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象台站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3897发布日期:2018-08-07 23:42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象台站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气象数据作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基础,对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起着重要作用。上行气象数据作为气象台站向上级气象信息网络业务部门传输的各类探测资料和预报服务产品等信息,是气象数据的主要源头之一,且其种类随着近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等工程的推进而迅速增加,采集密度也不断增大,对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气象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对短临监测、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且有利于提高资料的完整性,是各类气象业务和服务正常开展的基础,应予以重点保障。

目前,气象数据的上行流程主要涉及台站、省(区、市)级和国家级三个层面,在台站,各类观测仪器实时采集相应的气象要素数据,并按照设定的时次,将数据发送至省级,各类预报服务产品则由人工制作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时间要求发送至省级。在省(区、市)级,通过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接收台站发送的各类气象数据,并按照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国气象数据传输时效考核办法”中规定的资料传输时效规则,基于各类数据的接收时间是否达到时效要求,判定为及时或缺报,并将气象数据按照配置分发至国家级以及省级各个业务系统。

目前,针对各类气象观测设备的传输监控方案,主要通过三方系统对经过该系统的各类气象数据传输状态采用自有标准判定后产生,但这些三方判定结果不符合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国气象数据传输时效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上行气象数据到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传输时效,导致用户通过现有方案获取的传输监控结果,与中国气象局最终公布的传输质量考核结果不一致。且由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尚无针对台站级的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功能,为获取台站数据的实时上传情况,业务人员需要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向省一级人工查询,其结果时效性较差。

其次,台站各类预报服务产品(人工加工制作而成,非设备探测)上行至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传输状态,由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并未向台站人员实时提供,导致用户无法获取本站各类预报服务产品上行传输的状态,需要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人工查询,效率较低。

综上,现有的方式导致业务人员无法及时获取台站上行气象数据的传输状态,并在传输出现故障后及时进行补传,对气象资料的传输时效和完整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气象台站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监控系统,业务人员通过本系统可以实时获取各类气象数据(包括探测资料和预报服务产品)的上行传输状态,并在传输出现故障后及时进行补传,提高数据的传输时效和完整性,相关传输状态符合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国气象数据传输时效考核办法”的规定。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象台站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监控系统,包括分布在气象台站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和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台站中心的产品制作设备以及用户终端,分布在省级的观测设备中心站、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和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所述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和用户终端依次连接,所述产品制作设备和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均连接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所述观测设备中心站分别连接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和国内气象通信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系统在气象台站的开通使用,台站业务人员可以实时获取各类上行气象数据的传输状态,并对未能传输成功的数据及时补传,将极大地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气象资料的完整性;

其次,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功能使用方便,提供的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状态时效高,便于业务人员掌握台站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和产品制作设备自身运行状况及设备与省级数据中心的通信状况;

再者,通过本系统,台站业务人员可以实时获取各类数据上行至国内通信系统的传输状态,其结果与中国气象局最终公布的传输质量考核结果具有一致性,便于台站实时评估自身业务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将极大地提高各类观测观测设备的业务效益。

进一步,所述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包括北斗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站,所述观测设备中心站包括北斗气象站中心站、区域站中心站和土壤水分中心站;所述北斗气象站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通信方式和所述北斗气象站中心站连接;所述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站均通过GPRS或CDMA通信分别连接区域站中心站和土壤水分中心站。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可以屏蔽测场外各类观测设备通过各种无线方式传输观测数据的底层细节,所有复杂的技术细节对于后端通信系统来说是透明的,从而降低系统之间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和台站中心的产品制作设备均通过气象广域宽带网与所述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上述方案可以提高设备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之间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并降低数据传输的成本。

进一步,所述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包括传输状态采集子系统和传输状态应用子系统,所述传输状态采集子系统用于定期采集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中各类数据的最新传输时效判定结果,所述传输状态应用子系统用于处理业务人员请求或系统运行参数配置,生成用户终端所需的显示数据,并发送给用户终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平台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相分离,能够确保两个子系统的状态不会相互影响,实现数据与应用的分离,提高各子系统的内聚性,降低相互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进一步,所述用户终端为PC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用户终端查看本站数据上行传输的实时状况,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避免单一用户终端损坏对业务带来的影响;用户在测场外开展维修作业后,可以现场查看效果,提高维修作业的效率。

进一步,所述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包括国家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站、GNSS/MET站和辐射站。

进一步,所述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包括至少一台交换机以及均与交换机连接的至少一台应用服务器、至少一台WEB服务器、至少一台G IS服务器、至少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至少一台防火墙。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可以确保平台中不同的部分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从而避免相互影响,提升平台的稳定性,提高平台处理数据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的硬件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象台站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监控系统,包括分布在气象台站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和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台站中心的产品制作设备以及用户终端,分布在省级的观测设备中心站、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和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和用户终端依次连接,测场内的观测设备和台站中心的产品制作设备均通过气象广域宽带网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连接,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观测设备中心站和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依次连接,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包括北斗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站,观测设备中心站包括北斗气象站中心站、区域站中心站和土壤水分中心站;北斗气象站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通信方式和所述北斗气象站中心站连接;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站均通过GPRS或CDMA通信分别连接区域站中心站和土壤水分中心站;户终端包括PC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观测设备中心站包括北斗气象站中心站、区域站中心站和土壤水分中心站。

