机,上料机为搬运晶片900的机器, 其包含两个朝向承装空间912的吹嘴92、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抬升装置93、及一个搬运装置 94〇[〇〇〇4]使用时,搬运装置94的吸力可使上方的晶片900’上移,但上方的几个晶片900’常因静电而彼此吸附。因此,通过吹嘴92朝上方几个晶片900’吹气,使吸附的晶片900’ 彼此分离,以便搬运装置94仅吸走最上方的一片。但,晶片900’上移时常因气体扰流而左右晃动碰触到基座911侧壁,此时可通过缓冲件913的弹性摆动来吸收冲击力,以减缓晶片 900’的晃动并避免因碰撞而破片。
[0005]此外,因晶片900’上移且碰触基座911侧壁时,晶片900’的边缘易与缓冲件913 产生摩擦,进而使缓冲件913的表面产生磨损甚至断裂,此磨损或断裂处易对晶片900’产生伤害甚至破片,而为避免晶片900的损伤,最好是发现缓冲件913有磨损或是断裂时,即进行整个基板载具91的更换,但如此将有成本增加的问题。
[0006]此外,基板载具91是以一体射出成型的方式来制作基座911与缓冲件913,但在射出后的冷却过程中,因缓冲件913是细长条的形状,故容易有弯曲变形的情形,如图3所示, 其中越靠近基座911侧面中央处的缓冲件913的前倾变形越明显,这是因缓冲件913为细长形且仅单一端连接于基座911底部的边缘,致使脱模后不易使缓冲件913垂直排列,另外也因为节省材料的成本,基座911底部常制作的较薄(例如2_),如此更使得这些细长形的缓冲件913其底端的支撑性不足,导致倾斜变形的情况更加严重。
[0007]由此可知,因缓冲件913有前倾的问题,将使晶片900的侧边无法抵靠在每一根缓冲件913上来分散受力,而出现仅是抵靠在倾斜最严重的那根缓冲件913,使晶片900边缘易因受力不均而破裂。同时,缓冲件913的前倾问题也会使操作人员在放入和取出晶片时, 更容易碰到倾斜的缓冲件913而有不便甚至破片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单独拆换局部结构而降低设备成本的基板载具。
[0009]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载具,其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多个可相互组配的第一结构;各该第一结构包括一个底板和一个侧板,该底板上靠近该侧板处设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第一结构可被组配定位并由该多个侧板相对于该多个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
[0010]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基板载具还包含一个外壳,该外壳具有一个容置空间, 该多个第一结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分别定位于该外壳。
[0011]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各该侧板与该外壳之间以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单元来定位。
[0012]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基板载具还包含一个外壳,该多个第一结构置设于该外壳上,且各该底板与该外壳之间以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单元来定位。
[0013]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14]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连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1/2? 2/3的范围外。
[0015]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连接部延伸连接到该底板。
[0016]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载体区分成多个第一结构的设计,当其中一个第一结构的弹性元件磨损、断裂时,只需更换这个第一结构无需淘汰整个载体,可降低成本。
[00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板载具,其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一个底板和多个侧板, 该多个侧板相对于该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该基板载具还包含多个缓冲结构,每一侧板设置有该多个缓冲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且每一缓冲结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弹性元件的一端接触该底板,各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各该侧板的顶部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位安装,其中各该弹性元件于靠近该结合单元处弯折形成一弹性簧片。
[0019]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各该弹性簧片彼此间为一体成型连接。
[0020]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21]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载体由多个可相互组配的第一结构所构成。
[00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各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各该侧板的顶部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位安装,当其中一个缓冲结构上的弹性元件磨损、断裂时,只需更换这个缓冲结构无需淘汰整个基板载具,可降低成本。
