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射线理论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波场定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558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射线理论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波场定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起伏地表模型上布置等水平间隔的N个点震源,S1,S2,…,Sn

b、定义任意一个震源作为坐标原点St

(t是1—n的任意一个整数),建立水平地表的笛卡尔坐标系x-z;

c、定义定向波场的虚拟波前面,地震波场传播方向与垂直地表方向夹角为θ,称为定向波场传播的方向角,水平地表坐标系下虚拟波前面为z=tan(θ)·x;

d、将坐标原点处震源St的激发延时设为零τSt=0;

e、将组合排列中的其余震源至虚拟波前面的激发延时作为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走时,通过射线理论公式计算;

f、将组合震源中除了震源St的其余震源,按照步骤e依次计算激发延时τS2,…,τSn

g、分别按照计算后的延时参数激发各个震源,通过波场的干涉叠加原理得到定向地震波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射线理论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波场定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所述的射线理论公式:

1)根据射线理论,波动方程在高频近似情况下,简化为地震波传播时间场函数的程函方程,求解程函方程得到二维情况下S1震源激发时间场函数为tS1(x,z);

2)联立S1震源时间场函数tS1(x,z)与虚拟波前面坐标z=tan(θ)·x,求得S1震源在虚拟波前面处旅行时列表tS1(x,tan(θ)·x);

3)根据费马原理,将上步计算的旅行时间列表求极小值,作为S1震源的激发延时,即τS1=min(tS1(x,tan(θ)·x)),min为取最小值函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