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大便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4350阅读:86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大便收集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大便收集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医院中需要护理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在医院的护理中,病人的排便是其中一项频繁又繁琐的工作。当今社会中对需要排便护理的病人,其家属一般都会准备一次性尿布或者雇佣看护人对病人进行持续性看护,这样对家属来说会造成除医疗费用之外比较大的额外经济负担;另外,在使用一次性尿布或者雇佣看护人的情况下仍容易让患者的衣服和床单收到污染。针对这种情况,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许多安装在病人身上的大便收集装置,解决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费用同样较高,且功能比较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成本的多功能大便收集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大便收集器,包括收集器主体和多片隐血反应试纸,所述收集器主体包括透明盛装袋、单面粘性棉环和棉环封装带,所述透明盛装袋的开口端固定连接在单面粘性棉环的粘性面后,所述棉环封装带覆盖在单面粘性棉环的粘性面上;所述多片隐血反应试纸均匀固定在透明盛装袋内侧壁上。

其中,所述透明盛装袋为开口端横截面比尾端横截面大的圆台型结构。

其中,所述透明盛装袋靠近开口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

其中,所述单面粘性棉环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防止皮肤溃烂的通气孔。

其中,所述棉环封装带由多片小棉环封装片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排泄物盛装方面采用透明盛装袋,在病人排便后,透明盛装袋由于材质的原因会发出声音,给医生或其他人提示,同时透明材质使得内部情况清晰可见,这样排便后可以及时得到处理,防止病人的衣服或床单受到污染;同时,透明盛装袋内部还有多张隐血反应试纸,即使是微量的隐血也能检测出来,有利于直接观察病人的疾病种类和患病程度;当然,本实用新型还有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为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大便收集器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大便收集器棉环封装带的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收集器主体 2、隐血反应试纸

11、透明盛装带 12、单面粘性棉环

13、棉环封装带 111、排气孔

121、通气孔 131、小棉环封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大便收集器,包括收集器主体1、和多片隐血反应试纸2,收集器主体1包括透明盛装袋11、单面粘性棉环12和棉环封装带13,透明盛装袋11的开口端固定连接在单面粘性棉环12的粘性面后,棉环封装带13覆盖在单面粘性棉环12的粘性面上;多片隐血反应试纸2均匀固定在透明盛装袋11内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排泄物盛装方面采用透明盛装袋11,在病人排便后,透明盛装袋11由于材质的原因会发出声音,给医生或其他人提示,同时透明材质使得内部情况清晰可见,这样排便后可以及时得到处理,防止病人的衣服或床单受到污染;同时,透明盛装袋11内部还有多张隐血反应试纸2,即使是微量的隐血也能检测出来,有利于直接观察病人的疾病种类和患病程度;当然,本实用新型还有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为低廉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盛装袋11为开口端横截面比尾端横截面大的圆台型结构。因为大便收集器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多片隐血反应试纸2,用于病人多次排便的隐血检测,如果透明盛装袋11的形状是普通的圆柱型的话,非常容易一次排便就将所有的试纸都耗尽,从而达不到反复多次使用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盛装袋11靠近开口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11。由于本大便收集器的开口端是与病人的肛门封闭连接的,如果病人排便和放屁后气体无法排出,则大便收集器与肛门连接处松动,且患者容易感觉到不舒适,不利于大便收集器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单面粘性棉环12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防止皮肤溃烂的通气孔121。与普通膏药一样,如果单面粘性棉12环长时间贴在人体皮肤上,但是又得不到透气的话,非常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或溃烂,因此在单面粘性棉环12上设置多个通气孔121可以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棉环封装带13由多片小棉环封装片131构成。棉环封装带13由多片小棉环封装片131构成有利于单面粘性棉环13的方便使用,先撕掉一部分小棉环封装片131,将单面粘性棉环13粘在病人身上后再撕掉另一部分进行粘贴;如果将棉环封装带13制成一体状的,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在撕掉棉环封装带13后单面粘性棉环12粘在手上,降低单面粘性棉环12的粘度的同时也不方便为病人粘贴。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