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极化干涉信息探测林下隐目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5368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极化干涉信息探测林下隐藏目标的方法,属于微波测量领域。
背景技术
:文献“基于压缩多信号分类算法的森林区域极化SAR层析成像,电子信息学报,2015,37(3):625-630”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多信号分类算法的森林区域极化SAR层析成像方法,该方法通过全极化SAR接收成像区域的反射回波,利用各极化通道的信号建立多观测向量模型,应用小波基对高程向结构进行稀疏表示,采用压缩多信号分类算法对观测区域的高程后向散射系数进行重建,实现对森林区域层析成像。相对常见的SAR层析方法,可以准确估计地表和树冠散射中心位置,同时降低虚假目标出现概率。但对于林下隐藏目标的探测未作出分析,文献只是可以降低虚假目标的出现概率,实际可以利用L波段极化干涉信息来探测目标,利用极化图像将目标识别出来,通过干涉方式获得目标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对林下隐目标的探测。技术实现要素: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CS-MUSIC算法仅仅可以适用于森林区域极化SAR层析成像,单单地将地面和冠层区区分开,而不能对林下隐藏目标进行探测。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极化干涉信息探测林下隐目标的方法。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极化干涉信息探测林下隐目标的方法,利用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模式下林下目标探测的实验数据,完成目标探测,然后对建模和参数反演算法进行验证。利用L波段对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及L波段的分辨率较低,通过图像的对比,可以清晰的将目标从极化图像中识别出来,再通过干涉的方式反演目标的高度信息,确定目标位置。一种利用极化干涉信息探测林下隐目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1:搭建测试环境:将多通道矢量网络分析仪放置于取样架上,多通道矢量网络分析仪具有A和B两个端口,A端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连接2个H极化天线,B端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连接2个V极化天线,在取样架对面设有低散射泡沫支架,在低散射泡沫支架上放置模拟树林的场景,在低散射泡沫支架和取样架之间设有吸波材料,所述的取样架下设有导轨;所述的极化天线向下20度;所述的场景包括三棵南洋杉以及隐藏在三棵树之间的目标;步骤2:将多通道矢量网络分析仪分别在开路、短路、匹配及通路四种模式下进行双通道校准;步骤3:设置测量参数3a)取样架扫描面尺寸设置为3m×3m3b)取样架采样间隔设置为1.5cm3c)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频率设置为1GHz-6GHz3d)采样频率间隔为12.5MHz步骤4:进行测量开启扫描架,同时触发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数据采集步骤5:数据分析5a)干涉信息处理: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获得的干涉高度图,从而得到目标的位置信息;5b)全极化信息处理: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获得的全极化图像,获得目标的识别信息。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极化干涉信息探测林下隐目标的方法,采用步进式频率,一次性采集目标极化散射数据,利用相位差异与目标体各散射单元物理高度相关的干涉测高原理,从目标二维散射强度分布获得目标高程坐标。本发明可以利用L波段1GHz信号带宽多极化成像,利用L波段对森林的强穿透性,及土壤的漫反射性,将目标(坦克)从极化图像分离出来,从而完成目标识别。本发明将极化和干涉方式相结合,实现对目标识别和高程数据获取,进而实现对林下隐目标的探测。附图说明图1为系统组成图图2为多极化测量示意图图3为三维成像几何模型图4为L波段植被的极化图像图5为高度干涉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1)搭建测量系统:图1为系统组成图,系统由取样架、矢量网络分析仪、宽带天线及场景四部分组成。取样架可沿导轨进行横向移动,模拟合成孔径雷达的飞行轨迹,利用取样探头的纵向移动进行干涉测量,在取样架内设计了一个用来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托板。2)系统参数设置:天线向下倾斜,保持20度的入射角,距离场景中心的距离为6m。场景由三棵1.5m的南洋杉“品”字形摆放,它们分别种在花盆内,土壤层的厚度为0.2m,从土壤表面到植被顶端的距离为1.3m。