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1964阅读:2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同步带传动或齿轮传动重复定位误差评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机械设备精密化、轻量化、功能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带传动不断向高精度、高速度、大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长寿命、低噪音、低振动、低成本和紧凑化方向发展;同步带传动运行过程中,由于带轮加工误差带来的节距差,会导致产品的定位精度下降,目前暂无很好的误差测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包括主同步带轮、由所述主同步带轮带动的从同步带轮和驱动所述主同步带轮的伺服电机;其中,还包括伺服电机驱动器、单轴脉冲发生器、光电编码器和计数器;所述单轴脉冲发生器及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所述伺服电机正反转;所述光电编码器检测所述从同步带轮输出脉冲信号;所述计数器对所述光电编码器检测结果计数。

本发明所述的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其中,所述主同步带轮与所述从同步带轮由同步带连接传动或直接接触传动。

本发明所述的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其中,所述光电编码器设置于所述从同步带轮输出轴上。

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方法,应用上述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其实现方法如下:

步骤一:通过所述单轴脉冲发生器及所述伺服电机驱动器驱动所述伺服电机正反转;

步骤二:所述光电编码器检测所述从同步带轮输出脉冲,所述计数器对单次正转和反转输出脉冲计数,得到脉冲差值;

步骤三:所述伺服电机多次正反转,每次相互的脉冲差值反映重复定位的误差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单轴脉冲发生器驱动伺服电机正反转,光电编码器检测从同步带轮输出脉冲,计数器对单次正转和反转输出脉冲计数,得到脉冲差值,随着伺服电机多次正反转,每次相互的脉冲差值即可反映重复定位的误差值,达到检测重复定位误差检测目的;通过光电编码器对主同步带轮和从同步带轮进行脉冲输出检测,得到的相位差即可反映因多边形效应引起的传动误差;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同时参阅图2,包括主同步带轮1、由主同步带轮1带动的从同步带轮2和驱动主同步带轮1的伺服电机3;还包括伺服电机驱动器4、单轴脉冲发生器5、光电编码器6和计数器7;单轴脉冲发生器5及伺服电机驱动器4控制伺服电机3正反转;光电编码器6检测从同步带轮2输出脉冲信号;计数器7对光电编码6器检测结果计数;通过单轴脉冲发生器5及伺服电机驱动器4驱动伺服电机3正反转,光电编码器6检测从同步带轮2输出脉冲,计数器7对单次正转和反转输出脉冲计数,得到脉冲差值,随着伺服电机3多次正反转,每次相互的脉冲差值即可反映重复定位的误差值,达到检测重复定位误差检测目的;

此外,还可调节转速或负载,通过光电编码器6对从同步带轮2不同转速或不同负载的输出脉冲进行检测获得脉冲差值,每次相互的脉冲差值验证带轮的加工精度,判断带轮在高精密场合是否适用。

如图1和图2所示,主同步带轮1与从同步带轮2由同步带8连接传动或直接接触传动,对于带传动或齿轮直接传动均能进行检测,检测效果好。

如图1和图2所示,光电编码器6设置于从同步带轮2输出轴20上,检测正反脉冲输出值准确度高且检测速度快。

一种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方法,应用上述同步带轮重复定位误差测量装置,其实现方法如下:

步骤一:通过单轴脉冲发生器5及伺服电机驱动器4驱动伺服电机3正反转;

步骤二:光电编码器6检测从同步带轮2输出脉冲,计数器7对单次正转和反转输出脉冲计数,得到脉冲差值;

步骤三:伺服电机3多次正反转,每次相互的脉冲差值反映重复定位的误差值。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