气象台站的测场中安装有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包括国家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站、GNSS/MET站、辐射站和产品制作设备等,国家自动气象站,型号包括:DZZ5,HY3000,CAWS3000;新一代天气雷达,型号包括:C I NRAD-SC,CA,C I NRAD-CD;探空站,型号包括:GTS1,GTS1-1,GTS1-2;GNSS/MET站,其接收机型号包括:NetR8,NetR9,NetR3,Net-G3A,其天线型号包括:TRM59800,TRM55971,TRM59900;辐射站,型号包括:TBQ-2。台站业务人员对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操作,设置气象资料的采集和发送频次,与此同时,台站业务人员根据业务要求,在产品制作设备上完成产品的制作和发送。

在本台站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测场外,安装有北斗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设备。其中,区域自动气象,型号包括:CAWS600,CAWS100-HY311,CAWS100-HY321,CAWS600RT,CAWS600B和HY361;北斗气象站,型号包括:HY-321-双雨;自动土壤水分站,型号包括:DZN2。设备通过GPRS/CDMA方式和基于北斗将数据发送至观测设备中心站。在台站的值班室,安装了本平台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用户终端中安装有连接到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的应用程序或WEB浏览器,实时显示了当前本站各类上行数据的传输状态。

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包括传输状态采集子系统和传输状态应用子系统,所述传输状态采集子系统用于定期采集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中各类数据的最新传输时效判定结果,所述传输状态应用子系统用于处理业务人员请求或系统运行参数配置,生成用户终端所需的显示数据,并发送给用户终端。

如图2所示,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包括至少一台交换机以及均与交换机连接的至少一台应用服务器、至少一台WEB服务器、至少一台G I S服务器、至少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至少一台防火墙。

以国家气象自动站为例,根据业务规定要求,该设备每隔5分钟发送一次所采集到的气象资料,气象资料通过气象广域宽带网,基于FTP协议,发送至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国内气象通信系统通过FTP协议接收该资料,并记录接收时间,通过读取资料的全文,获取资料的采集时间,并基于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国气象数据传输时效考核办法”中规定的资料传输时效规则,判定本次资料的传输结果,结果包括及时和缺报。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的传输状态采集子系统,定期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中将各类上行气象数据的传输时效判定结果同步获取并存储至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的数据库中,每类资料传输状态的同步频率为2分钟/次。用户终端安装有连接到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的应用程序或WEB浏览器,传输状态应用子系统则根据连接到平台的用户终端信息,判定用户所在的台站、具有的气象观测设备类型和根据业务规定在当前时次需要发送气象数据,从数据库中获取该气象台站管辖范围内设备的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状态,并以较好的可视化界面进行展示。如图3所示。很明显可以发现区域自动气象站S1704已经连续7个小时没有报文上行传输了,设备出现了故障。需要进行维修处理。与此同时,在配置了台站业务人员联系方式及缺报提醒的基础上,台站人员可以接收到由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推送的上行数据缺报短信。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为,测场外区域的观测设备采集设备所在区域的气象探测数据信息,并将探测数据信息通过GPRS/CDMA通信或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通信方式传输给观测设备中心站;测场内的观测设备采集设备所在区域的气象探测数据信息,同时也将探测数据信息生成报文信息后通过气象广域宽带网发送给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业务人员操作产品制作设备,生成制作成预报服务产品报文信息并发送至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观测设备中心站接收通过GPRS/CDMA方式和基于北斗方式发送的气象探测数据信息,并将气象探测数据信息封装成报文信息发送给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接收报文信息,并按照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国气象数据传输时效考核办法中规定的资料传输时效规则,基于各类数据信息的接收时间是否达到时效要求,判定并生成各类数据的传输时效结果;台站气象数据传输监控平台通过定期同步的方式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获取各类数据的传输时效结果,并将结果信息和其内部存储的台站观测设备列表信息结合进行处理后的监控结果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显示传输监控结果信息。

通过本系统在气象台站的开通使用,台站业务人员可以实时获取各类上行气象数据的传输状态,并对未能传输成功的数据及时补传,将极大地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气象资料的完整性。

其次,平台功能使用方便,提供的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状态时效高,便于业务人员掌握台站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和产品制作设备自身运行状况及设备与省级数据中心的通信状况。

再者,通过本系统,台站业务人员可以准实时获取各类数据上行至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传输状态,其结果与中国气象局最终公布的传输质量考核结果具有一致性,便于台站实时评估自身业务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将极大地提高各类观测观测设备的业务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