[0023]本发明基板载具,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一个底板和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相对于该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该基板载具还包含多个缓冲结构,每一缓冲结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缓冲结构设于该底板上并对应靠近该多个侧板,且该多个缓冲结构与该底板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位安装,每一缓冲结构的该多个弹性元件的一端远离该底板延伸且无接触所对应的各该侧板。
[0024]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25]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载体由多个可相互组配的第一结构所构成。
[00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各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该底板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位安装,当其中一个缓冲结构的弹性元件磨损、断裂时,只需更换这个缓冲结构无需淘汰整个基板载具,可降低成本。
[002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佳且可降低破片率的基板载具。
[0028]本发明基板载具,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一个底板和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相对于该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该基板载具还包含多个缓冲结构,各该缓冲结构设于该底板上并靠近各该侧板,且各该缓冲结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弹性元件的一端远离该底板延伸;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
[0029]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连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1/2? 2/3的范围外。
[0030]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连接部延伸连接到该底板。
[0031]本发明所述的基板载具,该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
[003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一连接部连接,以避免弹性元件的前倾并形成共平面排列,从而使晶片侧边均匀抵靠于每根弹性元件而均匀受力,以降低晶片的破片率并便于晶片的拿取或置入。【附图说明】
[0033]图1是以往基板载具的立体图;
[0034]图2是图1基板载具承载多个晶片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0035]图3是图1的基板载具的俯视图;
[0036]图4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0037]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8]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9]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图6的A-A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0040]图8是第一实施例的图6的B-B位置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0041]图9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2]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载体的立体分解图;
[0043]图11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三实施例第一结构的立体图;
[0044]图12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四实施例第一结构的立体图;
[0045]图13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五实施例第一结构的立体图;
[0046]图14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47]图15是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的立体分解图;
[0048]图16是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9]图17是第六实施例的图16的C-C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0050]图18是第六实施例的图16的D-D位置使用状态剖视图;
[0051]图19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七实施例局部的立体分解图;
[0052]图20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53]图21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54]图22是第九实施例的不完整的立体分解图;
[0055]图23是第九实施例的俯视图;
[0056]图24是第九实施例的图23的E-E位置使用状态剖视图;
[0057]图25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十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58]图26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十一实施例局部立体分解图;
