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测试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波着陆测试仪。
背景技术:
微波着陆系统(Microwave Landing System)在20世纪七十年代作为ILS的替代品被引入。微波着陆系统(Microwave Landing System)在20世纪七十年代作为ILS的替代品被引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开始着力开发,它可以实行曲线进近。ILS和MLS都是可以实现三类自动进近的系统。民航业第一次使用三类MLS进近是在2009年3月的希斯罗机场。微波着陆系统是航空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飞机的起降左路引导作用,所以一个微波着陆系统的精确性是必须保证的,这就需要对系统进行一定的测试,所以就需要一个好的微波着陆测试仪。
现有的微波着陆测试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使用的时候由于由于微波具有辐射,对工作人员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健康,且仪器放置时仪器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着陆测试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微波辐射不利于工作人员健康和仪器放置时仪器容易损坏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波着陆测试仪,包括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安装在机体上左侧位置处,且散热孔的右侧设置有微波吸收装置,所述机体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信号接收处理器,且机体的前端位置处设置有控制显示屏,所述控制显示屏的右侧设置有控制按钮,且控制按钮的右侧设置有故障指示灯,所述故障指示灯的右侧设置有工作指示灯,且工作指示灯的下方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机体的右侧设置有信号天线,且信号天线的下方底部和机体连接处设置有活动轴,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有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控制按钮是由方形柔软按钮组成。
优选的,所述信号天线和机体通过活动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按钮、控制显示屏、微波吸收装置、信号接收处理器、故障指示灯和工作指示灯均与电源开关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孔是由密集方形小孔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有微波吸收装置,可以有效的吸收微波辐射,防止辐射对附近工作人员身体造成伤害,设置有缓冲垫可以防止仪器防止的时候和地面之间的磕碰冲击对仪器造成损坏导致仪器失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信号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孔、2-微波吸收装置、3-信号接收处理器、4-机体、5-控制显示屏、6-控制按钮、7-故障指示灯、8-工作指示灯、9-电源开关、10-信号天线、11-活动轴、12-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波着陆测试仪,包括散热孔1,散热孔1安装在机体4上左侧位置处,且散热孔1的右侧设置有微波吸收装置2,机体4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信号接收处理器3,且机体4的前端位置处设置有控制显示屏5,控制显示屏5的右侧设置有控制按钮6,且控制按钮6的右侧设置有故障指示灯7,故障指示灯7的右侧设置有工作指示灯8,且工作指示灯8的下方设置有电源开关9,机体4的右侧设置有信号天线10,且信号天线10的下方底部和机体4连接处设置有活动轴11,机体4的底部设置有缓冲垫12。
为了方便操作,本实施例,优选的,控制按钮6是由方形柔软按钮组成。
为了适应不同方位的信号强度,本实施例,优选的,信号天线10和机体4通过活动轴11连接。
为了设备能够正常高效工作,本实施例,优选的,控制按钮6、控制显示屏5、微波吸收装置2、信号接收处理器3、故障指示灯7和工作指示灯8均与电源开关9电性连接。
为了设备能够得到及时散热可以持续工作,本实施例,优选的,散热孔1是由密集方形小孔组成。
本实用新型中信号接收处理器3是由信号接收器和处理器组成,其分别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呈现在信号接收处理器3的内部,通过信号天线10传递的信号信号接收器接收之后通过处理器收集处理之后呈现在控制显示屏5上。
本实用新型中微波吸收装置2通过吸收微波辐射的材质制成,可以有效的吸收微波所造成的辐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9,这是工作指示灯8亮起,如果故障指示灯7亮起,这是就要进行仪器检查,然后通过信号天线10接收微波着陆设备上发射的微波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到信号接收处理器3的内部进行收集处理,处理之后的数据呈现在控制显示屏5上,机体4左侧的散热孔1在仪器工作的时候会对仪器进行散热处理,微波吸收装置2可以吸收微波辐射,防止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