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705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碰撞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双级安全气囊、预紧式安全带等技术的应用,车内驾驶员及乘员在交通事故中受保护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但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摩托车等骑乘人员的受伤害情况,并没有标准的试验标准及评价标准。在我国,人车混合交通比重大,由骑车人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比例相当高。据数据统计,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宁波、长春、北京、威海、佛山和长沙等地共计1508起交通事故中,机动两三轮车以及自行车事故为798起,占总事故的比率为53%,事故中的伤亡率更是高达92.6%。车辆安全性一直是顾客购买车辆的重要指标之一,车辆安全性不仅仅包含对车内乘员的保护能力,也包含了对道路弱势群体的保护能力。2018年,行人安全将纳入到我国新车评价规程当中。因此,骑乘人试验能力建设工作亟待提升。

在我国,人车混合交通比重大,骑乘人交通事故形式也是千姿百态,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摩托车参与的比重均比较大。这就要求骑乘试验装置既要适用不同规格的骑乘车辆,也要满足不同车辆多角度碰撞车辆的需求。现有行人保护设备,只能在一定角度内发射试验假人的单个部位,显然无法满足试验需求。而车辆撞击静止骑乘车辆,则对试验车辆状态要求较高,且耗时费力,试验过程过于复杂。

综上,研发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使其既能够适用不同规格的骑乘车辆,又能够满足不同车辆多角度碰撞的需求,从而实现对骑乘人在碰撞过程中的受伤情况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既能够适用不同规格的骑乘车辆,又能够满足不同车辆多角度碰撞需求的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从而解决骑乘车辆碰撞试验的问题,实现对骑乘人在碰撞过程中的受伤情况进行研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包括辅助支撑机构、导轨、转盘和可移动支撑底板,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导轨通过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上;

所述导轨,用于支撑骑乘车辆,并为所述骑乘车辆在碰撞试验过程中提供直线行驶的轨道;

所述辅助支撑机构,用于与所述骑乘车辆的中心轴相连,使所述骑乘车辆在运载过程中保持平衡;

所述转盘,用于带动所述导轨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上转动并将转动后的所述导轨锁止;

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用于将所述导轨和所述骑乘车辆移动到任意位置并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设置在所述导轨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导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导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弧形支撑结构,所述骑乘车辆的前轮中心轴容纳在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的内凹弧形面内,所述骑乘车辆的后轮中心轴容纳在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的内凹弧形面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平行于所述后轮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平行于所述前轮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为l2,所述l1大于所述l2。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为可伸缩调节杆。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通过一支撑底座与所述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上。

具体地,所述转盘转动后,通过螺栓锁止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上。

具体地,所述转盘上设置有弧形孔,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弧形孔相对应的连接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弧形孔后进入所述连接孔,将所述转盘锁止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包括支撑底板、万向轮和定向轮,所述万向轮和所述定向轮均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通过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上。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包括导轨、转盘和可移动支撑底板,导轨上放置骑乘车辆,可移动支撑底板可以将导轨和骑乘车辆运载到任意位置进行布置,转盘可以带动导轨和骑乘车辆转动任意角度并锁止。本发明的试验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布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可在任意角度调节并固定,可以实现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等骑乘人的多种碰撞形式,比如多角度碰撞等。

(2)本发明还包括设置在导轨上的辅助支撑机构,辅助支撑机构不仅可以保证骑乘车辆在运载过程中的平衡,还可以通过将其设置为可调节形式,使其适应于不同规格型号的骑乘车辆的运载,以使本发明的试验装置满足不同规格型号骑乘车辆碰撞试验问题。

(3)本发明可以很好的完成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摩托车等骑乘人参与的碰撞试验,从而很好地完成对骑乘人在碰撞中受伤害情况的研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和骑乘车辆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辅助支撑机构,101-第一支撑杆,1011-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2-第二支撑杆,1012-第二弧形支撑结构,2-导轨,3-转盘,301-弧形孔,4-可移动支撑底板,401-支撑底板,5-骑乘车辆,6-支撑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包括辅助支撑机构1、导轨2、转盘3和可移动支撑底板4,所述辅助支撑机构1固定设置在所述导轨2上,所述导轨2通过所述转盘3转动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

所述导轨2,用于支撑骑乘车辆5,并为所述骑乘车辆5在碰撞试验过程中提供直线行驶的轨道;

其中,用于支撑骑乘车辆5,是指将骑乘车辆5整体放置在所述轨道2上,为所述骑乘车辆5在试验过程中提供直线行驶的轨道,是指在碰撞试验过程中,当骑乘车辆脱离辅助支撑机构时,骑乘车辆在轨道上直线向前行驶。

所述辅助支撑机构1,用于与所述骑乘车辆5相连,使所述骑乘车辆5在运载过程中保持平衡;

其中,所述辅助支撑机构1包括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所述第一支撑杆10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02均设置在所述导轨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杆101远离所述导轨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所述第二支撑杆102远离所述导轨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所述第一支撑杆101与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如下: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杆101的端部的侧部;所述第二支撑杆102与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的具体位置关系如下: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02的端部的侧部;

此外,所述辅助支撑机构1通过以下方式与所述骑乘车辆5相连:所述骑乘车辆5的前轮中心轴容纳在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的内凹弧形面内(即中心轴卡合在弧形支撑结构的内凹弧形面内),所述骑乘车辆5的后轮中心轴容纳在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的内凹弧形面内,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和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骑乘车辆的前轴中心轴与后轮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弧形支撑结构在支撑杆上的位置是由其骑乘车辆在导轨上的位置决定的,弧形支撑结构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骑乘车辆的中心轴;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保证骑乘车辆5在运输过程中的平衡性。

