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以及导热系数测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71399发布日期:2018-07-31 23:4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以及导热系数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利用稳态法测量树脂材料和金属材料等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值(特别是导热系数)以及树脂材料和金属材料的构件间的接触热阻的装置,公知各种装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5)。

在利用稳态法的热物性测量装置中,采用将测量对象物夹入在与加热部连接的加热侧夹持构件和与冷却部连接的冷却侧夹持构件之间的结构。加热侧夹持构件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构成为能在多处测量温度,根据测得的温度梯度求出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值(导热系数等)和构件间的接触热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797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58660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309729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02768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550919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利用稳态法的热物性(导热系数和接触热阻等)测量装置中,一边维持将测量对象物夹入在设置有多个温度测量机构的加热侧夹持构件与设置有多个温度测量机构的冷却侧夹持构件之间的状态,一边自与热源连接的加热侧夹持构件使热经过测量对象物沿一方向通过与冷却源连接的冷却侧夹持构件,根据在设于两个夹持构件的温度测量点的测量温度算出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导热系数等)。在要算出构件间的接触热阻的情况下,使加热侧夹持构件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在不夹入测量对象物地被施加了按压力的状态下接触,根据设于两个夹持构件的温度测量点的测量温度算出接触热阻。

为了确保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值的测量精度,需要使依次通过加热侧夹持构件、测量对象物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的热流在空间上不偏向。

在上述的测量装置中,通过将测量对象物以正常的状态设置在加热侧夹持构件与冷却侧夹持构件之间,也就是将加热侧夹持构件、测量对象物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设置为沿热的通过方向(铅垂方向)垂直排列,能在热流不偏向的前提下使热通过加热侧夹持构件、测量对象物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

而在将测量对象物以不正常的设置状态设置在加热侧夹持构件与冷却侧夹持构件之间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加热侧夹持构件、测量对象物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相对于热的通过方向(铅垂方向)倾斜的情况下,通过的热流在空间上发生偏向,其结果是,不能准确地对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值进行测量。

为了检测加热侧夹持构件、测量对象物和冷却侧夹持构件的设置异常,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系统,该系统设置有能够测量同加热侧夹持构件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的与测量对象物接触的面平行的方向的、夹持构件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的机构,在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达到了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设置异常。

但是,通过追加用于检测加热侧夹持构件、测量对象物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的设置异常的系统,导致装置复杂化,成本也增加。另外,必须充分留意设置状态地进行作业,若还未开始测量,就不能检测异常,因此根据设置状态的不同,测量耗费时间,变为作业效率差的测量。另外,存在如下课题,即,根据设定的温度不均的阈值的不同,无法准确地对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值进行测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测量的安排时间和调整时间,高效且测量精度高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

第1夹持构件,上述第1夹持构件具有与测量对象物接触的接触端面以及位于该接触端面的相反侧的远端面;

第2夹持构件,上述第2夹持构件具有与测量对象物接触的接触端面以及位于该接触端面的相反侧的远端面,上述第2夹持构件与上述第1夹持构件共同夹持测量对象物;

加热构件,上述加热构件具有与上述第1夹持构件的远端面抵接的抵接端面以及位于该抵接端面的相反侧的远端面,上述加热构件对第1夹持构件进行加热;

冷却构件,上述冷却构件具有与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远端面抵接的抵接端面以及位于该抵接端面的相反侧的远端面,上述冷却构件对第2夹持构件进行冷却;

多个温度传感器,上述多个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上述第1夹持构件以及上述第2夹持构件;以及