[0059]图27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十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60]图28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十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61]图29是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十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
[006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63]参阅图4、5、6,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载体11、一外壳12、至少一第一定位单元13以及至少一第二定位单元14。
[0064]该载体11包括多个可相互组配或称组合的第一结构2。各该第一结构2包括一底板3和一侧板4,该底板3上靠近该侧板4处设有多个弹性元件5。该多个第一结构2可被组配定位并由该多个侧板4相对于该多个底板3围绕出一承载空间110,而该多个第一结构 2的弹性元件5是围绕地设置于该承载空间110内。
[0065]该外壳12具有一容置空间120,该多个第一结构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20并分别定位于该外壳12内,其中,于实施上,该外壳12和第一结构2为矩形或类似矩形,或是可为正方形。而且于进一步的实施上,可将容置空间120区分为四等分并将相对应的四个第一结构2组合于该外壳12的容置空间120中。
[0066]参阅图5、6、7,各该侧板4与该外壳12之间以至少一第一定位单元13来定位。每一第一定位单元13包括一设于该侧板4与该外壳12的其中之一个上的第一凸部131、及一个设置于该侧板4与该外壳12的其中的另一个上且可拆离地与该第一凸部131组装的第一凹部132。
[006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31为凸块并设于侧板4上;第一凹部132为卡孔而可供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外壳12上。在实施上,只要第一凸部131与第一凹部132 能够可拆离地相互结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一凸部131与第一凹部132的形式。另外,第一凸部131与第一凹部13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举例。
[0068]底板3与外壳12间以至少一第二定位单元14定位。每一第二定位单元14包括一设于底板3与外壳12其中一个上的第二凸部141、及一设于底板3与外壳12其中另一个上且可拆离地与该第二凸部141组装的第二凹部142。
[006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41为凸块并设于底板3上;第二凹部142为卡孔而供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外壳12上。在实施上,只要第二凸部141与第二凹部142 能够可拆离地相互结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二凸部141与第二凹部142的形式。另外,第二凸部141与第二凹部14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举例。
[0070]在本实施例中,该载体11虽是通过该多个第一定位单元13或/及该多个第二定位单元14而组装固定于该外壳12的容置空间120内,不过在实施上,载体11和外壳12间也可采紧配合方式固定,所以载体11组装固定于外壳12内的手段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揭露的态样。
[0071]每一弹性元件5皆具有一个朝远离该底板3方向延伸且可弹性摆动的弹性棒 51 (或称弹性杆)、以及一个位于弹性棒51远离底板3的一端弯曲形成的弯折部5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与弯折部52整体呈L形。弹性棒51与底板3可为一体成型连接,弹性棒51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断面呈矩形。
[0072]该多个第一结构2相互组配而构成该载体11后,如图6俯视图所示,各该第一结构2的底板3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略呈四边形的板体,该板体具有四个角落31,越靠近角落 31处的弹性元件5间之间距d为渐减,此设计可供晶片受吹拂而分离漂浮时,晶片与周围弹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现在角落31处,因此将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的间距缩小或排列更为密集时,增加受力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缓和晶片边缘转角处的碰撞问题。
[0073]参阅图4、7、8,本实施例在使用上,该基板载具1的承载空间110用于容装多个晶片8、8’,基板载具1置放于一个上料机上,上料机为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用于搬运晶片8、 8’的机器,且上料机包含两个分别可喷出气体的吹嘴71、一个可上下移动地穿设该基板载具1且可使晶片8上升的抬升装置72、以及一个可吸取晶片8、8’并将晶片8、8’放置于一个输送带(图未示)上的搬运装置73。其中,该抬升装置72使晶片8位于两个吹嘴71的高度,并通过吹嘴71吹气使上方的晶片8’彼此分离,再以搬运装置73吸取最上方的晶片 8’以完成取件的动作。
[0074]前述上方的晶片8’因受气流吹拂而彼此分离时,易因气体扰流而左右晃动并接触到周围的弹性元件5,但长期使用后,若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受到晶片8’边缘的切削而形成刻痕、凹沟甚至断裂时,可视耗损的弹性元件5是属于哪一个第一结构2,再即时替换掉这个有损坏的第一结构2即可,以避免如传统的方式直接替换掉整个基板载具1而有成本过高的问题。
