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333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设计线缆设备领域,尤其设计一种线缆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产品给用户的第一印象就是产品的外观质量,如果没有好的第一印象,那么用户也就无法相信产品的质量,因此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必需对产品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查。传统的检测方法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检测,依靠人眼或一些其他的测量工具,这些方法耗时长、效率极低同时很容易使人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失,提供了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包括第一过半导轮、第二过半导轮、第一检测轮、第二检测轮、感应开关、转动杆、转轴和拉簧。转动杆离心的安装在转轴上,第一检测轮安装在转动杆离转轴较近的一端,第二检测轮固定在机身上,两个检测轮并在一起,被测线缆从中间穿过,转动杆离转轴较远的一端与固定在机身上的拉簧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还有一个安装在转动杆离转轴较近的一端上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上开有U形孔,螺栓穿过U形孔将调节杆固定在转动杆上,第一检测轮安装在调节杆的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两个检测轮的圆柱侧面上都有圆弧形的凹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在第一过半导轮的左侧设置了第一喷墨器,在第二过半导轮的右侧设置了第二喷墨器,两个喷墨器均在线缆运动线路的正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通过转轴、转动杆和拉簧形成一个可以平衡的杠杆,感应开关固定在转动杆装有拉簧一端的下方,当线缆有凸起的部位经过检测轮时会将检测轮向上顶起,通过杠杆的放大,转动杆有拉簧的一端会下压并触动感应开关,此时设备检测到线缆上的凸起。通过在转动杆上安装带有U形孔的调节杆,使其中一个检测轮能够上下调节,可以检测不同直径的线缆。同时检测轮上的圆弧凹陷在检测时能够更准确的感应到线缆上是否有凸起。两个喷墨器在检测到凸起时喷墨,可以通过线缆上两个墨迹之间的区间来确定凸起的位置,使工人在查找凸起位置时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检测轮的结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机械凸起检测仪,包括第一过半导轮1.1、第二过半导轮1.2、第一检测轮2.1、第二检测轮2.2、拉簧4、转动杆5、感应器6、转轴7、调节杆8、第一喷墨器9.1和第二喷墨器9.2。所述的转动杆5离心的安转在转轴7上,可以看做转动杆5以转轴7为支点形成一个杠杆。所述调节杆8竖直的安装在转动杆5上靠近转轴7的一端,调节杆8上开有U形孔,螺栓穿过U形孔并拧紧使调节杆8固定在转动杆5上。所述的第一检测轮2.1安装在调节杆8的下部,第二检测轮2.2固定在机身上并位于第一检测轮2.1的正下方,且两个检测轮上都有圆弧形的凹陷,两个检测轮中间留出供被检测线缆3穿过的空隙。两个检测轮在工作时将线缆3夹在中间使其穿过,其上的圆弧凹陷表面在工作时与线缆3表面紧贴,这样当线缆3的侧面有凸起时,由于第二检测轮2.2是固定的,会将与调节杆8和转动杆5相连的可活动的第一检测轮2.1顶起。第一检测轮与第二检测轮有多套组合,当被检测的线缆的直径不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直径的线缆来选择不同半径的圆弧凹陷的检测轮。调节杆8上开U形孔的目是通过将其上下移动进而改变第一检测轮2.1的高度,即改变两个检测轮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直径线缆的检测。所述的拉簧4安装在转动杆5上远离转轴7的一端。此时转动杆5、调节杆8、第一检测轮2.1、拉簧4和转轴7的整体可以看做是构成了一个杠杆装置,由于需要运用杠杆的放大原理,所以转动杆5在转轴7以右的部分为了触发感应器6就需要较长,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转动杆5两端的力矩相差较大,拉簧4的作用在于为转动杆5提供一个拉力,使转动杆5两端的力矩相同。设备工作时,线缆3先经过过半导轮1.1,再从第一检测轮2.1和第二检测轮2.2中间穿过,然后在经过过半导轮1.2。过半导轮的作用是保证线缆不会在运动中偏移。若线缆3的外形尺寸合格,转动杆5保持平衡不会触发器6;若线缆3上有凸起,第一检测轮2.1会被顶起,转动杆5被撬动,拉簧4提供的拉力不足以使转动杆5保持平衡,此时转动杆5远离转轴7的那一端会触发感应器6,这样设备就检测会到凸起。在第一过半导轮1.1的左侧和第二过半导轮1.2的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喷墨器9.1和第二喷墨器9.2,两个喷墨器均位于线缆运动线路的正上方,当设备检测到线缆上有凸起时,两个喷墨器同时在线缆上喷下墨点。这样便可将凸起的位置确定在两个墨点之间的区间内,可以帮助工人提高查找凸起的效率。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只是为了结束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