按压力施加机构,上述按压力施加机构对上述第1夹持构件、上述第2夹持构件以及测量对象物施加按压力,

上述第1夹持构件的远端面、上述第2夹持构件的远端面、上述加热构件的抵接端面、上述加热构件的远端面、上述冷却构件的抵接端面以及上述冷却构件的远端面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凸型的弯曲形状。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通过使第1夹持构件的远端面、第2夹持构件的远端面、加热构件的抵接端面、冷却构件的抵接端面、加热构件的远端面或冷却构件的远端面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凸型的弯曲形状,在对测量对象物施加有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地抑制测量对象物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因此,能够缩短测量的安排时间和调整时间,进行高效且高精度的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4a是表示因加热块单元的金属块不具备平行度而使加热侧夹持构件发生了倾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b是表示测量对象物以及夹持构件发生了倾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测量对象物以及夹持构件未倾斜的状态下的等温线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测量对象物、夹持构件发生了倾斜的状态下的等温线的曲线图。

图7a是表示因加热块单元的金属块不具备平行度而使加热侧夹持构件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测量对象物以及夹持构件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在将夹持构件的直径设为a、将设于远端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的情况下的、夹持构件与加热构件的抵接端面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夹持构件的远端面处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局部接触,(b)表示整个面接触。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另一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另一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13是安装有螺旋弹簧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安装有弹簧支承件以及螺旋弹簧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整体用附图标记1表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导热系数测量装置1由夹持测量对象物8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加热块单元5、冷却块单元6和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等构成。

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构成为使用相同的材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形成为具有与测量对象物8接触的接触端面以及位于该接触端面的相反侧的远端面的那样的立体形状,例如圆柱形状、棱柱形状。作为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材质,通过使用具有比较高的导热系数的材料,例如铜、铝,能够对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进行测量。作为其他的材料,也能同样地是用铝合金、不锈钢等。

加热块单元5由金属块和加热元件例如陶瓷加热器、筒式加热器等构成,上述金属块由具有比较高的导热系数的材料例如铜和铝等形成,具有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远端面抵接的抵接端面。金属块具有使热扩散而使温度均匀的功能,在金属块与加热元件的接合部位根据需要而涂敷有用于降低接触热阻的导热脂。加热元件与用于控制发热量的加热块单元控制设备18连接。

冷却块单元6由金属块和冷却元件例如水冷冷却单元、珀尔贴元件、散热器与冷却风扇的组合等构成,上述金属块由具有比较高的导热系数的材料例如铜、铝等形成,具有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抵接的抵接端面。金属块具有使热扩散而使温度均匀的功能,在金属块与冷却元件的接合部位根据需要而涂敷有用于降低接触热阻的导热脂。冷却元件与用于控制排热量的冷却块单元控制设备19连接。

另外,在加热块单元5的金属块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之间,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与冷却块单元6的金属块之间,分别涂敷有导热脂10,使得接触热阻降低。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加热块单元5产生的热传递到加热侧夹持构件7,经过测量对象物8传递到冷却侧夹持构件9,并在冷却块单元6排出。在这样使热沿一定方向通过时,与各构件的导热系数以及构件间的接触热阻的差异对应地形成温度梯度。

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侧表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孔。在各孔插入有热电偶4来作为温度传感器,温度测量点被固定为与夹持构件7、9的轴心一致。利用这些多个热电偶4能够测量与垂直位置对应的温度分布,这些测量值输入到温度测量用设备3中,能够进行温度的常时监测。根据这些测量值算出通过了测量对象物8的热量,从而能够算出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值和构件间的接触热阻。这样的运算功能可以内置于温度测量用设备3,也可以搭载于通过网络连接的外部计算机。

冷却块单元6设置在基座17的中央。在基座17的端部立设有多根(在图1中是两根)轴15。支承板12以能够利用轴15的引导沿垂直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在基座17的上方。加热块单元5安装于支承板12。在轴15的上端固定有上板16。

通过设置这样的多个轴15,能够确保加热块单元5、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和冷却块单元6的垂直对准。

导热系数测量装置1还具有按压力调整机构,以调整隔着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对测量对象物8施加的按压力。按压力调整机构由如下部分等构成:支承板12,该支承板12设置在加热块单元5的上部,用于支承加热块单元5;测力传感器11,该测力传感器11设置在支承板12之上,用于监测按压力;隔离件13,该隔离件13设置在测力传感器11之上,用于将按压力传递到测力传感器11;以及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该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固定于上板16,用于隔着隔离件13对测力传感器11施加按压力。利用测力传感器11测得的按压力输入到测量控制设备2,由此能够进行按压力的常时监测。

