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524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表的配件,具体涉及了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



背景技术:

压力表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压力表在测量压力波动大的生产环境时,指针来回摆动使压力表的读数难以确定,只能估计出大概的数值范围,无法准确的确定设备的具体调节值,使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事故增多,致使产品的废品率增高,现今的解决办法是在表镜面与表盘之间注入阻尼油,这种方法虽然能使指针显示稳定的数值,但是由于密封圈安装时的不平问题和质量问题以及阻尼油过满的情况,而导致的表壳密封不严,出现漏油情况,使指针显示数值不稳定,致使压力表的使用寿命缩短;并且现今的压力表在整体受外力振动时会影响机芯指示机构运行指针读数,进而降低了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司研发了专利号为201610891736.1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布了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转换机构,虽然能提高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压力表整体受外力振动时而不影响机芯指示机构运行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上述的转换机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尺寸较大,不适宜仪表的尺寸超薄化的现状,二是由于尺寸较大,需要额外的限位卡件才能限制扇形齿轮脱离齿轮,增加了材料的使用,浪费了材料,提高了生产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其目的:提高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压力表整体受外力 振动时而不影响机芯指示机构运行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小尺寸,减少材料的使用,节约材料,降低生产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包括上夹板、下夹板、支柱、连接柱、转轴、中心轴、滑动卡轴和游丝,上夹板和下夹板通过支柱和连接柱连接,上夹板为L形,上夹板的长边中部设有第一容纳体,上夹板的短边端部设有第二容纳体,所述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的顶部均设有铜盖板,下夹板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相应的固定件;

所述转轴一端延伸至第二容纳体内,转轴另一端旋转安插在其中一个固定件中,中心轴一端延伸至第一容纳体内,中心轴另一端旋转安插在另一个固定件中,第二容纳体内的转轴和第一容纳体内的中心轴上分别安插有叶片组,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内均设有未注满的阻尼油;

下夹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转轴上固定设有传动杆,传动杆的一端设有扇形齿轮,传动杆的另一端设有滑移通孔,中心轴上设有与扇形齿轮相应的齿轮;

游丝的一端缠绕固定在中心轴上,游丝的另一端铆接在连接柱上;

滑动卡轴滑动设置在滑移通孔内,滑动卡轴上滑动设有连接片,连接片上设有定位柱,定位柱上设有与滑动卡轴相应的卡簧,连接片的末端与测压装置相连;

铜盖板的形状为圆片形,铜盖板的直径长度为5毫米;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用于容纳部分外侧面为第一圆柱面,第一圆柱面的直径为6毫米,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用于容纳部分内侧面为第二圆柱面,第二圆柱面的直径为4.55毫米至4.65毫米;