所述转盘3,用于带动所述导轨2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转动并将转动后的所述导轨2锁止;

其中,所述导轨2通过一支撑底座6与所述转盘3固定连接,所述转盘3转动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所述转盘3通过自身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的转动和锁止从而带动所述导轨2的转动和锁止,所述转盘3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动设置在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比如,通过转轴等;

每一次转动之后,都需要对转盘进行锁止,锁止方法如下:通过螺栓将转动后的转盘锁止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该锁止方法具体又包括:如图3所示,在所述转盘3上设置弧形孔301,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设置与所述弧形孔301相对应的连接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弧形孔301后进入所述连接孔,将所述转盘3锁止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上;

当然,每一次转动之前都需要将螺栓取出,然后转动,转动完成过后,再将螺栓固定在弧形孔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了中所述的转动并不限于某一角度的转动,而是可在任意角度进行转动。

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用于将所述导轨2和所述骑乘车辆5移动到任意位置并固定;

其中,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包括支撑底板401、万向轮和定向轮,所述万向轮和所述定向轮均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401的底部,万向轮用于在外力的作用将整个装个移动到任意位置,定向轮用于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某一个位置;

所述导轨2通过所述转盘3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401上;

所述可移动支撑底板4实现了整体试验装置的易于布置,任意角度可调并固定。

本实施例可以实现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等骑乘人的多角度碰撞。

实施例二

继续如图1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改进:

将所述第一支撑杆10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02均设置为可伸缩调节杆。该可伸缩调节杆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各种形式的伸缩杆,将第一、第二支撑杆设置为高度可调,可以适用不同规格型号骑乘车辆的试验需求。

本实施例不仅可以实现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等骑乘人的多角度碰撞,还可以满足不同规格型号骑乘车辆碰撞试验问题。

实施例三

继续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一、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上述两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改进:

所述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与所述骑乘车辆的后轮中心轴相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与所述骑乘车辆的前轮中心轴相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为l2,所述l1大于所述l2,且所述后轮中心轴突出所述后轮的长度小于所述前轮中心轴突出所述前轮的长度因为l1较大,所以后轮中心轴突出所述后轮的长度不必太多,只要突出的长度能够和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的内凹弧形面接触就可以。

将所述l1设计为大于所述l2,具有如下优点:若将l1设计为小于或等于所述l2,那么后轮中心轴突出所述后轮的长度要大于或等于所述前轮中心轴突出所述前轮的长度,这样,在骑乘车辆在碰撞试验中向前行驶过程中,当后轮中心轴运行到第一支撑杆101处时,因其中心轴突出后轮的长度较长,势必会碰到第一支撑杆101,从而影响骑乘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运动姿态;而若将l1设计为大于所述l2,那么后轮中心轴突出后轮的长度就不需要过长,这样,在骑乘车辆在碰撞试验中向前行驶过程中,当后轮中心轴运行到第一支撑杆101处时,不会碰到第一支撑杆101,因此将所述l1设计为大于所述l2可以保证骑乘车辆在试验过程中向前行驶时,运动姿态不收支撑杆的影响。

如前所述,弧形支撑结构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支撑杆上,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规格型号骑乘车辆的试验需要焊接不同大小的弧形支撑结构。

本实施例不仅可以实现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等骑乘人的多角度碰撞,还可以满足不同规格型号骑乘车辆碰撞试验问题。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的碰撞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骑乘车辆5放置在所述导轨2上,调节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的高度,使其适合所述骑乘车辆,并将骑乘车辆5的前轴中心轴容纳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01端部的第一弧形支撑结构1011的内凹弧形面内,同时将骑乘车辆5的后中心轴容纳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02端部的第二弧形支撑结构1012的内凹弧形面内;

s2、根据事先设计的碰撞形式,通过可移动支撑底板4底部的万向轮将导轨2和骑乘车辆5移动到适合该碰撞形式的最佳位置,并通过定向轮固定;

s3、根据事先设计的碰撞形式,旋转转盘3,使导轨2和骑乘车辆5旋转到适合该碰撞形式的最佳位置,然后将转盘3锁止;

s4、在碰撞试验过程中,通过某一物体,比如阻尼块撞击整个骑乘人碰撞试验装置,受撞击后,骑乘车辆脱离前、第二支撑杆,在导轨2上直线前进;

s5、使车辆碰撞在导轨2上直线形式的骑乘车辆5,根据碰撞试验数据,对骑乘人在碰撞中的手上情况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包括导轨、转盘和可移动支撑底板,导轨上放置骑乘车辆,可移动支撑底板可以将导轨和骑乘车辆运载到任意位置进行布置,转盘可以带动导轨和骑乘车辆转动任意角度并锁止。本发明的试验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布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可在任意角度调节并固定,可以实现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等骑乘人的多种碰撞形式,比如多角度碰撞等。

(2)本发明还包括设置在导轨上的辅助支撑机构,辅助支撑机构不仅可以保证骑乘车辆在运载过程中的平衡,还可以通过将其设置为可调节形式,使其适应于不同规格型号的骑乘车辆的运载,以使本发明的试验装置满足不同规格型号骑乘车辆碰撞试验问题。

(3)本发明可以很好的完成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摩托车等骑乘人参与的碰撞试验,从而很好地完成对骑乘人在碰撞中受伤害情况的研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