接下来,说明按压力的调整方法。在对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进行测量时,自加热块单元5施加的热通过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到达冷却块单元6。利用该通过上述各构件的热,使加热块单元5、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和冷却块单元6的各构件的温度上升。随着各构件的温度上升,各构件膨胀,施加于测力传感器11的按压力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在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测量中,需要将施加于测量对象物8的按压力控制为恒定,所以需要根据所显示的按压力调整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这里,当相对于规定的按压力的变动为±5%,优选相对于规定的按压力的变动为±1%时,能够精度良好地对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进行测量。由此,本发明中的“恒定的按压力”是指相对于规定的按压力的变动为±5%,更优选为±1%的范围。因此,优选设置有将施加于测力传感器11的按压力反馈而调整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从而将按压力控制为规定的恒定值的按压力控制装置。由此,能够省掉手动作业而实现测量的自动化。另外,支承板12和隔离件13最好由具有充分的刚性的金属构成。

另外,如图2所示,优选在加热块单元5与支承板12之间设置有隔热板20。由此,能够减少从加热块单元5向支承板12的传热量,所以能使经由加热侧夹持构件7传递到测量对象物8的热量增加。

在对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进行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对象物8的厚度信息也很重要。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能够显示测量状态下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总厚度的厚度显示设备21。能够利用激光测距仪、光学尺和磁尺等构成厚度显示设备21。但即使不是图3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算出测量对象物8的厚度的位置以及机构即可,并不限定于此。通过利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等事先测量加热侧夹持构件7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厚度,能够根据在厚度显示设备21显示的厚度算出测量对象物8的更加准确的厚度。

接下来,说明夹持构件的形状。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形状例如形成为直径是10mm~30mm、高度是30mm~100mm的圆柱形状,从而能够准确且精度良好地对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值和构件间的接触热阻进行测量。形成为四棱柱形状等也能以同样的精度进行测量。

回到图1,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接触端面被加工成平坦,加工面的表面粗糙度越小越好。在实验中通过精加工成使算术平均粗糙度ra=0.8μm左右,能够进行测量对象物的准确的热物性的测量。但表面粗糙度并不限定于该值。

测量对象物8插入并固定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接触端面间。在测量对象物8为流体的情况下,利用分配器(日文:ディスペンサ)、网版印刷调整为规定的厚度地涂敷到加热侧夹持构件7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之间。另外,加热侧夹持构件7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可以利用测量对象物8本身的粘合力和粘接力来固定,或者也可以使用粘合带等辅助构件进行固定。

另外,为了减少由从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表面向空气的热传递导致的散热,也可以在夹持构件的周围缠绕隔热材料。在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测量时,使夹入有测量对象物8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成为一体地设置在冷却块单元6上,随后利用加热块单元5和冷却块单元6夹入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此外,通过将具有测力传感器11的作为按压力调整机构的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拧紧,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成为被施加了恒定的按压力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开始热物性的测量。

此外,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与加热块单元5接触的远端面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与冷却块单元6接触的远端面分别设有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

以往,由于上述的远端面是平坦的,所以为了准确地对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进行测量,需要在热通过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时,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面内方向(与轴线垂直的面)的温度分布如图5的等温线图所示,使热不偏向地以轴线中心对称的方式通过,从而尽量减小面内的温度不均。在该图中,附图标记25表示热电偶4的温度测量点,附图标记26表示特定温度的等温线。

为了使热这样从加热块单元5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和冷却块单元6的轴线中心通过,需要将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这3个构件的轴线设置为一致的状态,即,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轴芯与测量对象物8的中心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

