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003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物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有一种物体检测装置,对位于本车周围、例如位于本车的行驶方向斜后方的死角的物体进行识别,利用雷达装置的检测结果判断物体的存在并报告给驾驶员。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57653号上,记载有,作为检测机构的雷达装置(物体检测部)通过支架安装在车体上,在支架上设有容许位移机构,从而,在雷达装置受到来自车辆行驶方向上的载荷时,该雷达装置能够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反向发生位移。另外,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300390号上,记载有一种物体检测装置,即,为了防止下雨时毫米波雷达装置(物体检测部)性能下降,在物体检测装置上设有覆盖罩部件,该覆盖罩部件覆盖在收发毫米波电波的天线前面所设置的电磁穿透性外罩的上方区域。【发明概要】但是,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57653号上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例如即使车辆以时速数km的低速发生轻度的碰撞(以下称为“轻碰撞”)时的载荷也有可能会使雷达位置发生位移,造成物体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下降。另外,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300390号上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物体检测装置受到来自外部的载荷的情况下,覆盖物体检测装置的外罩部件发生位移,有与物体检测装置,或例如线束等周围部件发生接触的危险。鉴于所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体检测装置,在受到未达到规定值的载荷时,抑制物体检测部发生位移同时抑制周围部件及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而当受到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抑制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物体检测装置具有:物体检测部,其检测位于车辆周围的物体;支撑部件,通过该支撑部件将物体检测部安装在车辆上;外罩部件,其设置在物体检测部及所述支撑部件的至少一个上,从物体检测部一侧朝向车辆的外侧方向延伸,外罩部件具有:承受部,其承受来自于车辆的外部的载荷;第一薄弱部,其设在外罩部件与承受部之间,支撑部件具有第二薄弱部,在承受部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作用来的载荷且该载荷的大小在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时,外罩部件的第一薄弱部发生破损,在所述外罩本体部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作用来的载荷且该载荷的大小在第二规定值以上时,支撑部件的第二薄弱部发生破损。采用所述(1)中记载的方案,因为承受部的第一薄弱部被形成为,在承受部承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上作用来的载荷且该载荷的大小在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时,发生破损。所以该载荷被第一薄弱部吸收,可以抑制其向物体检测部传递。即,承受到第一规定值以上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时,在抑制物体检测部发生位移的同时还可以抑制周围部件及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另外,因为外罩部件本体的第二薄弱部被形成为,在外罩部件本体承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上作用来的载荷且该载荷的大小在第二规定值以上时,发生破损,所以该载荷能够被第二薄弱部吸收,可以抑制其向物体检测部传递。即,承受到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可以抑制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2)在所述(1)中所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物体检测装置的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支撑台座部,其上安装所述物体检测部;多个支脚,其从所述支撑台座部上延伸出来,与所述车辆相连接所述多个支脚中包括承受支脚,该承受支脚设置在与承受部的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承受支脚具有所述第二薄弱部。所述(2)的情况下,多个支脚包含在所述承受部的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的承受支脚,承受支脚上设置有第二薄弱部,因此,在外罩部件本体承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上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承受支脚部的第二薄弱部发生破损,承受支脚以外的其他支脚和安装物体检测部的支撑台座部保持连接状态。因此,载荷被第二薄弱部吸收,抑制了向物体检测部的传递,同时可以防止物体检测部发生较大的位移。特别是有两根支脚,在其中的一根为承受支脚部的情况下,以承受支脚部以外的支脚与支撑台座部间的边界线为转动中心,支撑台座部能够以转动的方式移动。即,在防止物体检测部发生大的位移并吸收载荷的同时可以抑制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3)在所述(2)中所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物体检测装置的所述物体检测部具有可以连接信号线的信号输出部,该信号输出部设置在与所述支脚连接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可以在所述第二薄弱部上形成开口部,该开口部设置在与所述信号输出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3)的情况下,第二薄弱部上与信号输出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因此,在外罩部件本体受到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使得第二薄弱部发生破损时,信号输出部可以进入到开口部中。