[007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于靠近弯折部52的宽度较靠近底板3的宽度为小,借此提升弹性元件5邻近顶端处的弹性。换句话说,通过这种由下而上宽度渐减(或称周长渐小)的设计,可使弹性棒51的整体在结构强度与弹性之间达到最适当的搭配,从中可再提升弹性棒51的弹性抵接效果。而且上述弯折部52是朝背离该承载空间110方向所形成。
[0076]另外,于实施上,弹性元件5在其弹性棒51的末端即远离该底板3处弯曲形成该弯折部52,从而可增强弹性棒51上方处的结构强度,这样的设计也可与上述的弹性棒51宽度渐减(或称周长渐小)的设计互相搭配。
[0077]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棒51与底板3为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上,弹性元件5 的弹性棒51可采插设方式固定于底板3上。此时,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于平行该底板 3方向的断面呈非圆形例如矩形的设计为佳。此因若弹性棒51为圆形时,其对应插设的底板3孔洞也需圆形,如此易使弹性棒51于其中产生旋转,进而使原本欲朝外设置的弯折部 52转而向内,如此将产生取放片的不便甚或导致晶片8、8’的撞击而破裂。
[0078]参阅图6、7、8,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5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断面呈矩形,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具有一面向承载空间110且可供晶片8、8’抵靠的表面511,通过这些表面511以面的形式供晶片8、8’边缘抵靠,两者接触面积较大而可减低碰触冲击力,以避免晶片8、8’产生破片或弹性棒51的表面511产生损伤等问题。
[0079]在本实施例中,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之间的间距d为渐减,此设计可供晶片8’受吹拂而分离漂浮时,晶片8’与周围弹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现在角落31处,因此将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的间距d缩小或排列更为密集时,增加受力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缓和晶片8’边缘转角处的碰撞问题。
[0080]参阅图4、5、8,通过以上的设计,可提高基板载具1的载体11的使用寿命,但若长时间使用下而弹性元件5仍出现磨损、断裂时,可将弹性元件5损坏的那个第一结构2进行替换,以免因未更换而使晶片8、8’受到弹性元件5的影响而破裂。
[0081]由上可知,本实施例将该载体11设计成由多个第一结构2组合的创新设计,可在某个第一结构2上的弹性元件5磨损、断裂时,更换这个第一结构2即可,无需如传统方式淘汰整个载体11,可降低成本。
[0082]参阅图9、10,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本实施例的载体11呈放射状地区分出多个第一结构2,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一结构2的数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2的数量为八个,如此的设计,可供替换时,最少只要替换整个载体11的八分之一的部分即可,比例较低,相对可节省成本。此外于实施上,本发明的载体11可区分成几个第一结构2,其分割方式与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以上的举例,只要能符合本发明的精神与目的皆在本案保护范围内。
[0083]参阅图11,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该多个弹性元件5中的至少两个以一连接部53连接,其中连接部53是连接于至少两个弹性棒51之间。连接部53的位置不高于弹性棒51的高度h的三分之二(即2/3)。更佳地,连接部53的位置不超出弹性棒51的高度h的1/2?2/3的范围外。其中,本实施例所述的高度h,是从底板3的表面起算到弹性棒51的顶端。
[0084]承上,通过连接部53连接于弹性棒51之间的设计,可让通过射出成型制作的第一结构2的弹性元件5于模具内或脱模后的冷却过程中受到拘束而使其呈现垂直挺立的结果,避免传统方式衍生的前倾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也可让多根弹性棒51的表面511皆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令晶片抵靠时的受力更均匀地分散,有效减少因单点受力或受力面积过小时的破片问题。
[0085]另外,上述连接部53的位置也不宜太高,此因上方晶片分离飘浮而碰触周围的弹性棒51时,若连接部53的位置过高时,将使得本来良好的弹性摆动效果受到影响,从而使原本供晶片抵靠缓冲的效果降低,因此,连接部53的位置以高度h的2/3或以下为佳。
[0086]又,若连接部53设置的位置过低而接近底板3时,将可能产生原本传统设计的倾斜问题,此因位于连接部53上方的弹性棒51的整体比例过高,从而同样容易发生倾斜变形的问题,因此,连接部53的位置不宜低于弹性棒51高度h的1/2。但,若靠近底板3处的连接部53的上方仍有设置其他的连接部53时,通过两者间的相互拘束,则能避免掉此处所谈及的倾斜问题。
[0087]参阅图12,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四实施例,与该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该多个弹性元件5中的至少两个以一连接部53连接。两者的差别在于连接部53延伸连接到底板3处, 其中呈现X形。
[0088]参阅图13,本发明基板载具的第五实施例,与该第四实施例大致相同,两者差别在于连接部53由弹性棒51高度h的2/3位置处往下延伸到该底板3处,使整体呈现一个片体状,且连接部53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530,而于实施上如图13所示,是设计有多个贯穿孔530,此设计除可节省材料成本外,也可让造成扰流的气流自贯穿孔530流出,以减缓晶片的左右晃动碰撞的情形。且图13如此的设计也可有效提高弹性元件5下方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减少操作人员徒手拿取载体11而碰触弹性元件5时的损坏情形,以延长使用寿命。