但是,与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相比,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较小。因此,一般认为在调整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而对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各构件施加了按压力时,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这3个构件的轴线会偏离。实际上,若考虑通过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制作的加热构件的抵接端面和冷却构件的抵接端面的平行度、平面度,通常是: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这3个构件的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虽有大有小,但都偏离很多。

图4a作为上述情况的一例,表示加热块单元5的金属块不具备平行度的例子,即,金属块的下表面不是水平的情况。在加热块单元5的金属块不具备平行度的情况下,若施加按压力,则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远端面沿着金属块的不具备平行度的抵接端面,从而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抵接端面与测量对象物发生单端接触。

如图4a所示,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抵接端面与测量对象物8发生单端接触的情况下,如箭头50所示,通过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热流通量不相对于轴线中心对称,而是偏向一侧。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热以偏离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中心的方式通过这3个构件,测量对象物8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增大,无法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准确的热物性测量。因此,为了准确地对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进行测量,需要确认在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接触的加热块单元5以及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接触的冷却块单元6具备各自的平行度等,并且进行调整。在该情况下,要求熟练的作业,测量的安排时间和调整时间存在变长的倾向。

作为代替的方法,也考虑将调整作业省略,追加用于测量各构件中的热的偏向的单元,在进行了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与测得的热的偏向对应的修正。在该情况下,要求复杂的计算,也可能发生测量精度的降低。

图7a是表示在加热块单元5的金属块的抵接端面不具备平行度的情况下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例。如图7a的(a)所示,在施加了按压力的初期阶段,由于加热块单元5的抵接端面不具备平行度,所以加热侧夹持构件7发生倾斜,单端接触于测量对象物8。在该情况下,通过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热流通量发生偏向,测量对象物8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较大,所以无法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准确的热物性的测量。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所以在利用冷却块单元6以及加热块单元5对夹入有测量对象物8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进行夹入,并利用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对加热块单元5、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以及冷却块单元6施加了按压力时,在远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想要成为稳定的姿势,所以沿着加热块单元5的表面的动作是自然地发生的(图7a的(b))。这里,附图标记27表示自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施加的按压力矢量。附图标记28表示在按压力施加了时作用于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弯曲面的水平方向的按压力矢量。

利用该动作,如图7a的(c)所示,不用特别的调整,仅通过施加由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产生的按压力,就能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这3个构件的轴线一致,使热能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以轴对称的方式通过(参照图5),从而能够大幅地减少测量对象物8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由此,不用特别的调整就能高效地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准确的热物性的测量。

另外,为了使热自加热块单元5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和冷却块单元6的轴线中心通过,优选不相对于整个测量装置的轴线(铅垂方向的轴线)倾斜地设置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

但是,与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相比,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较小。因此,如图4b所示,一般认为在调整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而对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各构件施加了按压力时,这3个构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轴线倾斜。

在构件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热以偏离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中心的方式通过这3个构件,无法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准确的热物性测量。因此,需要确认在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接触的加热块单元5以及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接触的冷却块单元6具备各自的平行度等,并进行调整。在该情况下,要求熟练的作业,测量的安排时间和调整时间存在变长的倾向。

在该情况下,作为代替的方法,也考虑将调整作业省略,追加用于测量各构件中的热的偏向的单元,在进行了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与测得的热的偏向对应的修正,但要求复杂的计算,也可能发生测量精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的(a)所示,将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设为平面形状,并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从而实现了自动调心机构。由此,在利用冷却块单元6以及加热块单元5对夹入有测量对象物8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进行夹入,并利用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对加热块单元5、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以及冷却块单元6施加了按压力时,利用设于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的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使夹入有测量对象物8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如图7b的(b)所示,自然地发生沿着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表面的动作。这里,附图标记27表示自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施加的按压力矢量。附图标记28表示在按压力施加了时作用于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弯曲面的水平方向的按压力矢量。附图标记29表示在按压力施加了时作用于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弯曲面的水平方向的按压力矢量。

