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6073阅读:777来源:国知局
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闭舱,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属于燃油箱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燃油箱的蒸发排放试验,主要采用Mini-SHED(Sealed Housing for Evaporative Determination)标准设备进行,将油箱放置于设备的密闭室中,通过改变密闭室内的环境温度,模拟汽车驻车时周围环境温度的昼夜变化,测量油箱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燃油蒸发排放。实验开始前需要对密闭室环境进行吹扫,以减少试验起始阶段的有机污染物含量。舱体顶部放置膜袋,膜袋通过管道与大气相连,用于平衡内外压力。密闭室中还装有风扇,用于搅匀室内气体。试验中通过热电偶、压力传感器监控密闭室中的环境,使用火焰电离探测器(FID)测量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换算得到有机污染物重量排放量。Mini-SHED标准设备内部由于零件数量较多,容易造成死角,影响蒸发排放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试验前的吹扫,舱壁上需要开孔连接管道通往外部大气,以保证污染物随气流排出,管道内部会成为碳氢化合物吸附的死角。舱顶用于膜袋呼吸的管路外表面等同样会造成吸附死角。被吸附的碳氢化合物会在试验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排放出来,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随着国五、京六、LEVIII法规的愈发严格,燃油系统的排放需在30mg以下。因此吸附死角吸附的碳氢会对试验结果准确性造成显著影响,并且对这些位置清理污染物的难度较大。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该技术方案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紧凑,该技术方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舱内设备零件的数量,减少了排放死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舱包括密闭舱本体以及与密闭舱配合使用的舱门,所述密闭舱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膜袋固定装置,其上设置有膜袋,所述密闭舱本体内设置有支撑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膜袋的作用是为了使得舱内的压力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与舱外的压力保持相同,使得测试油箱的排放不会收到压力的影响。原理是温度升高时,舱内空气膨胀,膜袋被顶起,使得舱内压力不会因此上升。温度下降时,膜袋则会落下,保证舱内不会产生负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样品支撑架,所述样品支撑架设置在密闭 舱本体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舱体两侧,作用是用于测量舱内的温度,以便计算排放出来的有机物重量;压力传感器在舱体顶部,作用是监测舱内压力。压紧手轮在舱门上,用于禁闭舱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密闭舱本体和密闭舱门之间设置有氟橡胶密封条,进一步确保密封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密闭舱本体内还设置有风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舱门上设置有FID采样口、丙烷喷注口以及FID回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膜袋固定装置设置为圆框或者方框,所述密闭舱本体上方的圆框或者方框内设置有孔,所述孔的直径为50-60mm。孔的作用是为了连通膜袋内的空气和舱体内的空气,保证膜袋和舱体所处的压力环境一致,因此膜袋可以通过膨胀收缩调节舱内压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架设置为三角形或者弧形,用于支撑油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密闭舱本体上设置有压紧手轮,所述压紧手轮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压紧手轮的目的是为了禁闭舱门,使得舱内形成密闭的环境。温度传感器是为了测量测试过程中舱内的温度变化,以便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试验油箱的排放值。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紧凑,实用性强;2)该技术方案大大减少了舱内设备零件的数量,减少了排放死角,3)该技术方案减少了测试空间大小,提高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降低对浓度测量设备精度的要求;4)该技术方案降低了成本,便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后视图;

图3为应用示意图;

图中:1、密闭舱本体,2、舱门,3、圆框/方框,4、支撑架,5、温度传感器,6、压紧手轮,7、氟橡胶密封条,8、风扇,9、FID回气口,10、丙烷喷注口,11、FID采样口,13、膜袋,14、压力传感器测量管,15、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和介绍。

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新型燃油箱低蒸发排放试验密闭舱,所述密闭舱包括密闭舱本 体以及与密闭舱配合使用的舱门2,所述密闭舱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膜袋固定装置,其上设置有膜袋13,所述密闭舱本体内设置有支撑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膜袋的作用是为了使得舱内的压力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与舱外的压力保持相同,使得测试油箱的排放不会收到压力的影响。原理是温度升高时,舱内空气膨胀,膜袋被顶起,使得舱内压力不会因此上升。温度下降时,膜袋则会落下,保证舱内不会产生负压。