南洋杉树干直径约为2cm,树干上每隔一定的距离有5-6个长约0.5m的树枝构成,每个树枝的直径大约为1cm。缩比坦克模型的尺寸分别为:长0.36m、宽0.12m、高0.1m,将其隐藏在三棵树之间。3)多极化测量:图2为多极化测量图,测量时,A端的源端口做发射使用,连接到一个H极化的天线上,A端的接收端口连接到另一个H极化的天线上,B端的接收端口连接到一个V极化的天线上,测量目标的S11和S21参数,这样可同时获得HH、VH极化的散射数据;同样,通过B端源端口馈到另一个V极化的天线上,测量目标的S22和S12参数,这样可获得VV、HV极化的散射数据。4)成像算法:测量得到的场与像的关系如式(1)所示:g^(x,y)=∫θminθmax∫kminkmaxkG(k,θ)exp[j2πk(ycosθ-xsinθ)]dkdθ---(1)]]>式中x-y坐标系是固定于目标上的一组坐标,坐标原点在o点,它随目标变化而变化。即所要恢复目标的像,k=2f/c,G(k,θ)=E(f,θ)为目标数据与标准球的数据之后的目标净响应,θ为目标方位角。由于式(1)中积分式的积分限不满足IFFT条件,故在实际的算法实现中需要对k做频移kmin,相当于解调过程,令B′=kmax-kmin,B′是空间频率k的带宽,因此有:Pθ(l)=∫0B(k+kmin)G(k+kmin,θ)exp(j2πkl)dkk=2f/cG(k,θ)=E(f,θ)---(2)]]>g^(x,y)=∫θminθmaxPθ(l)exp(j2πkminl)dθ---(3)]]>l=ycosθ-xsinθ(4)系统采用的是步进频率信号,所以频率点是离散的,根据采样的频率点数N,可以对k进行离散化,令k=n·B′/N,n=0,1,2,…,N-1。于是式(2)改写成:Pθ(l)=Σk=0(N-1)B′/N(B′N·n+kmin)G(n,θ)ej2πB′N·n·l---(5)]]>投影线l按照距离分辨率进行等间距离散化lm=m·c/2B=m/B′,m=0,1,…,N-1,令Gθ(θ)=(B′·n/N+kmin)G(n,θ),则式(5)可表示为:Pθ(lm)=Σn=0N-1Gθ(n)ej2πmNn=IFFT[Gθ(n)]---(6)]]>Pθ(lm)是在不同的lm点上所得的投影值,但是积分过程中的投影线l是随θ角变化,对于空间任一点的每个θ对应不同的l,因此Pθ(l)是在离散的l处得到的投影值,所以需要通过对Pθ(lm)进行插值来获得Pθ(l)。插值公式如下:Pθ(l)=Pθ(lm-1)+(l-lm-1)tgα(7)tgα=[Pθ(lm)-Pθ(lm-1)]/(lm-lm-1)(8)做完插值后,便可对角度进行积分,公式如下:g^(x,y)=∫θminθmaxPθ(l)exp(j2πkminl)dθ=ΣθPθ(l)ej2πkminl---(9)]]>其中为重建出的像,Pθ(l)为滤波后投影值,l=ycosθ-xsinθ为参量,k为空间频率,θ为目标方位角。5)干涉高度反演:雷达双天线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参照图3,以z轴为目标旋转轴,x轴正向为雷达入射方向,按右手螺旋法则建立坐标系。设任一散射中心A的静止直角坐标为(x0,y0,z0),静止柱坐标为(r0cosβ,r0sinβ,z0),两个接收天线的坐标分别为(-H,0,-d1)和(-H,0,-d2),两天线的中心入射线都对准坐标原点,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α1和α2,则d1=Htanα1,d2=Htanα2,且α1∈[0°,90°),α2∈(-90°,0°]。两天线的双程相位差为:φ=4πλ(r2-r1)=4πλ[(Hcosα2-Hcosα1)+x0(cosα2-cosα1)+z0(sinα2+sinα1)]---(10)]]>当α1=α2时,φ=8πz0sinα1/λ,即得到A点的高度:z0=λφ/8πsinα1(11)6)极化信息处理:采用双脊喇叭宽带天线获取1GHz-6GHz的全极化散射矩阵数据,采样频率间隔为12.5MHz。取样架以场景为中心,横向走动3m,距离采样间隔为1.5cm。假设沿着信号投射的方向为距离向,与取样架平行的方向为方位向,选取带宽为1GHz的信号进行分析,则方位向及距离向的分辨率分别为0.17m、0.15m。分析L波段的数据,同样选取1GHz的信号带宽进行多极化成像,横向及纵向的距离分辨率分别为0.17m、0.15m,参考图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1)图中没有出现树叶及树枝大面积的散射源,验证了L波段对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穿透性。2)图像中比较强的散射点来自于树木底部的土壤,由于土壤具有漫反射特性,因而它产生了较强的交叉极化能量,但对于金属目标而言,其主要的回波还是同极化分量。3)由于L波段的分辨率较低,因此图像的质量比较粗糙,通过与原始的森林植被比较,还是能很清晰地将坦克从HH极化图像中识别出来,在横向上占据两个分辨单元,纵向约为一个分辨单元,这与实际的大小和位置基本一致。对于其它极化图像而言,并不是很明显,因而体现出了多极化测量的优点,即通过增加极化信息,寻找最优的极化组合,能极大地提高目标识别的可信度。采用干涉的方式反演坦克目标的高度信息。从图5中两个高度具有一定差别的地方可以判别坦克的位置。在图5中(-0.5,0,1.8)和(0.5,0,2)两点上高度微小差异可以获得目标位置。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