利用该动作,如图7b的(c)所示,不用特别的调整,仅通过施加由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产生的按压力,就能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各构件的轴线与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主体的轴线对齐。其结果是,如图5所示,热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中心通过,能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准确的热物性的测量。

这里,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这是为了尽量减小在这3个构件被施加了按压力而想要成为稳定的姿势时进行作用的摩擦力,并且尽量增大随着按压力产生的按压力矢量。另外,为了确保较高的测量精度,最好增大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通过的热量,并且提高各热电偶中的测量温度,也就是增大温度梯度。这是因为,通过增大通过的热量并提高各热电偶中的测量温度,能够抑制热电偶中的测量温度不均的影响(例如在k型热电偶、一级的情况下为±1.5℃)。在通过热量小且温度梯度小的情况下,该测量温度不均会大幅影响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另外,在导热脂10(参照图1)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导热脂的热阻增大,加热侧夹持构件7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各热电偶的测量温度降低,所以担心测量精度变差。因此,需要尽可能薄地涂敷导热脂。

在实验中,在将夹持构件7、9的形状设为φ是15mm、高度是30mm的圆柱,并在远端面形成曲率半径为r的凸型球面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测量对象物8以及构件间的接触热阻的准确的热物性值的测量。

即,如表示夹持构件的垂直截面的图8所示,在将加热侧夹持构件7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直径设为a,将远端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的情况下,当夹持构件7、9为上述的结构时,若在凸侧球面形状上夹持构件的沿着加热块单元的表面的部分,即r-sqrt(r2-(a/2)2)的大小是满足

0.01≤r-sqrt(r2-(a/2)2)≤0.1,更优选满足

0.02≤r-sqrt(r2-(a/2)2)≤0.05

的大小时,则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的测量。

将夹持构件的形状设为φ是15mm即上述a=15mm,将凸侧球面形状设为r563、r1406(半径r为563mm和1406mm),分别进行了实验。

在r563的情况下,r-sqrt(r2-(a/2)2=0.02,

在r1406的情况下,r-sqrt(r2-(a/2)2=0.05。

但曲率半径r的大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改变。

图9表示使用φ为15mm、高度为30mm的圆柱进行了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的情况下的、接触状态的效果确认(例如压力分布)的结果。得知在图9的(a)中,在远端面平坦的情况下,在远端面的接触区域30发生局部接触,但在图9的(b)中,通过在远端面设有球面弧形形状,在接触区域30发生整面接触。

在上述的案例中,将测量对象物8夹入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之间,测量了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值。除此之外,在不夹入测量对象物8的状态下的测量中,本发明也发挥较大的效果。具体而言,是不夹入测量对象物8,仅利用加热侧夹持构件7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算出构件间的按压力和接触热阻的情况。在算出接触热阻的情况下,加热侧夹持构件7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之间的接触状态给予测量结果较大的影响。通过如本发明那样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如图9所示,不用进行特别的调整就能获得使两个构件间均匀地接触的理想的接触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测量接触热阻,能够高效且精度良好地测量接触热阻。

另外,在图1中表示了导热脂配置在加热块单元5的抵接端面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远端面之间的例子,但优选是,当在加热块单元5的抵接端面预先设置能够包含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远端面的顶部的脂凹部时,能够连同加压一起对导热脂进行挤压,还能够防止流动性随着测量时的加热而上升而流出的那样的不良情况。另外,在进行调整作业时夹持构件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的自由度受到约束,所以具有容易进行定位的优点。

导热脂由于受内包的填料制约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且导热系数为数w/mk程度,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热阻。但是,在本导热系数测量方法中,由于热流通量是使用图示的多个热电偶将通过了测量对象物的热量算出,所以对测量对象体现不出导热脂的影响。因此,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表示了对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双方的远端面赋予凸型的弯曲形状的例子,但即使仅对任一远端面赋予凸型的弯曲形状,在精度上也没有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表示了将本发明用在导热系数的测量中的例子,但在作为导热系数的倒数的热阻率的测量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例如如图1所示,使用轴15(图1是使用了两根轴15的双轴固定)确保加热块单元5、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冷却侧夹持构件9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垂直对准,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构造。也就是说,作为本发明,通过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即使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加热侧夹持构件7与测量对象物8之间、测量对象物8与冷却侧夹持构件9之间的单端接触,进行整面接触。因此,即使不用图1那样的多个轴15,也能精度良好地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的测量。

