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温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3787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温包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热交换器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温包支架。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空调器的热交换器所用的铜管直径通常有5mm、7mm、7.94mm、9.52mm 四种规格,而目前常见的感温器支架只能用在一种管径大小的铜管的热交换器上,无法通用于不同管径大小的铜管的热交换器,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管径大小的铜管的热交换器专门设计不同的感温器支架,增加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感温包支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感温包支架不能适用于不同管径大小的通管的热交换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感温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设置在支架本体上与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的若干个卡口,及设置在支架本体上与感温包相配合的若干个卡槽其中,所述卡口包括并列设置在支架本体的一侧的若干个第一卡口,及并列设置在支架本体的另一侧的若干个第二卡口;所述卡槽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卡口之间第一卡槽,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二卡口之间的第二卡槽;第一卡槽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二卡槽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卡口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卡口的大小与第二卡口的大小不相等。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卡口包括由相对设置在支架本体的边缘处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将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的圆弧槽组成的全卡合卡口。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第一侧壁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上。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圆弧槽的圆心角大于180°。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卡口还包括由设置在支架本体的末端的第三侧壁、与第三侧壁连接并向支架本体的中心处延伸设置的弧形槽组成的半卡合卡口;所述弧形槽的圆心角小于180°。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弧形槽的圆心角等于所述圆弧槽的圆心角的一半。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弧形槽的半径与所述圆弧槽的半径相等。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其还包括与所述支架本体的中心处垂直交叉连接的第一支架本体,并列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一侧并与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的若干个第三卡口,并列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另一侧并与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的若干个第四卡口,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三卡口之间且与感温包相配合的第三卡槽,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四卡口之间并与感温包相配合的第四卡槽;第三卡槽的开口与第三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三卡口的开口方向与第四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反。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第三卡口包括第一全卡合卡口和第一半卡合卡口,第一全卡合卡口包括相对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边缘处的第四侧壁与第五侧壁、连接第四侧壁与第五侧壁的第一圆弧槽;第一半卡合卡口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末端的第六侧壁、与第六侧壁连接并向第一支架本体的中心处延伸设置的第一弧形槽。

所述感温包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卡口的大小、所述第二卡口的大小、所述第三卡口的大小、所述第四卡口的大小均不相等。

有益效果:第一卡口的大小、第二卡口的大小、第三卡口的大小、第四卡口的大小均不相等,因此所述感温包支架可以与四种不同型号的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即所述感温包支架可以与四种空调器配合安装,大大的提高了感温包支架的通用性。全卡合卡口与半卡合卡口的结合,使得支架本体的体积进一步减小的同时,所述感温包支架与热交换器铜管的卡合连接依然牢固,且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挑选所述感温包支架在热交换器上的安装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感温包支架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感温包支架的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感温包支架的较佳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感温包支架与热交换器配合安装时的第一角度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感温包支架与热交换器配合安装时的第二角度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感温包支架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感温包支架,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其包括:支架本体1,设置在支架本体1上与热交换器铜管2相配合的若干个卡口,及设置在支架本体1上与感温包相配合的若干个卡槽。所述卡口包括并列设置在支架本体1的一侧的若干个第一卡口3,并列设置在支架本体的另一侧的若干个第二卡口4;所述卡槽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卡口3之间的第一卡槽5,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二卡口4之间的第二卡槽6;第一卡槽5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口3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二卡槽6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口4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卡口3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口4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卡口3的大小与第二卡口4的大小不相等。

若当前热交换器铜管2与第一卡口3相配合,则将支架本体1上具有第一卡口3的一侧朝向热交换器,施力将第一卡口3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此时所述卡槽位于相邻两根热交换器铜管2之间,支架本体1上具有第二卡槽6的一侧远离热交换器,便于安装感温包,即感温包通过第二卡槽6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1上后,所述支架本体1通过第一卡口3与热交换器卡合连接,从而实现在热交换器上固定感温包;若当前热交换器铜管2与第二卡口4相配合,则将支架本体1上具有第二卡口4的一侧朝向热交换器,施力将第二卡口4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此时所述卡槽位于相邻两根热交换器铜管2之间,支架本体1上具有第一卡槽5的一侧远离热交换器,便于安装感温包,即感温包通过第一卡槽5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1上后,所述支架本体1通过第二卡口4与热交换器卡合连接,从而实现在热交换器上固定感温包。

由于第一卡口3的大小与第二卡口4的大小不相等,只需翻转所述支架本体1以改变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的卡口,即可使所述感温包支架适用于不同管径大小的热交换器铜管2,增强了所述感温包支架的通用性,降低了空调的开发成本。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卡口3和所述第二卡口4均包括由相对设置在支架本体1的边缘处的第一侧壁31与第二侧壁32、连接第一侧壁31与第二侧壁32的圆弧槽33组成的全卡合卡口30。第一侧壁31的延长线与第二侧壁32的延长线的交点位于支架本体上,即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时呈张开状,便于第一卡口3与热交换器铜管的卡合连接。