[0089]参阅图14、15、16、17,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六实施例,包含一载体11、一外壳12、 至少一第一定位单元13、至少一第二定位单元14、多个缓冲结构15以及多个结合单元16。
[0090]载体11包括一底板3和多个侧板4,多个侧板4相对于底板3围绕出一承载空间 110,缓冲结构15围绕设于承载空间110内的周围。外壳12具有一容置空间120,载体11 设于容置空间120并定位于该外壳12。
[0091]侧板4与外壳12间以第一定位单元13来定位。第一定位单元13包括一设于侧板4与外壳12的其中之一上的第一凸部131、及一设于侧板4与外壳12的其中的另一上且可拆离地与第一凸部131组装的第一凹部132。
[00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31为凸块并设于侧板4上;第一凹部132为卡孔而供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设于外壳12上。实施上,只要第一凸部131与第一凹部132能够可拆离地相互结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一凸部131与第一凹部132的形式。另外,第一凸部131 与第一凹部13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举例。
[0093]底板3与外壳12之间以至少一第二定位单元14来定位。每一第二定位单元14 包括一设于底板3与外壳12的其中之一上的第二凸部141、以及一个设于底板3与外壳12 的其中之另一上且可拆离地与第二凸部141组装的第二凹部142。
[009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41为凸块并设于底板3上;第二凹部142为卡孔而供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外壳12上。在实施上,只要第二凸部141与第二凹部142能够可拆离地相互结合即可,不需限制第二凸部141与第二凹部142的形式。另外,第二凸部 141与第二凹部14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举例。
[0095]在本实施例中,载体11虽通过多个第一定位单元13与多个第二定位单元14而组装固定于外壳12的容置空间120内,但在实施上,两者间也可为紧配合的固定形式,所以载体11固定于外壳12内的手段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揭露的态样。
[0096]每一侧板4设有多个缓冲结构15中的至少一个,且每一缓冲结构15具有多个弹性元件5,多个弹性元件5的一端接触底板3 (见图17)。各弹性元件5的另一端与各侧板 4的顶部之间以一结合单元16可拆离地定位安装。各弹性元件5于靠近结合单元16处弯折形成一弹性簧片151,甚至各弹性簧片151彼此间为一体成型连接。
[0097]每一结合单元16包括一设于缓冲结构15与侧板4的其中之一上的结合凸部161、 及一设于缓冲结构15与侧板4的其中之另一上且可拆离地与结合凸部161组装的结合凹部 162。
[0098]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凸部161为凸块并设于缓冲结构15上;结合凹部162为卡孔而供该结合凸部16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侧板4上。在实施上,只要结合凸部161与结合凹部162能够可拆离地相互结合即可,不需限制结合凸部161与结合凹部162的形式。另外, 结合凸部161与结合凹部16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举例。
[0099]每一弹性元件5皆具有一个朝远离底板3的方向延伸且可弹性摆动的弹性棒51、 以及一个由弹性棒51远离该底板3的一端弯曲形成且连接弹性簧片151的弯折部5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与弯折部52呈L形。每一弹性棒51于平行底板 3方向的断面呈矩形,每一弹性棒51于靠近弯折部52处的宽度较靠近该底板3处的宽度为小,其中的宽度可以周长来替换。
[0100]该载体11的底板3为一个略呈四边形的板体,该板体具有四个角落31(见图16), 该多个缓冲结构15通过该多个结合单元16而组装于该载体11后,越靠近该多个角落31 处的弹性元件5间之间距d为渐减,此设计可供晶片受吹拂而分离漂浮时,因晶片与周围弹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现在角落31处,所以将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的间距缩小或排列更为密集时,增加受力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缓和晶片边缘转角处的碰撞问题。
[0101]参阅图14、16、17、18,本实施例在使用上,基板载具1的承载空间110容装有多个晶片8、8’,基板载具1置放于一个上料机上,上料机为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用于搬运晶片 8、8’的机器,且上料机包含两个分别可喷出气体的吹嘴71、一个可上下移动地穿设该基板载具1且可使晶片8向上的抬升装置72、以及一个可吸取晶片8、8’并将晶片8、8’放置于一个输送带(图未示)上的搬运装置73。其中,该抬升装置72使晶片8上升并位于两个吹嘴71的高度,并通过该吹嘴71吹气使位于上方的晶片8’彼此分离,再以该搬运装置73吸取最上方的晶片8’以完成取件的动作。[〇1〇2]前述上方的晶片8’因受气流吹拂而彼此分离时,易因气体扰流而左右晃动并接触到周围的弹性元件5,其中弹性棒51受晶片8’碰触时的冲击力,可经弹性棒51和弹性簧片 151的形变设计来吸收,以避免晶片8’因碰撞衍生的破裂情形。此外,长期使用后,若弹性棒51受到晶片8’边缘的切割而形成刻痕、凹沟甚至断裂时,可视耗损的弹性元件5是属于哪一个缓冲结构15,再替换掉有损坏的缓冲结构15即可,如此可避免传统方式直接替换整个基板载具1而有成本过高的问题。[〇1〇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于靠近弯折部52的宽度较靠近底板3处的宽度为小,借此提升弹性元件5邻近顶端处的弹性。换句话说,通过这种由下而上宽度渐减(或称周长渐小)的设计,可使弹性棒51的整体在结构强度与弹性之间达到最适当的搭配,从中可再提升弹性棒51的弹性缓冲效果。而且上述弯折部52是朝背离该承载空间110方向所形成。
