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夹持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222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用于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夹持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局部放电检测仪,特别是一种用于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夹持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力设备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中,只有部分区域发生放电,而没有贯穿施加电压的导体之间,即尚未击穿,这种现象称之为局部放电,它是由于局部电场畸变、局部场强集中,从而导致绝缘介质局部范围内的气体放电或击穿。它可能发生在导体边上,也可能发生在绝缘体的表面或内部,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中的局部放电甚至会腐蚀绝缘材料,并最后导致绝缘击穿。因此,进行局部放电检测,预防放电事故的发生,对维护设备安全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局部放电是一种脉冲放电,它会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内部和周围空间产生一系列的光、声、电气和机械的振动等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这些伴随局部放电而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可以为监测电力设备内部绝缘状态提供检测信号。

局部放电检测有助于发现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内部的多种绝缘缺陷,是诊断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在局部放电检测的实际使用中,需要持续观测局部放电检测仪的检测图谱来发现问题波形,这就要求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必须紧密、稳定贴合并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的安装方式是:使用橡皮筋将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捆绑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上,这种安装法式的耦合器探头易滑动,很难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紧密贴合,测量精度不准确,需要多次重复测量,大大增加了测量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将局部放电检测仪上的耦合器探头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紧密贴合,提高测量精度,减少重复测量次数,大大缩短测量时间的用于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夹持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夹持工具,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倒扣布置的梯形壳体,在梯形壳体顶面设有导线穿孔,在梯形壳体左右端板底部分别设有向外弯折状的外沿,且在二个外沿上分别设有二个绳孔,在各绳孔中分别穿过拉绳,并在各拉绳的底端设置套脚,在梯形壳体左右端板上通过螺钉安装止线压板,各拉绳由下向上经对应的止线压板与梯形箱体之间穿过;在梯形壳体内设置倒扣布置的方形盒体,且在梯形壳体顶面与方形盒体顶面之间设置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在梯形壳体内设置有倒扣布置的方形盒体,且在梯形壳体顶面与方形盒体顶面之间设置压缩弹簧,梯形壳体扣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检测口处,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放在方形盒体中的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紧密贴合,提高了测量精度,减少了重复测量次数,大大缩短了测量时间。

2、由于在梯形壳体左右端板底部的外沿上分别设有二个绳孔,在各绳孔中分别穿过底端设置套脚拉绳,在梯形壳体左右端板上通过螺钉安装止线压板,各拉绳由下向上经对应的止线压板与梯形箱体之间穿过,将各拉绳底端的套脚分别套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所在架构上的挂钩上,拉紧各拉绳的同时,并用力下压梯形壳体,再锁紧止线压板上的螺钉,防止梯形壳体脱松,保证了耦合器探头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梯形壳体与方形盒体的位置关系图;

图中:1-梯形壳体,2-导线穿孔,3-外沿,4-绳孔,5-拉绳,6-套脚,7-止线压板,8-方形盒体,9-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夹持工具,包括倒扣布置的梯形壳体1,在梯形壳体1顶面设有导线穿孔2,在梯形壳体1左右端板底部分别设有向外弯折状的外沿3,且在二个外沿3上分别设有二个绳孔4,在各绳孔4中分别穿过拉绳5,并在各拉绳5的底端绑系套脚6,在梯形壳体1左右端板上通过螺钉安装止线压板7,各拉绳5由下向上经对应的止线压板7与梯形箱体之间穿过;在梯形壳体1内设置倒扣布置的方形盒体8,且在梯形壳体1顶面与方形盒体8顶面之间连接压缩弹簧9。

操作时,首先将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耦合器探头放在方形盒体8中,并将耦合器探头的导线由梯形壳体1顶面上的导线穿孔2穿出,然后将梯形壳体1扣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检测口处,方形盒体8中的耦合器探头贴靠在GIS上,将各拉绳5底端的套脚6分别套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所在架构上的挂钩上,拉紧各拉绳5的同时,并用力下压梯形壳体1,使方形盒体8中的耦合器探头紧密压靠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上,再锁紧止线压板7上的螺钉,使止线压板7将对应的拉线夹紧固定,最后将耦合器探头的导线接入局部放电检测仪,开始局部放电检测。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