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时移地震资料一致性的融合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5560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时移地震资料一致性的融合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时移地震资料一致性的融合处理方法,应用于时移地震油藏监测资料的一致性处理。



背景技术: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对同一油气田在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三维地震观测(首先进行基准地震观测,描述油藏的原始条件;在油藏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后,再次进行监测地震观测),其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征油藏性质的变化,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差异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孔隙率、渗透率、饱和度、压力、温度)的变化并追踪流体前缘。时移地震监测主要依赖于能否进行重复性的观测。时移地震监测要求不同时间采集和处理的地震资料有一致性。理想的情况下,在两次观测之间仅仅是储层特性发生了变化。但很多时候,油田也有多次采集的地震资料,只是由于不同时期采集目的的不同,不能满足时移地震重复性的要求。由于保持采集重复性的代价高,着眼经济因素,放松两次地震观测间的重复性要求,便提出了非重复性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就要求在资料的处理中,解决好采集因素不同对处理成果带来的不利影响,一致性处理成为时移地震处理的一个难题,也是时移地震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前人已经证明正常的时移地震资料简单处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针对非重复性时移地震资料存在诸多不一致的条件下,陆上时移地震数据仅通过互均衡处理难以克服非重复性采集因素的影响,仍需要特殊的针对非重复性因素的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地克服其影响。从波场采样的角度看,只要无假频地记 录时移地震波场,也就能够在成像域内求出时移差异。对于不是专门为时移地震分析采集的时移地震数据,总能找出办法来提高数据的重复性。以往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是通过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处理流程、模块、参数,分别对基准地震观测和监测地震观测资料按独立处理方案进行一致性处理,为实现两套资料之间的一致,处理需要反复地进行不同处理参数的测试、对比分析,且处理成果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改善时移地震资料一致性的融合处理方法,提高资料处理的品质和效率,能很好的改善一致性处理效果,可获得振幅保真度高的剩余振幅数据体,为后续的含油气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善时移地震资料一致性的融合处理方法,在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的资料处理过程中,在其中一个或多个一致性处理步骤中是将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块三维数据,然后进行一致性处理。

所述一致性处理包括层析静校正、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去噪、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所述方法包括:

S1,数据输入:将时移地震资料的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分别进行输入;

S2,预处理:根据时移地震资料的条件,对时移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

S3,融合数据:按统一的处理网格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融合成一套数据;

S4,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得到处理好的记录;

S5,数据输出:将处理好的记录输出,进行后续的相关处理。

所述S2是这样实现的:

时移地震资料的条件不好时,预处理包括:测量坐标度带转换、空间属性定义、置道头、数据筛选、建立统一的处理网格、面元重置、真振幅恢复、谱整形;

时移地震资料的条件好时,预处理包括:空间属性定义、置道头、真振幅恢复。

所述S3是这样实现的:

按统一的处理网格,根据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的道头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得到融合后的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一种一致性处理方法,可提高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的一致性,最终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剩余振幅成果数据体,剩余振幅异常区与开采油层完全对应,为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1基础数据独立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单炮记录

图2-2两块数据融合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基础数据单炮记录

图2-3监测数据独立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单炮记录

图2-4两块数据融合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监测数据单炮记录

图3-1基础数据独立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叠加剖面

图3-2两块数据融合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基础数据叠加剖面

图3-3监测数据独立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叠加剖面

图3-4两块数据融合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监测数据叠加剖面

图4-1基准地震观测资料偏移剖面

图4-2监测地震观测资料偏移剖面

图4-3图4-1与图4-2的差值剖面(剩余振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了实现前后两次观测的时移地震资料处理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发明针对要解决的时移地震资料的一致性处理技术难点,根据融合处理的统计性好、稳定性高的客观规律,利用融合后的大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使时移地震资料的两套记录的振幅和频率等趋于一致。

本发明方法如图1所示,步骤如下:

1.数据输入:将时移地震资料的两套记录(即基础数据和检测数据)分别进行输入;

2.预处理:进行空间属性定义等预处理:时移地震资料条件不好时,预处理包括:测量坐标度带转换、空间属性定义、置道头、数据筛选、建立统一的处理网格、面元重置、真振幅恢复、谱整形等;时移地震资料条件好时,预处理包括:空间属性定义、置道头、真振幅恢复等。通过预处理可以得到两次地震观测资料处理成果数据体的一致;

3.融合数据:按统一的处理网格将两套数据融合成一套数据:当经过预处理后的资料,由于有了统一的处理网格,其处理的方式是由处理人员决定的(即数据输入方式不同),可以独立处理,也可以融合处理,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软件会根据数据的道头信息自动进行数据融合处理;

4.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等处理:进行实质性一致性处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是众多实质性一致性处理之一,其它还有如:层析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去噪、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等。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施工条件、不同资料情况,需要通过处理试验选择是否采用融合处理方案,在本工区试验结论是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采用融合处理方案的效果好,但不排 除在别的地区,其它一致性处理采用融合处理方案也能获得好效果;

5.数据输出:将处理好的记录输出,进行后续的相关处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串联的、迭代的处理过程,且步骤前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图1只是一个以实现“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融合处理”为例,说明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层析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去噪、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处理中间还可能加有其它处理,故实际资料处理中可以有多处“独立”、“融合”处理存在。

现有的独立处理方案是指: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在资料处理的过程中,某个处理步骤是将基准地震数据、监测地震数据独立分别进行二块三维处理。

本发明的融合处理方案是指: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在资料处理的过程中,某个一致性处理步骤(如层析静校正、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去噪、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是将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块三维数据进行处理。

本发明是一种一致性处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时移地震资料处理效果,提高基准地震数据和监测地震数据的一致性,图2-1至图3-4给出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采用融合处理方案有利于振幅一致的处理例子。可见:独立处理方案的图2-1与图2-3的振幅一致性较差;融合处理方案的图2-2与图2-4的振幅一致性较好;独立处理方案的图3-1与图3-3的振幅一致性较差;融合处理方案的图3-2与图3-4的振幅一致性较好。另外,速度分析采用融合处理方案的效果也好,以便资料处理获得高质量的速度和尽可能的采用统一的速度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采用融合处理方案的效果也好,有利于实现构造的统一。最终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剩余振幅成果数据体(如图4-1至图4-3所示。),剩余振幅异常区与开采油层完全对应,为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

本发明可应用于时移地震油藏监测资料的一致性处理。该发明针对要解决 的时移地震资料的一致性处理技术难点,根据融合处理的统计性好、稳定性高的客观规律,利用融合后的大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使时移地震资料的两套记录的振幅和频率等趋于一致。该发明在改善不同采集因素记录的一致性处理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