因此,可以防止信号输出部和信号线被承受支脚部及支撑台座部磕碰损伤,并可以抑制物体检测部与信号线损伤。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承受部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上的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时,第一薄弱部发生破损,所以载荷能够被第一薄弱部吸收,可以抑制其向物体检测部传递。即,能够在受到第一规定值以上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时,在抑制物体检测部发生位移的同时,抑制周围部件及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另外,在外罩部件本体受到沿着规定方向上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第二薄弱部发生破损,所以载荷被第二薄弱部吸收,可以抑制其向物体检测部传递。即,可以在受到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抑制物体检测部受到损伤。附图说明【图1】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图2】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车辆的俯视图。【图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沿着图3的V-V线的截面图。【图6】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图7】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图8】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图9】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0】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没有特殊记载的情况下,与图1所示车辆1的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物体检测装置10(10A,10B)被分别设置在车辆1的后方的左右两侧部。物体检测装置10是,例如车辆1在行驶中,为了检测到车辆1的斜后方的其他车辆3的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车辆1的后方的左侧部所设置的物体检测装置10A进行说明,省略了对于车辆1的后方的右侧部所设置的物体检测装置10B进行的说明。图2是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车辆的上方视图(从上方看时得到的视图)。另外,在图2中,是透过车辆1的外体面板的图示。如图2所示,物体检测装置10A被设置在车辆1的后部保险杠5的内侧,例如被固定在地板(floorbodypanel)7上。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体检测装置的立体图,物体检测装置10A具有,雷达部1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物体检测部”)、外罩部件20和支撑部件30。以下,对于物体检测装置10A的各结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雷达部11的主体为长方形的板状,为毫米波雷达,其检测范围设定为车辆1(参考图1)的左斜后方的外部。雷达部11的一个主表面(板的两面中的一面)是由可透过毫米电波的天线罩(Radome)13形成,且面向车辆1的左斜后方。雷达部11向检测范围发射为电磁波的雷达电波,发射波(发射出的电磁波)被车辆1的外部物体(例如其他车辆3,参考图1)反射而生成反射波,该反射波被雷达部11接收。雷达部11基于发射波及反射波,输出以下检测信号,例如从雷达部11到外部物体的距离,或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得的外部物体的相对速度、相对于雷达部11的外部物体的相对位置、方位等。如图4所示,雷达部11具有连接器(connector)部1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信号输出部”)。连接器部15例如形成筒状从雷达部11的侧面突出,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接线头(端子)。连接器部15上接续有未图示的线束(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信号线”)的连接器。外罩部件2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外罩部件20的整体在相对于天线罩13的垂直方向上形成开口的筒状。外罩部件20,例如在下雨时,可以防止水滴附着在雷达部11上而导致雷达部11的检测精度下降。如图2所示,外罩部件20的开口边缘部,沿着后部保险杠5的内表面5A形成。外罩部件20被安装在支撑雷达部11的支撑部件30上,由雷达部11一侧朝向车辆1的外侧方向伸出。如图3所示,外罩部件20具有设置在比连接器部15更靠前部位的外罩本体部21,和设置在比连接器部15更靠后部位的承受部25。外罩本体部21由上壁部21a、前壁部21b和下壁部21c形成,从外罩部件20的开口侧所见为U字形。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外罩本体部21的底部上设置有多个突筋22。各突筋22分别从外罩本体部21的底部向开口部竖直设立。突筋22在强化外罩本体部21的同时,如下面所述还承受来自车辆1外部的载荷。如图2所示,在物体检测装置10A安装在车辆1上时,承受部25的位置位于外罩部件20的后端。如图3所示,承受部25由上壁部25a、后壁部25b和下壁部25c形成为从后方所视为U字的形状。承受部25如下面所述还承受来自车辆1外部的载荷。如图3所示,外罩部件20具有第一薄弱部28。第一薄弱部28被设置在外罩本体部21和承受部25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薄弱部28为以下形成,在外罩本体部21和承受部25的边界部上,设置有缝隙28a的同时设置有连接外罩本体部21的上壁部21a及下壁部21c,与承受部25的上壁部25a及下壁部25c的连接部28b。此外,第一薄弱部28的方式,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外罩本体部21和承受部25之间的边缘线部分也可以形成得比外罩本体部21和承受部25更薄。