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用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9194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用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材料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用夹具。尤其涉及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高速落锤压溃及高速冲击试验用试样夹具。



背景技术:

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是将材料制成标准帽形梁试件,在高速冲击落锤的作用下,获得材料的吸能特性和碰撞压溃动态特性的研究。汽车安全性越来越多的受到行业发展的重视,而实现节能减排的轻量化设计成为汽车发展的新方向,轻量化必须保证在零件材料发生变化或厚度减薄而强度提高的情况下,其碰撞吸能特性和安全性不变或略有提升,因此,对材料的吸能特性和碰撞压溃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主要利用落锤压溃试验机进行,将一定重量的落锤提升足够的高度,自由落下的冲击力将固定在夹具平台上的帽形梁压溃,通过高速摄像和压力传感器获取整个过程力和位移的变化,从而实现材料吸能特性的测试。目前在测试时,力的测量通过在落锤上粘贴传感器获得,由于落锤需要自由落下实现高速冲击,因此在此过程中传感器容易损坏而且落锤在与试样接触的时候会剧烈震荡,影响试验数据的采集,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用夹具,解决了现有试验装置测试时,由于测力传感器安装位置造成的设备损坏及试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实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用夹具,包括底座1、下支撑台2、上支撑台3、试样托板4、帽形板5、固定板6、固定螺栓7及测力传感器8。下支撑板2通过螺栓与底座1相连接;测力传感器8位于下支撑板2与上支撑板3之间,测力传感器8通过下支撑板2上的中心圆柱和上支撑板3的外边沿固定;上支撑板3通过圆柱凸头与试样托板4的凹槽相对接,保证对中及固定的要求;帽形板5焊接在试样托板4上,帽形梁试样固定在试样托板4上,固定板6通过固定螺栓7与帽形板5相连接,实现试样的固定,试样通过螺栓固定在帽形板5和固定板6之间;

下支撑板2下端为螺纹结构,下支撑板2中心设置有圆柱杆,对测力传感器8进行固定并实现对中;

上支撑板3上有圆柱凸头,上支撑板3的外边沿包裹测力传感器8的外沿,起到对测力传感器8保护的同时实现上支撑板3与下支撑板2的对中;

固定螺栓7为2根。

为满足对中要求,连接件之间均设置了对中部分;落锤冲击过程中,落锤与试样发生作用,通过测力传感器8对此过程中的力变化进行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解决了现有设备试验测量时,测力传感器粘贴在落锤表面,容易造成传感器脱落损坏的问题。避免了冲击作用过程中的剧烈震荡影响试验数据采集的情况。试样快速、准确夹紧固定,提高了测力传感器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了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底座1、下支撑台2、上支撑台3、试样托板4、帽形板5、固定板6、固定螺栓7、测力传感器8。

图2为上支撑台和试样托板连接示意图。其中,上支撑台3、试样托板4。

图3为试样固定示意图。其中,试样托板4、帽形板5、固定板6、固定螺栓7。

图4为底座与下支撑台连接示意图。其中,底座1、下支撑台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帽形梁压溃吸能试验用夹具,包括底座1、下支撑台2、上支撑台3、试样托板4、帽形板5、固定板6、固定螺栓7及测力传感器8。下支撑板2通过螺栓与底座1相连接;测力传感器8位于下支撑板2与上支撑板3之间,测力传感器8通过下支撑板2上的中心圆柱和上支撑板3的外边沿固定;上支撑板3通过圆柱凸头与试样托板4的凹槽相对接,保证对中及固定的要求;帽形板5焊接在试样托板4上,帽形梁试样固定在试样托板4上,固定板6通过固定螺栓7与帽形板5相连接,实现试样的固定,试样通过螺栓固定在帽形板5和固定板6之间;

下支撑板2下端为螺纹结构,下支撑板2中心设置有圆柱杆,对测力传感器8进行固定并实现对中;

上支撑板3上有圆柱凸头,上支撑板3的外边沿包裹测力传感器8的外沿,起到对测力传感器8保护的同时实现上支撑板3与下支撑板2的对中;

固定螺栓7为2根。

准备好试验板料,根据试验标准,将板料制成帽形梁结构,调整固定螺栓7,将帽形梁试样固定在帽形板5和固定板6之间;帽形板5焊接在试样托板4上;将下支撑板2与底座1连接并固定在落锤下方的平台上;将测力传感器8固定在下支撑板2上,通过其中心的圆柱进行对中固定;将上支撑板3放置在测力传感器8上端,通过其外沿实现固定和对中;将上支撑板3与试样托板4通过凸凹圆柱槽进行固定;调整试验用夹具与落锤的对中位置,接通各传感器连接通道,检查一切工作就绪后,按下开始按钮进行落锤冲击测量并采集试验数据,然后处理试验数据,计算该试样的冲击功、能量吸收比、最大位移、冲击速度变化等试验结果处理分析工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