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雷达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4579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检测与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地质雷达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科技水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活活动,并且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各大污染问题中,土地污染也成为较为严峻的问题,其中出现最多的、危害最大的种类有重金属、石油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他工业化学品、富营养的废弃物、放射性元素和致病生物等。对于被污染的土壤和场地,要即时做出分析与评价,应用检测技术对污染区进行探测,做好评估、治理和重新开发利用的工作。

现阶段国内关于污染土的检测技术手段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钻孔取样进行实验室分析来确定污染土的污染程度及大致范围,然而,钻孔取样分析的方法仅能体现单点位置的污染土信息,采集、分析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且数量有限,不具有代表性,有以点概面之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地质雷达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该测线布置结构利用地质雷达法测线可以实现对污染区域土壤的快速检测。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基于地质雷达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用于检测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分布情况,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区域设置有若干条地质雷达法测线,所述地质雷达法测线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污染区域周边的未污染区域;所述地质雷达法测线包括检测天线。

所述污染区域周边的所述未污染区域内设置有地质雷达法测线。

各所述地质雷达法测线呈纵横交错的栅格状排列。

相邻的所述地质雷达法测线之间的间距为2m~10m。

所述检测天线的检测频率为200MHz、100MHz或50MHz。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集周期较短、投入成本较低、对场地无破坏侵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采集结果以面状形式呈现,更加准确直观;此外将多个剖面交叉组合分析,还可以判断出污染物在地下的三维分布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基于地质雷达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图中标记1-4分别为:污染区域1、地质雷达法测线2a、地质雷达法测线2b、未污染区域3、检测天线4。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地质雷达法的污染土检测测线布置结构,用于检测污染区域1内的污染物分布情况,污染区域1内部的地表设置有若干条地质雷达法测线2a,地质雷达法测线2a的端部延伸至污染区域1周边的未污染区域3;地质雷达法测线2a包括检测天线4。

如图1所示,在污染区域1周边的未污染区域3也设置有地质雷达法测线2b,所有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呈纵横交错的栅格状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之间的间距为2m~10m;检测天线4用于沿相应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检测地表的电磁波场数据,检测天线4的检测频率为200MHz、100MHz或50MHz;位于污染区域1内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a用于检测污染区域1内的电磁波场数据;位于污染区域1周边的未污染区域3内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b用于检测未污染区域3内的电磁波场数据作为正常背景值;将污染区域1内的电磁波场数据与正常背景值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出污染区域1的实际精确范围。

使用本实施例的测线布置结构对污染土进行检测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图1所示的结构,在污染区域1以及未污染区域3布设地质雷达法测线2;所有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之间呈纵横交错的栅格状排列。

2)若干地质雷达法测线2布置完毕后,按照地质雷达采集仪器的操作要求采集其中一条地质雷达法测线2上的电磁波场数据;当一组地质雷达法测线2的数据采集完后,以相同的方式采集剩下所有的地质雷达法测线2的数据。采集结果以面状形式呈现,即表达了分别与每根地质雷达法测线2所构成对应的污染区域1的剖面的电磁波场,并且若同时多个剖面交叉存在,如本实施例一样的纵横交错的栅格状,便能将若干交叉剖面进行组合分析,从而判断出污染物在地下的三维分布情况。

以前述方式对剩余的每个污染区域1的地质雷达剖面进行处理解释,获取污染物在各自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最后将所有检测剖面组合起来进行插值并三维显示,即多剖面交叉组合分析,从而可获得污染物在地下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每条地质雷达法测线2a的检测天线4频率需根据污染区域1内的污染物分布的预估深度及探测的精度进行综合权衡确定,检测天线4频率越高、探测精度越高,但探测深度越浅,地质雷达法测线2a的检测天线4频率越低、探测深度越大,但精度也越低。

采集工作开展时,需根据现场地形情况,选择采集方式,如地形较平坦,可采用车载连续采集方式,如地形起伏较大,则需要采用逐点测量的采集方式,并进行地形测量,以便后期地形校正。

本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采集周期较短、投入成本较低、对场地无破坏侵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采集结果以面状形式呈现,更加准确直观;此外将多个剖面交叉组合分析,还可以判断出污染物在地下的三维分布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