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检测用大气采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31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境检测用大气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健康安全方面的危害和威胁。随着许多先进分析方法的陆续开发,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环境大气样品的采集工作还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常用的大气主动式采样设备因体积大、需要使用电力驱动等,使野外大规模采样难以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大气被动采样的理念。PAS以环境介质间的浓度差为驱动力,通过气体分子扩散、吸附、沉积作用及渗透原理,实现吸附材料对目标污染物的捕获。PAS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无需电力补给等优点,能够较长的时间来采集环境中低浓度的有机污染物,进而获得污染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以反映人类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公众对环境污染、雾霾天气恶化日趋“民怨沸腾”。

现有的大气采样装置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检测效果较差,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环境检测用大气采样装置,效果好。

一种环境检测用大气采样装置,包括吸气机构、采样头、进气管、连接管、检测箱、出气管;

吸气机构包括箱体、移动片、第一转动膜、第二转动膜、第三转动膜、第四转动膜、转轮、手柄、连杆、连接件;

箱体上设有进气孔、出气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箱体的顶壁上设有安装孔,箱体内设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

移动片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移动片的边缘与箱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与箱体的侧壁可移动连接,箱体的侧壁片将第二容纳腔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进气孔、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均与第一容纳腔连接;

第一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安装孔均与第一空间连接;

第二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均与第二空间连接;

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出气孔均与第三容纳腔连接;

第一转动膜置于第一空间内,第一转动膜的第一端与箱体的侧壁铰接,第一转动膜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一转动膜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一连接孔;

第二转动膜置于第二空间内,第二转动膜的第一端与箱体的侧壁铰接,第二转动膜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转动膜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二连接孔;

第三转动膜置于第三容纳腔内,第三转动膜的第一端与箱体的侧壁铰接,第三转动膜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三转动膜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三连接孔;

第四转动膜置于第三容纳腔内,第四转动膜的第一端与箱体的侧壁铰接,第四转动膜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四转动膜用于封闭或打开第四连接孔;

转轮转动安装在箱体的顶壁上;

手柄安装在转轮上;

连杆置于安装孔的内侧,连杆的第一端与移动片连接,连杆的第二端通过连接件与转轮的边缘铰接;

采样头安装在进气管的第一端;

进气管的第二端与进气孔连接;

连接管的第一端与出气孔连接,连接管的第二端置于检测箱内;

检测箱内放置有吸收液,吸收液的液面置于连接管的第二端的上方;

出气管的第一端置于检测箱内并置于吸收液的液面的上方。

优选的,连接管的管壁的内周向表面设有成螺旋状分布沟槽。

优选的,还包括多个排气管,多个排气管均置于检测箱内并置于吸收液的液面的下方,多个排气管均与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的,检测箱上设有通孔;

还包括搅拌轴、搅拌叶、握持部,搅拌轴置于通孔的内侧并与检测箱转动连接,搅拌轴的第一端置于检测箱内,搅拌轴的另一端置于检测箱的外部;

搅拌叶置于检测箱内并安装在搅拌轴上;

握持部置于检测箱的外侧并安装在搅拌轴。

优选的,检测箱上设有排杂口;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口;

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水泵,第一阀门安装在连接管上且位于进水口的上游侧,第二阀门安装在出气管上;水泵与进水口连接。

优选的,出气管上安装有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手柄带动转动转动,通过连接件、连杆带动移动片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不断的压缩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外界的气体经过进气管、进气孔进入第一容纳腔内,而后,分别经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内进入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而后再分别经过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进入第三容纳腔,再经过连接管进入检测箱内。

利用吸收液对气体进行过滤、净化,以吸收或阻留污染物。后续对吸收液分析处理即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样准确,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照图1: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大气采样装置,包括吸气机构、采样头1、进气管2、连接管3、检测箱4、出气管5。

吸气机构包括箱体6、移动片7、第一转动膜8、第二转动膜9、第三转动膜10、第四转动膜11、转轮12、手柄13、连杆14、连接件15。

箱体6上设有进气孔16、出气孔17、第一连接孔18、第二连接孔19、第三连接孔20、第四连接孔21,箱体6的顶壁上设有安装孔,箱体6内设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

移动片7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移动片7的边缘与箱体6的侧壁密封连接且与箱体6的侧壁可移动连接,箱体6的侧壁片将第二容纳腔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进气孔16、第一连接孔18、第二连接孔19均与第一容纳腔连接;第一连接孔18、第三连接孔20、安装孔均与第一空间连接;第二连接孔19、第四连接孔21均与第二空间连接;第三连接孔20、第四连接孔21、出气孔17均与第三容纳腔连接。

第一转动膜8置于第一空间内,第一转动膜8的第一端与箱体6的侧壁铰接,第一转动膜8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一转动膜8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一连接孔18。

第二转动膜9置于第二空间内,第二转动膜9的第一端与箱体6的侧壁铰接,第二转动膜9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转动膜9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二连接孔19。

第三转动膜10置于第三容纳腔内,第三转动膜10的第一端与箱体6的侧壁铰接,第三转动膜10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三转动膜10用于封闭或打开第三连接孔20。

第四转动膜11置于第三容纳腔内,第四转动膜11的第一端与箱体6的侧壁铰接,第四转动膜11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四转动膜11用于封闭或打开第四连接孔21。

转轮12转动安装在箱体6的顶壁上;手柄13安装在转轮12上。

连杆14置于安装孔的内侧,连杆14的第一端与移动片7连接,连杆14的第二端通过连接件15与转轮12的边缘铰接。

采样头1安装在进气管2的第一端;进气管2的第二端与进气孔16连接。

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出气孔17连接,连接管3的第二端置于检测箱4内。

检测箱4内放置有吸收液,吸收液的液面置于连接管3的第二端的上方。

出气管5的第一端置于检测箱4内并置于吸收液的液面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的管壁的内周向表面设有成螺旋状分布沟槽;气体成螺旋状移动,提高吸收效果。

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排气管22,多个排气管22均置于检测箱4内并置于吸收液的液面的下方,多个排气管22均与连接管3的第二端连接;让气体通过多个排气管22进入吸收液,提高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果。

本实施例中,检测箱4上设有通孔。

本实施例还包括搅拌轴23、搅拌叶24、握持部25,搅拌轴23置于通孔的内侧并与检测箱4转动连接,搅拌轴23的第一端置于检测箱4内,搅拌轴23的另一端置于检测箱4的外部;搅拌叶24置于检测箱4内并安装在搅拌轴23上;握持部25置于检测箱4的外侧并安装在搅拌轴23。利用握持部25带动搅拌轴23转动,对吸收液进行搅拌,避免局面饱和,提高吸收效果

本实施例中,检测箱4上设有排杂口26;连接管3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口;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阀门27、第二阀门28、水泵29,第一阀门27安装在连接管3上且位于进水口的上游侧,第二阀门28安装在出气管5上;水泵29与进水口连接;使用一段时间后,关闭第一阀门27、第二阀门28,利用水泵29向连接管3、检测箱4内通入水进行清洗,保证检测效果。

本实施例中,出气管5上安装有加热器30;保证出气管5内温度恒定,对气体进行干燥,避免测量误差。

利用手柄13带动转动转动,通过连接件15、连杆14带动移动片7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不断的压缩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外界的气体经过进气管2、进气孔16进入第一容纳腔内,而后,分别经过第一连接孔18、第二连接孔19内进入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而后再分别经过第三连接孔20、第四连接孔21进入第三容纳腔,再经过连接管3进入检测箱4内。

利用吸收液对气体进行过滤、净化,以吸收或阻留污染物。后续对吸收液分析处理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