[0104]另外,于实施上,弹性元件5在其弹性棒51的末端即远离该底板3处弯曲形成该弯折部52,从而可增强弹性棒51上方末端处的结构强度,这样的设计也可与上述的弹性棒 51宽度渐减或称周长渐小的设计互相搭配。
[0105]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5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断面呈矩形,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 51具有一个面向承载空间110且可供晶片8、8’靠抵的表面511。通过这些表面511以面的形式供晶片8、8’的边缘抵靠,可使两者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以减低单点接触时因应力过大所产生的破片或弹性棒51的表面511产生损伤等问题。
[010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间之间距d为渐减,此设计可供晶片8’受吹拂而分离漂浮时,因晶片8’与周围弹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现在角落 31处,故将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的间距d缩小或排列更为密集时,可增加此处的受力面积,有利于缓和晶片8’边缘转角处的碰撞问题。
[0107]参阅图15、17、18,通过以上的设计,可提高基板载具1的载体11的使用寿命,但若长时间使用下而弹性元件5仍出现磨损、断裂时,可将弹性元件5损坏的那个缓冲结构15 进行替换,以免因未更换而使晶片8、8’受到弹性元件5的影响而破裂。
[0108]由上可知,本实施例各该缓冲结构15的另一端与各该侧板4的顶部之间以一结合单元16可拆离地定位安装,而当某个缓冲结构15上的弹性元件5磨损、断裂时,更换这个缓冲结构15即可,无需如传统方式淘汰整个载体11,可降低成本。
[0109]参阅图19,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大致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每一缓冲结构15中,该多个弹性元件5中的至少两个以一连接部53连接。
[0110]连接部53是连接于至少两个弹性棒51之间。连接部53的位置不高于弹性棒51 的高度h的三分之二(即2/3)。更佳地,连接部53的位置不超出弹性棒51的高度h的 1/2?2/3的范围外。本实施例所述的高度h,是从弹性棒51邻近该底板3的底端往上起算到弹性棒51的顶端。
[0111]承上,通过连接部53连接于弹性棒51之间的设计,可让通过射出成型制作的第一结构2的弹性元件5于模具内或脱模后的冷却过程中,受到拘束而使其呈现垂直挺立的结果,避免传统方式衍生的前倾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也可让多根弹性棒51的表面511皆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令晶片抵靠时的受力更均匀地分散,有效减少因单点受力或受力面积过小时的破片问题。
[0112]另外,上述连接部53的位置也不宜太高,此因上方晶片分离飘浮而碰触周围的弹性棒51时,若连接部53的位置过高时,易使弹性棒51上方的形变空间变小,连带影响了弹性棒51的弹性摆动效果,从而降低了原本供晶片抵靠缓冲的效果,因此,连接部53的位置以高度h的2/3或以下为佳。
[0113]又,若连接部53设置的位置过低而接近底板3时,将可能产生原本传统设计的倾斜问题,此因位于连接部53上方的弹性棒51的整体比例过高,于制作上无法受到连接部53 确实的拘束,而容易发生倾斜变形的问题,因此,连接部53的位置不宜低于弹性棒51高度 h的1/2。但,若靠近底板3处有设置连接部53,且其上方也仍有设置其他连接部53时,通过两者间的相互拘束,则能避免掉此处所谈及的倾斜问题。
[0114]参阅图20,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八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大致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该载体11包括多个可相互组配或称组合的第一结构2。各该第一结构2包括一底壁 201和一侧壁202,该多个第一结构2可被组配定位后,各该第一结构2的底壁201构成该底板3,各该第一结构2的侧壁202构成各该侧板4,而该多个缓冲结构15分别通过该多个结合单元16而可拆离地定位安装于各该第一结构2的侧壁202上。
[0115] 各该第一结构2的侧壁202与该外壳12之间分别以一第一定位单元13来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一定位单元13的第一凸部131设于侧壁202上;各该第一定位单元 13的第一凹部132可供该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外壳12上。
[0116] 各该第一结构2的底壁201与该外壳12之间分别以一第二定位单元14来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二定位单元14的第二凸部141置于底壁201上;各该第二定位单元 14的第二凹部142可供该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置于该外壳12上。
[0117]本实施例将该载体11设计成由多个第一结构2组合的创新设计,可在某第一结构 2损坏时,更换这个第一结构2即可,无需如传统方式淘汰整个载体11而可降低成本。本发明的载体11可区分成几个第一结构2,其分割方式与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以上的举例, 只要能符合本发明的精神与目的皆在本案保护范围内。
[0118]参阅图21、22、23、24,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九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大致相同, 两者的差别在于:缓冲结构15安装载体11的位置及缓冲结构15的构造。