图10是使用了台虎钳55的单轴固定的测量装置的结构图,在图10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相同或等同的部位。通过使用本发明,即使是图10所示地使用了台虎钳55等的单轴固定,也能精度良好地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热物性的测量。

实施方式2.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结构图,在图11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相同或等同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2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中,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具有与图1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不同的形状。

具体而言,通过将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设为平面形状,而在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设有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来抑制测量对象物8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

在本实施方式2中,利用设在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的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在将夹入有测量对象物8的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设置在冷却块单元6上,并利用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4施加了按压力时,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想要成为稳定的姿势。即,与实施方式1的图7b的情况同样,利用设在金属块表面的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不用进行特别的调整,使按压力矢量(图7b的28、29)自然地产生。其结果是,热能够在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轴对称地通过这3个构件(图5),测量对象物8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减小。因此,能够不用进行特别的调整且能高效地进行测量对象物8的准确的热物性的测量。

另外,如图12所示,通过将加热块单元5的远端面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远端面设为平面弧形形状(凸型圆筒面)或球面弧形形状(凸型球面),也能通过施加按压力,使加热侧夹持构件7、测量对象物8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轴线一致,最大程度地抑制测量对象物的面内方向的温度不均。因此,能够精度良好且高效地进行测量对象物的热物性的测量。

设在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的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的曲率半径r越大,越更加高效地发挥沿面(日文:面倣い)效果。

下述(表1)是关于加热侧夹持构件7以及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各远端面和加热块单元5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各抵接端面,表示凸型弯曲形状以及平面形状的组合与沿面效果的关系。以往,所有的端面都是平面形状(no.1),体现不出沿面效果。另一方面,在所有的端面中至少一者是凸型弯曲形状,其余是平面形状的情况下(no.2~no.10),体现出沿面效果,通常,作为凸型弯曲形状的端面的数量越多,沿面效果也越强。

表1

另外,如图13所示,通过将多个螺旋弹簧33安装在位于支承板12与隔离件13之间的轴15上,能在利用弹力将支承板12以及隔离件13维持为平行的状态下对加热块单元5施加按压力。因此,能在轴线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对齐的状态下施加按压力。

此外,如图14所示,通过将弹簧支承件34固定于位于支承板12的下方的轴15,并将多个螺旋弹簧33安装在轴15的位于支承板12与弹簧支承件34之间的部分,也能同样地在轴线与加热侧夹持构件7对齐的状态下施加按压力。

另外,也可以将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远端面、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加热块单元5的抵接端面、加热块单元5的远端面、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远端面中至少一者设为凸型的弯曲形状(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另外,也可以将加热侧夹持构件7的远端面、加热块单元5的抵接端面以及加热块单元5的远端面中的至少一者和冷却侧夹持构件9的远端面、冷却块单元6的抵接端面以及冷却块单元6的远端面中至少一者设为凸型的弯曲形状(平面弧形形状或球面弧形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热系数测量装置;2、测量控制设备;3、温度测量用设备;4、热电偶;5、加热块单元;6、冷却块单元;7、加热侧夹持构件;8、测量对象物;9、冷却侧夹持构件;10、导热脂;11、测力传感器;12、支承板;13、隔离件;14、按压力调整用螺钉;15、轴;16、上板;17、基座;18、加热块单元控制设备;19、冷却块单元控制设备;20、隔热板;21、厚度显示设备;25、温度测量点;26、等温线;27~29、按压力矢量;30、接触区域;33、螺旋弹簧;34、弹簧支承件;55、台虎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