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075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续航时间长、使用寿命长、自放电率低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手机、电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在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中,涂布工艺时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涂布宽度是涂布工艺中需要严格控制的一项参数。目前涂布宽度的测量检测还采用人工测量的方式,测量过程误差较大,效率较低,而且极易造成极片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对涂布宽度进行在线监测。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竖直固定在涂布机涂布覆料后端两侧的支架,两侧支架之间设有连接组件,光纤传感器安装在连接组件上,并且连接组件的一端与电机的驱动端连接,电机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第二定位滑杆和丝杆,第一、第二定位滑杆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侧支架固定连接且相互平行,在第一、第二定位滑杆之间设置丝杆,光纤传感器安装在丝杆上且定位于第一、第二定位滑杆,丝杆的一端与电机轴连接。

进一步地,光线传感器位于基材的正上方。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S1、电机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连接组件转动以带动光纤传感器转动;

S2、光纤传感器将检测到基材两端涂覆区的信号发送至控制器;

S3、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基材两端涂覆区的信号,计算基材上涂覆的料区宽度。

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包括:

电机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连接组件中的丝杆转动以带动光纤传感器转动。

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

光纤传感器在基材的一端检测到涂覆区时,向控制器发送开始计算信号;

光纤传感器在基材的另一端检测到涂覆区时,向控制器发送终止计算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基材上方设置一个可转动的光线传感器,利用光纤传感器的光学原理检测出基材上涂覆的物料,当光纤传感器在基材的一端找到涂覆区时,给控制器开始计算信号,当光纤传感器在基材的另一端找到涂覆区时,给控制器终止计算信号。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开始和终止信号,计算出涂覆的料区宽度。该监测装置能对涂布宽度进行在线监测,简单且易于实现,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涂布宽度在线检测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所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竖直固定在涂布机10涂布覆料后端两侧的支架20,两侧支架20之间设有连接组件,光纤传感器40安装在连接组件上,并且连接组件的一端与电机50的驱动端连接,电机50的输入端与控制器60的输出端连接。其中,电机50可驱动连接组件进行转动,以便带动连接组件上的光线传感器40进行转动,光纤传感器40利用光学原理检测出基材70上的涂覆区。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第二定位滑杆31、32和丝杆33,第一、第二定位滑杆31、32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侧支架20固定连接且相互平行,在第一、第二定位滑杆31、32之间设置丝杆33,光纤传感器40安装在丝杆33上且定位于第一、第二定位滑杆31、32,丝杆33的一端与电机50轴连接。

进一步地,光线传感器40位于基材70的正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60可存储读取计算出的料区宽度数值,也可以通过显示屏进行显示。

如图2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涂布宽度在线监测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电机50根据控制器60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连接组件转动以带动光纤传感器40转动;

S2、光纤传感器40将检测到基材70两端涂覆区的信号发送至控制器60;

S3、控制器60根据接收到的基材70两端涂覆区的信号,计算基材70上涂覆的料区宽度。

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包括:

电机50根据控制器60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连接组件中的丝杆33转动以带动光纤传感器40转动。

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

光纤传感器40在基材70的一端检测到涂覆区时,向控制器60发送开始计算信号;

光纤传感器40在基材70的另一端检测到涂覆区时,向控制器60发送终止计算信号。

控制器60根据接收到的开始和终止信号,计算出基材70上涂覆的料区宽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