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电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过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0059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电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过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电路过载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家电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过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家电设备多是智能化设备,因价格昂贵,一旦发生事故导致家电的损坏,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很多时候居民用电的电压会因为环境、温度和天气等因素发生变化,在电压波动变化的过程中,现有家电设备中并没有设计很好的结构用于提醒人们电压不稳,切断电源,所以很容易在电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损坏设备,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电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过载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家电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过载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所述检测装置壳体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穿线孔,且检测装置壳体内通过理线轮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穿插进左右两端的穿线孔内,左边为导线的接线端子I,右边为导线的接线端子II,且导线的中部接有电磁铁;

所述检测装置壳体内腔位于电磁铁的上方设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电池、电流表、报警器、销杆、导电片和接线端子IV,所述销杆固定安装在检测装置壳体内壁上,销杆的端部设有挡块,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套设在销杆上,且套设处设有预应力扭簧,所述预应力扭簧的一扭臂固定在销杆上,另一扭臂嵌入导电片内,且导电片与设置在销杆上的接线端子III联接,所述接线端子IV位于销杆的下方,且销杆与接线端子IV之间呈一定距离设置,所述接线端子IV、电池、电流表、报警器和接线端子III之间通过导线串接。

优选的,所述预应力扭簧的扭力依最大载荷电流而定,且销杆与接线端子IV之间的距离小于导电片的长度,所述接线端子IV为接线柱形状,且导电片正对接线端子IV的一面设有柱形凹槽。

优选的,所述导电片为铁片。

优选的,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通过将检测装置的接线端子I和接线端子II分别接入变压器运用电路的两端,当电路的载体过多时,通过接线端之间的电流会引起电磁铁的磁性变化,过载达到一定时能够,电磁铁会吸引导电片与接线端子IV通电,从而引起报警器报警,很容易得知电路过载情况,原理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销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检测装置壳体、2接线端子I、3接线端子II、4电磁铁、5理线轮、6电流表、7报警器、8销杆、81挡块、82预应力扭簧、83接线端子III、9导电片、10接线端子IV、11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家电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过载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1,检测装置壳体1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穿线孔,且检测装置壳体1内通过理线轮5设有导线,导线穿插进左右两端的穿线孔内,左边为导线的接线端子I 2,右边为导线的接线端子II 3,且导线的中部接有电磁铁4;

检测装置壳体1内腔位于电磁铁4的上方设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电池11、电流表6、报警器7、销杆8、导电片9和接线端子IV 10,报警器7为声光报警器,销杆8固定安装在检测装置壳体1内壁上,销杆8的端部设有挡块81,导电片9的一端套设在销杆8上,且套设处设有预应力扭簧82,预应力扭簧82的一扭臂固定在销杆8上,另一扭臂嵌入导电片9内,且导电片9与设置在销杆8上的接线端子III 83联接,预应力扭簧82的扭力依最大载荷电流而定,且销杆8与接线端子IV 10之间的距离小于导电片9的长度,接线端子IV 10为接线柱形状,且导电片9正对接线端子IV 10的一面设有柱形凹槽,导电片9为铁片,接线端子IV 10位于销杆8的下方,且销杆8与接线端子IV 10之间呈一定距离设置,接线端子IV 10、电池11、电流表6、报警器7和接线端子III 83之间通过导线串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通过将检测装置的接线端子I 2和接线端子II 3分别接入变压器运用电路的两端,当电路的载体过多时,通过接线端之间的电流会引起电磁铁4的磁性变化,过载达到一定时能够,电磁铁4会吸引导电片9与接线端子IV 10通电,从而引起报警器7报警,很容易得知电路过载情况,原理简单,使用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