实施例2: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样品支撑架4,所述样品支撑架设置在密闭舱本体的底部,所述支撑架设置为三角形或者弧形,用于支撑油箱。其余结构和优点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5和压力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在舱体两侧,作用是用于测量舱内的温度,以便计算排放出来的有机物重量;压力传感器在舱体顶部,作用是监测舱内压力。压紧手轮在舱门上,用于禁闭舱门。其余结构和优点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4: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密闭舱本体和密闭舱门之间设置有氟橡胶密封条7,进一步确保密封效果,所述密闭舱本体内还设置有风扇8,所述舱门上设置有FID采样口11、丙烷喷注口10以及FID回气口9。其余结构和优点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5: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膜袋固定装置设置为圆框或者方框3,所述密闭舱本体上方的圆框或者方框内设置有孔,所述孔的直径为50-60mm。孔的作用是为了连通膜袋内的空气和舱体内的空气,保证膜袋和舱体所处的压力环境一致,因此膜袋可以通过膨胀收缩调节舱内压力。

实施例6: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密闭舱本体上设置有压紧手轮6,所述压紧手轮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压紧手轮的目的是为了禁闭舱门,使得舱内形成密闭的环境。温度传感器是为了测量测试过程中舱内的温度变化,以便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试验油箱的排放值。

试验原理:参见图1-图3,通过在密闭室内模拟汽车驻车时,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来计算燃油箱在这个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的重量。

试验过程如下:

将待测燃油箱放置于密闭舱内的样品架上,封堵所有出口,只保留连接碳罐的管路用于呼吸排气,该管路连接舱壁开孔上的阳接头,通往舱外。

对舱体内部的气体进行吹扫,待空气中碳氢化合物浓度值降低到一定范围后(10ppmC以下),紧闭舱门。运行试验程序,模拟车辆驻车时,一昼夜的温度变化,使用原来Mini-SHED设备上的FID(火焰电离探测器)测量该过程中的碳氢化合物浓度的变化。同时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记录温度和压力。然后代入下列公式中,计算得到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的重量:

<mrow> <msub> <mi>M</mi> <mrow> <mi>H</mi> <mi>C</mi> </mrow> </msub> <mo>=</mo> <mi>k</mi> <mo>&CenterDot;</mo> <mi>V</mi> <mo>&CenterDot;</mo> <msup> <mn>10</mn> <mrow> <mo>-</mo> <mn>4</mn> </mrow> </msup> <mrow> <mo>&lsqb;</mo> <mrow> <mfrac> <mrow> <msub> <mi>C</mi> <mrow> <mi>H</mi> <mi>C</mi> <mi>l</mi> </mrow> </msub> <mo>&CenterDot;</mo> <msub> <mi>P</mi> <mi>f</mi> </msub> </mrow> <msub> <mi>T</mi> <mi>f</mi> </msub> </mfrac> <mo>&CenterDot;</mo> <mfrac> <mrow> <msub> <mi>C</mi> <mrow> <mi>H</mi> <mi>C</mi> <mi>l</mi> </mrow> </msub> <mo>&CenterDot;</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row> <msub> <mi>T</mi> <mi>i</mi> </msub> </mfrac> </mrow> <mo>&rsqb;</mo> </mrow> </mrow>

其中

MHC=在检测阶段混入碳氢化合物的量(g)

CHC=在燃料箱中测到的碳氢化合物浓度(定义为C1单位ppm)

i=起始值

f=最终值

V=箱中的净容积,单位立方米,去除检测件排出的那部分容积。

T=箱中(K)的温度

P=环境气压(kPa)

H/C=2,33{油箱换气损失的氢/碳比)

K=1,2(12+H/C)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实施例2、3、4、5、6所述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与实施例1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替代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