第一薄弱部28构成为,例如在沿着与后壁部25b的前端面相垂直的方向(参考图上箭头D,以下称为(载荷输入方向D)。)上有第一规定值以上、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施加给承受部25时,第一薄弱部28发生破损。此处,例如第一规定值为500N,第二规定值为1000N。此外,“破损”包含断裂、损坏、弯曲变形等含义。如图4所示,支撑部件30具有支撑台座部31和一对支脚35。支撑台座部31平面所视为框状形成。在支撑台座部31的框内,例如,以扣合方式插入设置雷达部11。一对支脚35,分别从支撑台座部31朝向外罩部件20的反方向竖直设置,与车辆1(参考图2)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脚35,从支撑台座部3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上,相对于支撑台座部31呈垂直状分别设置。以下,一对支脚35中,把从支撑台座部31的前端部延伸设置的支脚35称为支脚35A,从支撑台座部31的后端部延伸设置的支脚35称为承受支脚35B。支脚35A及承受支脚35B的顶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筒状的空心部件36。空心部件36对于支脚35A及承受支脚35B例如为嵌入成型。物体检测装置10A以未图示的螺丝等连接部件插入空心部件36,通过与地板(floorbodypanel)7相连接而固定在车辆1上。支脚35A的基部的宽度比支撑台座部31的宽度要大。在承受支脚35B的基部上,设置有第二薄弱部38。第二薄弱部38例如这样形成:使承受支脚35B的基部的宽度形成的比支脚35A的基部的宽度要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承受支脚35B的基部上,在与雷达部11的连接器部15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39。开口部39正面所视为长方形,比雷达部11的连接器部15的外形要大。承受支脚35B的基部的强度,因为设置有第二薄弱部38及开口部39,所以比支脚35A的基部的强度要小。第二薄弱部38构成为,在载荷输入方向D(参考图3)上有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施加给外罩本体部21时,第二薄弱部38发生破损。此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30与外罩部件20,由不同的部件形成同时可以相互装卸。具体的,在外罩部件20的底部上,形成有可以沿着支撑台座部31的面方向,相对于支撑台座部31滑动插入的插入部。并且,如图5所示,外罩部件20的底部上,设置有相对于支撑台座部31的一部分可以卡合的卡爪23。卡爪23具有卡合面23a,与支撑台座部31所对应的外罩部件20的滑动方向相交叉。卡爪23,通过相对于支撑台座部31进行卡合,可以防止外罩部件20滑动脱离支撑台座部31。(作用)接下来,对所述这样形成的物体检测装置10A的作用进行说明。从图6到图9,分别为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是物体检测装置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到图9中,为了易于理解,分别图示了物体检测装置10A及后部保险杠5,省略了周围部件。另外,后部保险杠5由点划线来图示。如图6所示,例如因轻碰撞车辆1从后方受到朝向前方的冲击后,后部保险杠5从后方朝向前方发生位移。这时,通过后部保险杠5,承受部25的后壁部25b的前端面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方向上的载荷作用,该载荷的大小为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接下来,如图7所示,与后部保险杠5的位移相对应,第一薄弱部28的连接部28b发生例如断裂或弯曲等破损,同时只有承受部25向前方发生位移。此时,承受部25的后壁部25b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受到的、大小为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被第一薄弱部28的破损及承受部25发生的位移所吸收,抑制了其向支撑部件30及雷达部11的传递。既,雷达部11不会发生破损并保持在最初的设置位置上。另外,从车辆1的后方向前方发生例如比轻碰撞要大的冲击时,首先,与所述的轻碰撞时同样,通过后部保险杠5,承受部25的后壁部25b的前端面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方向上的载荷作用,该载荷的大小在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因此,后部保险杠5从后方朝向前方发生位移的同时,与后部保险杠5的位移相对应,只有承受部25向前方发生位移(参考图6及图7)。接下来,如图8所示,后部保险杠5由后方朝向前方进一步发生位移后,设置在外罩本体部21的底部的多个突筋22(参考图5),与后部保险杠5发生接触。因此,外罩部件20的外罩本体部21上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作用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另外,如图5所示,外罩部件20的底部上,设置有相对于支撑台座部31可以卡合的卡爪23。另外,卡爪23具有与支撑台座部31所对应的外罩部件20的滑动方向相交叉的卡合面23a。即,如图8所示,即使有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发生作用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也可以限制外罩部件20的滑动防止其脱离支撑台座部31。接下来,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通过外罩部件20及支撑部件30,传递至支脚35A及承受支脚35B上。此处,承受支脚35B的基部上,设置有当外罩本体部21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发生作用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发生破损的第二薄弱部38。因此,如图8所示,第二薄弱部38会发生例如断裂、弯曲等的破损。另外,此时,支撑部件30上,支撑台座部31与支脚35A之间的边界部会弯曲变形。然后,如图9所示,对应于后部保险杠5的移动,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以支撑台座部31和支脚35A间的边界线L1为转动中心向前方转动。因此,对于外罩本体部21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受到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被第二薄弱部38的破损及支撑部件30的转动吸收,其向雷达部11的传递被抑制。