[0119]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结构15设于该底板3上并对应靠近侧板4,缓冲结构15与底板3之间以一结合单元16可拆离地定位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单元16的结合凸部161 为凸块并设于缓冲结构15上;结合单元16的结合凹部162为卡孔而供该结合凸部16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底板3上。在实施上,结合凸部161与结合凹部162的设置位置可互换,不限于本实施例的举例。
[0120]每一缓冲结构15具有多个弹性元件5,弹性元件5的一端远离底板3延伸且无接触所对应的侧板4。每一弹性元件5皆具有一个朝远离该底板3方向延伸且可弹性摆动的弹性棒51 (或称弹性杆)、以及一个位于弹性棒51远离底板3的一端弯曲形成的弯折部52, 弯折部52可增强弹性棒51上方处的结构强度。
[0121]每一弹性元件5的弹性棒51于靠近弯折部52的宽度较靠近底板3的宽度为小, 借此提升弹性元件5邻近顶端处的弹性,通过这种由下而上宽度渐减(或称周长渐小)的设计,可使弹性棒51的整体在结构强度与弹性之间达到最适当的搭配,从中可再提升弹性棒51的弹性抵接效果。而且上述弯折部52是朝背离该承载空间110方向所形成。
[012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5于平行底板3方向的断面呈矩形,弹性棒51具有一个面向承载空间110且可供晶片8、8’抵靠的表面511。通过这些表面511以面的形式供晶片 8、8’边缘抵靠,且两者接触面积较大,可降低碰触的冲击力以避免所述晶片8、8’产生破片或弹性棒51的表面511产生损伤等问题。
[0123]缓冲结构15通过结合单元16而组装于载体11后,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 之间的间距d为渐减,此设计可供晶片受吹拂而分离漂浮时,晶片与周围弹性元件5的碰撞位置常出现在角落31处,因此将靠近角落31处的弹性元件5的间距缩小或排列更为密集时,增加受力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缓和晶片边缘转角处的碰撞问题。
[0124]进一步说明的是,当某个缓冲结构15上的其中至少一个弹性元件5因使用而磨损、断裂时,更换这个缓冲结构15即可,无需如传统方式淘汰整个载体11而可降低成本。
[0125]参阅图25,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十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大致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该多个弹性元件5中的至少两个以一连接部53连接,其中连接部53是连接于至少两个弹性棒51之间。连接部53的位置不高于弹性棒51的高度h的三分之二(2/3)。更佳地,连接部53的位置不超出弹性棒51的高度h的1/2?2/3的范围外。其中,本实施例所述的高度h,是从弹性棒51邻近该底板3的底端往上起算到弹性棒51的顶端。此处所指的弹性棒51的顶端与本文前后处所指的末端的意思相同。
[0126]承上,通过连接部53连接于弹性棒51之间的设计,可让通过射出成型制作的第一结构2的弹性元件5于模具内或脱模后的冷却过程中受到拘束而使其呈现垂直挺立的结果,避免传统方式衍生的前倾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也可让多根弹性棒51的表面511皆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令晶片抵靠时的受力更均匀地分散,有效减少因单点受力或受力面积过小时的破片问题。另外,上述连接部53的位置也不宜太高,此因上方晶片分离飘浮而碰触周围的弹性棒51时,若连接部53的位置过高时,将使得本来良好的弹性摆动效果受到影响,从而使原本供晶片抵靠缓冲的效果降低,因此,连接部53的位置以高度h的2/3或以下为佳。
[0127]又,若连接部53设置的位置过低而接近底板3时,将可能产生原本传统设计的倾斜问题,此因位于连接部53上方的弹性棒51的整体比例过高,而同样容易发生倾斜变形的问题,因此,连接部53的位置不宜低于弹性棒51高度h的1/2。但,若靠近底板3处的连接部53的上方仍有设置其他的连接部53时,通过两者间的相互拘束,则能避免掉此处所谈及的倾斜问题。
[0128]参阅图26,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第十一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大致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该载体11包括多个可相互组配或称组合的第一结构2。各该第一结构2包括一底壁 201和一侧壁202,该多个第一结构2可被组配定位后,各该第一结构2的底壁201构成该底板3,各该第一结构2的侧壁202构成该各该侧板4,而该多个缓冲结构15分别通过该多个结合单元16而可拆离地定位安装于各该第一结构2的底壁201上。
[0129]各该第一结构2的侧壁202与该外壳12之间分别以一第一定位单元13来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一定位单元13的第一凸部131设于侧壁202上;各该第一定位单元 13的第一凹部132可供该第一凸部13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外壳12上。
[0130]各该第一结构2的底壁201与该外壳12之间分别以一第二定位单元14来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二定位单元14的第二凸部141设于底壁201上;各该第二定位单元 14的第二凹部142可供该第二凸部141插卡定位,并设于该外壳12上。
[0131]本实施例将该载体11设计成由多个第一结构2组合的创新设计,可在某个第一结构2磨损时,更换这个第一结构2即可,无需如传统方式淘汰整个载体11而可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载体11可区分成几个第一结构2,其分割方式与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以上的举例,只要能符合本发明的精神与目的皆在本案保护范围内。
[0132]参阅图27,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一第十二实施例,与该第三实施例(见图11)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该载体11为一体成型。
