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1568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其属于石油倾点自动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和石油产品在低温状态下,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

按iso3016.astmd97,ip27,gb/t3535标准,用试管倾斜法测量倾点。目前,倾点自动检测器,主要用光学方法检测:如光纤反射法,高位光电法,液面摄像法等。这些方法缺点是:在较低温度下,液面收缩,且不平整,影响了检测效果。尤其是,在低温下检测器表面受潮结露,严重影响测量灵敏度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该倾点检测器在试管油样降温过程中,总保持油面上传感器温度比油内传感器温度高2℃以上。倾点检测时,试管倾斜。若油样流动,液面上传感器就会碰到温度比其低的油样,此瞬时温度,在数秒钟内立即突降0.5℃以上。反之,若油样已不流动,其瞬时温度不会突降。换言之,试管倾斜,油样上方传感器温度是否突变,就可判断油样是否流动,这就是温差法倾点检测的要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它包括试管、设置在冷阱中的冷阱温度传感器、待测油样、冷阱、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制冷装置,它还包括一个中心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微型加热器和第二微型加热器;所述试管放置在冷阱中,所述中心温度传感器穿过试管塞伸入试管内的待测油样中,第一温度传感器靠近中心温度传感器穿过试管塞伸入试管内,并在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端部设有第一微型加热器,第二温度传感器靠近试管的内壁穿过试管塞伸入试管内,并在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端部设有第二微型加热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微型加热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微型加热器不接触试管内的待测油样;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微型加热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微型加热器和冷阱温度传感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plc经触摸屏电连接打印机;所述制冷装置给冷阱提供冷量。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微型加热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选用微型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这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把中心温度传感器伸入试管内的待测油样中,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不接触试管内的待测油样。第一微型加热器和第二微型加热器总保持油面上传感器温度比油内传感器温度高2℃以上。倾点检测时,试管倾斜。若油样流动,液面上传感器就会碰到温度比其低的油样,此瞬时温度在数秒钟内立即突降0.5℃以上。反之,若油样已不流动,其瞬时温度不会突降。换言之,试管倾斜,油样上方传感器温度是否突变,就可判断油样是否流动,这就是温差法倾点检测的要点。油样在正50℃-负80℃全量程范围内,检测灵敏,工作极其可靠。检测器本体结构简单,按装调试容易;检测过程与油样粘度、颜色、品种无关。能适应原油、燃料油、润滑油等各种油品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可控温差法自动倾点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试管倾斜45度角时的油样流动示意图。

图3是试管倾斜45度角时的油样凝固示意图。

图4是管倾斜90度角时的油样凝固示意图。

图中:1、中心温度传感器,2、第一温度传感器,3、第二温度传感器,4、第一微型加热器,5、第二微型加热器,6、试管,7、冷阱温度传感器,8、待测油样,9、冷阱。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一种可控温差法自动倾点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这种用可控温差法的自动倾点检测器包括试管6、设置在冷阱9中的冷阱温度传感器7、待测油样8、冷阱9、可编程控制器plc、制冷装置、中心温度传感器1、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二温度传感器3、第一微型加热器4和第二微型加热器5。试管6放置在冷阱9中,中心温度传感器1穿过试管塞伸入试管6内的待测油样8中,第一温度传感器2靠近中心温度传感器1穿过试管塞伸入试管6内,并在第一温度传感器2的端部设有第一微型加热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3靠近试管6的内壁穿过试管塞伸入试管6内,并在第二温度传感器3的端部设有第二微型加热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一微型加热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3和第二微型加热器5不接触试管6内的待测油样8。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一微型加热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3、第二微型加热器5和冷阱温度传感器7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plc经触摸屏电连接打印机。制冷装置给冷阱9提供冷量。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一微型加热器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选用微型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冷阱内放置倾点试管,在试管内有三支微型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一个传感器在油样中,另二个传感器不接触油面。金属浴外壁有蝸轮蜗杆传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在电机驱动下,冷阱带动试管可旋转45度角、90度角,试管内二支微型加热器,每支加热功率只有0.25w,其加热时对油样降温无任何影响。微型加热器主要用途是温度在正50℃-负80℃测量范围的前半程,即正50℃-负15℃,加热器在电子电路控制下加热,使三支温度传感器在制冷机作用下快速降低温度的同时,油面上两支传感器温度,因微量加热作用,都同步髙于油样即时温度2℃或2℃以上。正因为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倾点检测器在这一段范围内,能灵敏,可靠地工作。

在倾点温度正50℃-负80℃量程范围内,只有油样在负15℃以下温度,油面上传感器温度髙于油样2℃以上,温差检测才能实施。在温度量程前半程,试管内空气温度降温较快,以后逐渐变慢,此时,空气温度低于油样温度,接着,空气温度与油样温度相等,这种变化状态无法用温差法检测,设置微型加热片进行加热,使油面上的两个温度传感器同步高于油内的温度传感器的即时温度2℃以上,这样,在测量范围前半程,检测器也能灵敏、可靠地工作,这就是可控温差法倾点检测器的核心。

倾点可控温差检测器的三支鉑电阻和冷阱传感器都接入可编裎控制器plc的温度模块,经plc调节控制,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髙于油样中的中心温度传感器2℃以上,可编程控制器plc与触摸屏与打印机相连,冷阱与制冷装置连接。倾点玻璃试管内径较粗,在降温时靠近试管外壁油样先凝固,油样上面中心位置最后凝固。为了防止检测出错,倾点有二支检测传感器,只有当它们都检测到油样不流动时,可编程控制器plc才判断试验结束。实际检测油样倾点时,先在触摸屏上设定倾点温度,如负36℃,当油温降至负36℃时,冷阱自动倾斜45度角(如图2所示),此时,只要任何一支检测传感器碰到油样,即时温度就会发生突变,说明油样仍流动,未凝固。然后,可编程控制器plc输出信号,试管复位垂直,等待下一个检测点。油样温度降至负39℃(间隔3℃),试管再次倾斜45度角,此时,若检测传感器温度没有突变(如图3所示),说明油样已不流动,可编程控制器plc输出信号,试管倾斜90度角,(如图4所示),并延时5秒钟,5秒钟后,若第一温度传感器即时温度没有发生突变,油样已彻底凝固,试验结束。反之,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突变,说明油样上方中心油样仍流动,试管复位,等待下一个检测点。当油温降至负42℃时,重复上述过程。只有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温度没有突变时,测试结束,打印机自动打印试验结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