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75926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载荷直线加载向旋转加载的过渡装置,既实现加载方式的改变,又实现负载或样件所需大角度、高扭矩的加载需求。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中力的加载设备为直线型加载,不能体现直线加载与旋转加载的通用性。即使实现运动方式的过渡,也很难实现所需高扭矩带来的运动干涉问题,从而实现不了转换的平滑过渡;同时,也无法满足大角度的需求。实用新型内容[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力的加载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性能可靠且便于安装和维护的过渡加载机构。[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05]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包括轴承加载机构、可调节式连杆机构、旋转机构三个部分。[0006]所述轴承加载机构可在负载的作用下上下运动,载荷施加于其上。[0007]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旋转主体和限位机构,其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固定所述旋转轴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旋转轴可沿自身的轴心旋转,旋转主体与旋转轴固定相连。[0008]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其一端与轴承加载机构相连,另一端与旋转机构的旋转轴固定相连。[0009]可调节式连杆机构在负载的作用下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带动旋转轴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旋转主体旋转。[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加载机构内部设置有轴承滑动轨道,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轴承滑动轨道活动配合,与所述轴承加载机构为活动连接。[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机构为相对于地面竖直固定设置的厚金属板,所述厚金属板中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旋转轴位置的轴承槽,所述旋转轴从所述轴承槽内穿出,其一端与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的一端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旋转主体固定相连。[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由两段中空的直杆构成,其中一杆的内径稍大于另一杆的外径,两杆杆壁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孔,位于两杆不同位置的孔相配合时,杆的长度不同。[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靠近所述旋转机构的一端嵌入所述旋转轴体内,用螺钉固定。[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主体为法兰盘。[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负载通过载荷作用端经传感器作用在所述轴承加载机构上方。[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7]1、该加载装置的加载方式很大程度地减少了过渡干涉,平滑地实现了直线载荷加载向旋转扭矩加载的过渡,相较于球头等其他过渡方式,极大地消除了弯距带来的不利影响。既实现了加载方式的改变,又实现了负载或样件所需大角度、高扭矩的加载需求。[0018]2、可调节式连杆机构可以灵活调控旋转角度的大小。[0019]3、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中:1、旋转机构;2、可调节式连杆机构;3、轴承加载机构;4、限位机构;5、旋转主体;6、旋转轴;7、载荷作用端;8、传感器;9、轴承滑动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0023]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包括轴承加载机构3、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旋转机构I三个部分。[0024]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用于施加直线载荷和提供轴承滑动轨道。该轴承加载机构3可在负载的作用下上下运动,负载通过载荷作用端7经传感器8作用在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的上方。轴承加载机构3内部设置有轴承滑动轨道9,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一端与轴承滑动轨道9活动配合,与轴承加载机构3为活动连接。这样的结构设计很大程度地消除了弯距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运动的平滑过渡[0025]所述旋转机构I主要用于实现直线加载向旋转加载的过渡。该旋转机构I包括旋转轴6、旋转主体5和限位机构4,其中:限位机构4用于限定旋转轴6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旋转轴6可沿自身的轴心旋转,旋转主体5为法兰盘,与旋转轴6固定相连。该限位机构4为相对于地面竖直固定设置的厚金属板,该厚金属板中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旋转轴6位置的轴承槽,旋转轴6从所述轴承槽内穿出,其一端与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一端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旋转主体5固定相连。[0026]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用于实现载荷的传递以及通过调节力臂长短实现不同的扭转角度。该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由两段中空的直杆构成,其中一杆的内径稍大于另一杆的外径,两杆杆壁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孔,位于两杆不同位置的孔相配合时,杆的长度不同,不同的工作力臂可以实现不同的扭转角度。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一端与轴承加载机构3相连,另一端嵌入所述旋转轴轴体内,与旋转机构I的旋转轴6固定相连,并用螺钉固定。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在负载的作用下沿旋转轴6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带动旋转轴6旋转,进而带动旋转主体5旋转。[0027]本实用新型具体工作机制为:载荷通过传感器作用在轴承加载机构的上方,带动轴承加载机构作上下往复运动,机构内部的轴承滑动轨道在垂直往复运动的同时带动轴承进行一定范围的水平运动,通过轴承的滑动配合以减少直线向旋转过渡的运动干涉,最终轴承带动连杆控制旋转机构,即连杆机构固定端以固定点为圆心带动旋转机构做一段弧度的旋转运动,以实现负载或试验件所需高扭矩的特殊要求。
权利要求1.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包括轴承加载机构(3)、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旋转机构(I)三个部分;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可在负载的作用下上下运动,载荷施加于其上;所述旋转机构(I)包括旋转轴(6)、旋转主体(5)和限位机构(4),所述限位机构(4)用于限制固定所述旋转轴(6)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所述旋转轴(6)可沿自身的轴心旋转,所述旋转主体(5)与所述旋转轴(6)固定相连;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调节,其一端与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机构(I)的旋转轴(6)固定相连;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在负载的作用下沿所述旋转轴(6 )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带动旋转轴(6 )旋转,进而带动所述旋转主体(5 )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内部设置有轴承滑动轨道(9),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轴承滑动轨道(9)活动配合,与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为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4)为相对于地面竖直固定设置的厚金属板,所述厚金属板中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旋转轴(6)位置的轴承槽,所述旋转轴(6)从所述轴承槽内穿出,其一端与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的一端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旋转主体(5)固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由两段中空的直杆构成,其中一杆的内径稍大于另一杆的外径,两杆杆壁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孔,位于两杆不同位置的孔相配合时,杆的长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式连杆机构(2)靠近所述旋转机构(I)的一端嵌入所述旋转轴体内,用螺钉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主体(5)为法兰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负载通过载荷作用端(7)经传感器(8)作用在所述轴承加载机构(3)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线型加载方式向旋转型加载方式过渡的加载装置,包括轴承加载机构、可调节式连杆机构、旋转机构。轴承加载机构可在负载的作用下上下运动。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旋转主体和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用于限制固定所述旋转轴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旋转轴可沿自身的轴心旋转,旋转主体与旋转轴固定相连。可调节式连杆机构的一端与轴承加载机构相连,另一端与旋转机构的旋转轴固定相连。该加载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该加载方式减少了过渡干涉,平滑地实现了直线载荷加载向旋转扭矩加载的过渡,极大地消除了弯距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负载或样件所需大角度、高扭矩的加载需求。
文档编号G01D21/00GK203069207SQ201320101668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6日
发明者孙金其, 蒋亮亮, 廖龙杰 申请人: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