[0133]参阅图28,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一第十三实施例,与该第四实施例(见图12)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该载体11为一体成型。
[0134]参阅图29,本发明基板载具1的一第十四实施例,与该第五实施例(见图13)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该载体11为一体成型。
[0135] 本发明中的不同实施例的间的各种结构或构件上的设计,皆可相互流用与搭配, 并不限于本发明中所列的实施例及其对应的图示那样而已,此因篇幅有限,故较难将所有实施例详列举出,总之,只要本发明的说明书和图示中曾经提到的特征与设计,皆可进行不同形式的组配,同样具有本发明所欲达到的目的与效果。
【主权项】
1.一种基板载具,包含一个载体;其特征在于,该载体包括多个可相互组配的第一结 构;各该第一结构包括一个底板和一个侧板,该底板上靠近该侧板处设有多个弹性元件; 该多个第一结构能够被组配定位并由该多个侧板相对于该多个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载具还包含一个外壳,该外壳 具有一个容置空间,该多个第一结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分别定位于该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各该侧板与该外壳之间以至少一个 第一定位单元来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载具还包含一个外壳,该多个 第一结构置设于该外壳上,且各该底板与该外壳之间以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单元来定位。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 少两个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该多个弹性 元件的高度的1/2?2/3的范围外。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延伸连接到该底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9.一种基板载具,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一个底板和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相对于 该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载具还包含多个缓冲结构,每一侧板设置 有该多个缓冲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且每一缓冲结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弹性元件的 一端接触该底板,各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各该侧板的顶部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 位安装,其中各该弹性元件于靠近该结合单元处弯折形成一弹性簧片。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各该弹性簧片彼此间为一体成型连 接。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 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载体由多个可相互组配的第 一结构所构成。13.—种基板载具,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一个底板和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相对 于该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载具还包含多个缓冲结构,每一缓冲结 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缓冲结构设于该底板上并对应靠近该多个侧板,且该多个缓 冲结构与该底板之间以一结合单元可拆离地定位安装,每一缓冲结构的该多个弹性元件的 一端远离该底板延伸且无接触所对应的各该侧板。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 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载体由多个可相互组配的 第一结构所构成。16.—种基板载具,包含一个载体,该载体包括一个底板和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相对 于该底板围绕出一个承载空间;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载具还包含多个缓冲结构,各该缓冲结 构设于该底板上并靠近各该侧板,且各该缓冲结构具有多个弹性元件,该多个弹性元件的 一端远离该底板延伸;该多个弹性元件中的至少两个以一个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高于该多个弹性元件的高度的2/3。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的位置不超出该多个弹 性元件的高度的1/2?2/3的范围外。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延伸连接到该底板。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板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具有至少 一个贯穿孔。
【文档编号】B65D81/05GK105984656SQ201510092519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日
【发明人】李天安, 欧阳逸洁, 巫智杰, 吴姿慧
【申请人】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