较佳的实施例一,支架本体1的一侧边缘处沿垂直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口,支架本体1的另一侧边缘处沿垂直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口,两个第一卡口之间具有一个第一卡槽5,两个第二卡口之间具有一个第二卡槽6。当热交换器铜管2与第一卡口3相配合时,则将两个第一卡口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此时位于支架本体1上第一卡口3相对侧的第二卡槽6用于固定感温包;当热交换器铜管2与第二卡口4相配合时,则将两个第二卡口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此时位于支架本体1上第二卡口4相对侧的第一卡槽5用于固定感温包。所述第一卡口3和所述第二卡口4均为全卡合卡口30,将卡口向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时,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形成对支架本体1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槽;圆弧槽33的形状与热交换器铜管2的外形相吻合,既便于安装也便于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圆心角大于180°;所述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圆心角与所述第二卡口4的圆弧槽的圆心角相等;所述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卡口4的圆弧槽的半径不相等。当第一卡口3和第二卡口4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时,第一卡口3、第二卡口4与热交换器的接触面积均大于热交换器铜管2表面积的一半,使得在卡口的数量尽可能最少以减小所述感温包支架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能够保证所述卡口与热交换器铜管2的卡合连接的牢固性。

所述第一卡口3和所述第二卡口4均包括由设置在支架本体1的末端的第三侧壁35、与第三侧壁35连接并向支架本体1的中心处延伸设置的弧形槽36组成的半卡合卡口34。较佳的,所述第三侧壁35与所述第一侧壁31平行。所述第一卡口3的弧形槽的圆心角等于所述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圆心角的一半,所述第一卡口3的弧形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二卡口4的弧形槽的圆心角与所述第一卡口3的弧形槽的圆心角相等,所述第二卡口4的弧形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卡口4的圆弧槽的半径相等。

较佳的实施例二,所述第一卡口3包括一个全卡合卡口和一个半卡合卡口,所述第二卡口4包括一个全卡合卡口合一个半卡合卡口;全卡合卡口30与半卡合卡口34的结合,使得支架本体1的体积进一步减小的同时,所述感温包支架与热交换器铜管2的卡合连接依然牢固。位于热交换器顶部的铜管与空调器的顶盖的距离、位于热交换器底部的铜管与空调器的底板的距离均较近,此时热交换器顶部和底部的铜管上并不便于安装全卡合卡口30,因此全卡合卡口30与半卡合卡口34的结合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挑选所述感温包支架在热交换器上的安装位置。

所述感温包支架还包括与所述支架本体1的中心处垂直交叉连接的第一支架本体7,并列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7的一侧并与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的若干个第三卡口8,并列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7的另一侧并与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的若干个第四卡口9,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三卡口之间且与感温包相配合的第三卡槽10,设置在相邻两个第四卡口之间并与感温包相配合的第四卡槽11,第三卡槽10的开口方向与第三卡口8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三卡口的开口方向与第四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卡口3的大小、第二卡口4的大小、第三卡口8的大小、第四卡口9的大小均不相等,因此所述感温包支架可以与四种不同型号的热交换器铜管2相配合,即所述感温包支架可以与四种空调器配合安装,大大的提高了感温包支架的通用性。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卡口8和所述第四卡口9均包括由相对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7的边缘处的第四侧壁81与第五侧壁82、连接第四侧壁81与第五侧壁82的第一圆弧槽83组成的第一全卡合卡口80,及由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7的末端的第六侧壁85、与第六侧壁85连接并向第一支架本体7的中心处延伸设置的第一弧形槽86组成的第一半卡合卡口84。所述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半径、所述第二卡口4的圆弧槽的半径、所述第三卡口8的圆弧槽的半径、所述第四卡口9的圆弧槽的半径均不相等。所述第一卡口3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卡口4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卡槽5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卡槽6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支架本体1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7的高度相等,所述支架本体1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7的长度也相等,即,所述第一支架本体7与所述支架本体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卡口3的大小、第二卡口4的大小、第三卡口8的大小、第四卡口9的大小均不相等。

第一卡口3的圆弧槽的半径、第三卡口8的圆弧槽的半径、第二卡口4的圆弧槽的半径、第四卡口9的圆弧槽的半径依次增大;较佳的,如图2所示,支架本体1的端部和第一支架本体7的端部均设置有用于标识卡口的大小的凸起部12,第一支架本体7上第三卡口8所在侧的端部设置有一个凸起部,支架本体1上第二卡口4所在侧的端部设置有两个凸起部,第一支架本体7上第四卡口9所在侧的端部设置有三个凸起部。

由于支架本体1与第一支架本体7垂直连接,因此当第一卡口3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时,支架本体1垂直于热交换器铜管2,第一支架本体7平行于热交换器铜管2,第二卡槽6用于固定安装感温包;当三卡口与热交换器铜管2卡合连接时,第一支架本体7垂直于热交换器铜管2,支架本体1平行于热交换器铜管2,第四卡槽用于固定安装感温包。第一卡槽5的大小、第二卡槽6的大小、第三卡槽的大小、第四卡槽的大小四者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果四者相等,则所述感温包支架适用于四种不同管径大小的热交换器与一种感温包;如果四者不相等,则所述感温包支架适用于四种不同管径大小的热交换器与四种不同类型的感温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感温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设置在支架本体上与热交换器铜管相配合的若干个卡口,设置在支架本体上与感温包相配合的若干个卡槽;所述卡口包括并列设置在支架本体的一侧的若干个第一卡口,及并列设置在支架本体的另一侧的若干个第二卡口;所述卡槽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卡口之间第一卡槽,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二卡口之间的第二卡槽;第一卡槽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二卡槽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卡口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卡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卡口的大小与第二卡口的大小不相等。由于第一卡口的大小与第二卡口的大小不相等,只需翻转所述支架本体以改变与热交换器铜管卡合连接的卡口,即可使所述感温包支架适用于不同管径大小的热交换器铜管,增强了所述感温包支架的通用性,降低了空调的开发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