既,抑制了雷达部11发生损伤。图10是物体检测装置的作用的说明图,也是物体检测装置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0上,为了易于理解,省略了外罩部件20(参考图3)的图示。如图10所示,此时,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转动后,与此同时雷达部11的后端部上所设置的连接器部15也以边界线L1为转动中心转动。然后,雷达部11的连接器部15,会移动到承受支脚35B上所设置的开口部39之中。因此,可以防止连接器部15及与连接器部15相连接但未图示的线束受到承受支脚35B与支撑台座部31的磕碰损伤。即,可以抑制雷达部11及线束等周边部件受到损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承受部25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作用的大小为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时,第一薄弱部28发生破损,因此,载荷被第一薄弱部28吸收,向雷达部11的传递被抑制。即,发生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的时候,可以抑制雷达部11发生位移及雷达部11与周边部件受到损伤。另外,当外罩本体部21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发生作用的大小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第二薄弱部38会发生破损,因此,载荷被第二薄弱部38吸收,向雷达部11的传递被抑制。即,发生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可以抑制雷达部11发生损伤。另外,一对支脚35中,包含与承受部25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设置的承受支脚35B,承受支脚35B具有第二薄弱部38,因此,当外罩本体部21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发生作用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承受支脚35B的第二薄弱部38会发生破损,承受支脚35B以外的支脚35A和安装有雷达部11的支撑台座部31呈连接状态。因此,载荷被第二薄弱部38吸收,向雷达部11的传递被抑制,同时可以防止雷达部11发生大的位移。特别是,支脚35有两根,在其中一根为承受支脚35B的实施方式中,以承受支脚35B以外的支脚35A与支撑台座部31间的边界线L1为转动中心,可以使支撑台座部31转动并发生移动。即,可以防止雷达部11发生大的位移并吸收载荷的同时,可以防止雷达部11发生损伤。另外,在第二薄弱部38上,与连接器部15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39,因此,当外罩本体部21受到沿着载荷输入方向D有发生作用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载荷而第二薄弱部38发生破损时,连接器部15可以进入开口部39内。因此,可以防止连接器部15及线束受到承受支脚35B与支撑台座部31的磕碰损伤,因此可以抑制雷达部11及线束受到损伤。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参照附图所说明的所述的实施方式,在此技术范围内可以考虑进行各种各样的方案变换。在实施方式中,对于物体检测装置10A被设置在车辆1的后方的左侧部的情况作出说明,但是物体检测装置10A的位置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承受部25被设置在外罩部件20的后端部,但是承受部25的位置并不被实施方式所限定。在实施方式中,对于物体检测装置10A具有一对支脚35的情况作出说明,但是支脚35的根数并不被实施方式所限制。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于形成第二薄弱部38的承受支脚35B,具有一根的情况作出说明,但是形成第二薄弱部38的承受支脚的数量并不被实施方式所限制。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发生第一规定值以上但未达到第二规定值的载荷的时候,对于支撑台座部31和支脚35A之间的边界部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作出说明,但是支撑台座部31和支脚35A之间的边界部也可以发生断裂。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20的底部上设置有突筋22,但是突筋22的根数和形状并没有限制。另外,在外罩部件20的底部上也可以不设置突筋22。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信号输出部,举出了从雷达部11上突出的连接器部15(所谓直接连接)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例如作为信号输出部,也可以为从雷达部11上直接引出线束的结构。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物体检测部的雷达部11,举出了毫米波雷达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雷达部11并不限于毫米波雷达。另外,作为被雷达部11所检测的物体,举出了其他车辆3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雷达部11所检测的物体并不限于其他车辆3。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为在支撑部件30上设置外罩部件2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在雷达部11上设置外罩部件20的结构。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外罩部件20与支撑部件30为分别形成的同时,相互间可以装卸,但是例如外罩部件20与支撑部件30也可以一体化形成,外罩部件20与雷达部11也可以一体化形成。其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将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与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进行置换也是可以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