扇形齿轮的扇面角度为五十五度至六十度。

优选的,第一安装孔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为一个。

优选的,第一容纳体、第二容纳体、固定件和扇形齿轮的材质均为高分子聚合物。

优选的,第二圆柱面的直径为4.6毫米,扇形齿轮的扇面角度为五十五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转轴一端延伸至第二容纳体内,转轴另一端旋转安插在其中一个固定件中,中心轴一端延伸至第一容纳体内,中心轴另一端旋转安插在另一个固定件中,第二容纳体内的转轴和第一容纳体内的中心轴上分别安插有叶片组,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内均设有未注满的阻尼油,该新型转换机构采用双轴阻尼装置,提高了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滑动卡轴滑动设置在滑移通孔内,滑动卡轴上滑动设有连接片,连接片上设有定位柱,定位柱上设有与滑动卡轴相应的卡簧,连接片的末端与测压装置相连,当压力波动大时,连接片拉动卡簧弹动,降低了指针的弹动,当卡簧达到极限时,卡簧就会拉动滑动卡轴在滑移通孔内,使压力表整体受外力振动时而不影响机芯指示机构运行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该新型转换机构耐磨损能力强,双轴上设有阻尼装置,连接片有缓冲结构,无需整个仪表内部注入阻尼油(可在严寒地带正常使用),指针指示稳定、指示值准确性高,使用寿命长;铜盖板的形状为圆片形,铜盖板的直径长度为5毫米;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用于容纳部分外侧面为第一圆柱面,第一圆柱面的直径为6毫米,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用于容纳部分内侧面为第二圆柱面,第二圆柱面的直径为4.55毫米至4.65毫米,减小了尺寸,减少了材料的使用,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生产难度,其中,铜盖板的强度和硬度以及耐腐蚀性均优于高分子材料,有利于仪表的微型化,扇形齿轮的扇面角度为五十五度至六十度,增大了扇形齿轮的摆动角度,无需限位卡件,且防止了扇形齿轮脱离齿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滑动卡轴、连接片、定位柱和卡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上夹板、第一容纳体和第二容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第一容纳体或第二容纳体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上夹板 11.第一容纳体 12.第二容纳体 13.铜盖板 14.叶片组15.阻尼油 2.下夹板 21.固定件 22.第一安装孔 23.第二安装孔3.支柱 4.连接柱 5.转轴 51.传动杆 52.扇形齿轮 53.滑移通孔6.中心轴 61.齿轮 7.滑动卡轴 71.连接片 72.定位柱 73.卡簧8.游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包括上夹板1、下夹板2、支柱3、连接柱4、转轴5、中心轴6、滑动卡轴7和游丝8,上夹板1和下夹板2通过支柱3和连接柱4连接,上夹板1的长边中部设有第一容纳体11,上夹板1的短边端部设有第二容纳体12,所述第一容纳体11和第二容纳体12的顶部均设有铜盖板13,下夹板2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容纳体11和第二容纳体12相应的固定件21,上夹板1为L形,去除了不必要的部分,减小了尺寸,减少了材料的使用,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生产难度。

所述转轴5一端延伸至第二容纳体12内,转轴5另一端旋转安插在其中一个固定件21中,中心轴6一端延伸至第一容纳体11内,中心轴6另一端旋转安插在另一个固定件21中,第二容纳体12内的转轴5和第一容纳体11内的中心轴6上分别安插有叶片组14,第一容纳体11和第二容纳体12内均设有未注满的阻尼油15,采用双轴阻尼装置,提高了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且由于阻尼油15处在未注满的状态,防止了第一容纳体11和第二容纳体12内的压力不足时阻尼油15溢流至外部,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

下夹板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2和第二安装孔23,第一安装孔2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安装孔23的数量为一个,简化了安装过程。

转轴5上固定设有传动杆51,传动杆51的一端设有扇形齿轮52,传动杆51的另一端设有滑移通孔53,中心轴6上设有与扇形齿轮52相应的齿轮61,扇形齿轮52的扇面角度为五十五度,增大了扇形齿轮52的摆动角度,无需限位卡件,且防止了扇形齿轮52脱离齿轮61。

游丝8的一端缠绕固定在中心轴6上,游丝8的另一端铆接在连接柱4上,第一容纳体11、第二容纳体12、固定件21和扇形齿轮52的材质均为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为自润滑材料,增强了该转换机构的耐用性(达到三十万次内不损坏),确保了该转换机构的使用寿命。

滑动卡轴7滑动设置在滑移通孔53内,滑动卡轴7上滑动设有连接片71,连接片71上设有定位柱72,定位柱72上设有与滑动卡轴7相应 的卡簧73,连接片71的末端与测压装置相连,当压力波动大时,连接片71拉动卡簧73弹动,降低了指针的弹动,当卡簧73达到极限时,卡簧73就会拉动滑动卡轴7在滑移通孔53内,使压力表整体受外力振动时而不影响机芯指示机构运行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铜盖板13的形状为圆片形,铜盖板13的直径长度为5毫米;第一容纳体11和第二容纳体12用于容纳部分外侧面为第一圆柱面,第一圆柱面的直径为6毫米,第一容纳体11和第二容纳体12用于容纳部分内侧面为第二圆柱面,第二圆柱面的直径为4.6毫米,铜盖板13的强度和硬度以及耐腐蚀性均优于高分子材料,有利于仪表的微型化,且密封性强。

以上就是一种用于抗震压力表的新型转换机构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效果,其优点:提高了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压力表整体受外力振动时而不影响机芯指示机构运行指针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小了尺寸,减少了材料的使用,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生产难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