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4535发布日期:2018-06-30 05:3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

电子设备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比如手机、PAD或笔记本电脑等。此类电子设备在工厂制造的过程中,为了加快生产进度,提高产能,往往通过流水线生产。在配件生产完成后,同样在流水线上进行多工位装配。电子产品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往往较小范围的装配误差即可造成装配质量不合格的后果,为此,在此类电子设备出厂前,往往会经过多道质量检验程序。常见的质量检验程序包括装配精度检验、工件表面质量检验、三防质量检验、结构强度检验以及系统功能检验等。

以结构强度检验为例,其中一项常见的检验方式为自然跌落试验,目前,检验的内容主要为:将电子设备提升至一定高度后,使其自由落体,回落到流水线上进行屏幕、外壳、内部元件损伤检查。

在现有技术中,相关企业对于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比较麻烦,往往回在生产装配流水线的旁边设置专用于跌落试验的试验装置,工人在对当前运输到位的电子设备进行自然跌落试验时,需要将生产装配流水线上的电子设备取出,然后转身投放至附近的试验装置中,而在试验完成后还需再将电子设备从试验装置中取出放回至生产装配流水线上。如此不仅试验流程麻烦,需要电子设备来回转移,而且工人劳动量较大,长久工作下容易出现腰肌劳损等病症,同时,还需在生产装配流水线旁特别增设一套试验装置,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能耗的加剧。

因此,如何方便、快捷地完成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降低工人劳动量、生产成本和能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降低工人劳动量、生产成本和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包括用于运输电子设备的第一传送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方的第二传送带,用于将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转运到自身表面,并将其运输至预设高度后使其掉落回所述第一传送带表面上,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动力转化为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动力的传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具体包括罩设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方的安装框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内壁上并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表面摩擦传动的动力半轴,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内壁之间、横跨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方、用于将所述动力半轴的转动方向逆转传动的传动轴系,且所述第二传送带铺展在所述传动轴系上。

优选地,所述传动轴系具体包括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动力半轴相连,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端部与所述动力半轴之间通过齿轮对传动;所述第二传动轴平行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且其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传动轴。

优选地,所述传动轴系还包括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平行的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可垂向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四传动轴可水平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内壁上,且所述第二传动轴可垂向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三传动轴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之间,所述第二传送带顺序缠绕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分别用于供所述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进行垂向或水平滑动的滑槽。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并在其摩擦传动下抵接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外壁上、用于将电子设备斜向举升至所述第二传送带上的楔形块。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主要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和传动机构。其中,第一传送带主要用于运输电子设备,相当于生产装配流水线。第二传送带与传动机构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件,其中传动机构主要用于将第一传送带的动力转化为第二传送带的动力,使得第一传送带在正常运行时可以同时带动第二传送带运行。而第二传送带跨设在第一传送带的上方,其水平高度高于第一传送带,主要用于将第一传送带上运输到位的电子设备从其上转运到自身表面上,然后将其运输至预设高度后使其自然跌落回第一传送带的表面上。如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通过第一传送带运输电子设备,通过传动机构将第一传送带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传送带,再通过第二传送带将电子设备运输至预设高度后进行自然跌落试验,并在试验完成后再由第一传送带继续运输。由于第二传送带和第一传送带整合成一体,自动完成对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并且动力来源共享,无需电子设备在不同水平位置进行来回转移,因此无需工人进行手工操作,方便、快捷地完成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动力半轴与第一传动轴之间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其中,图1—图2中:

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安装框架—3,动力半轴—4,第一传动轴—5,第二传动轴—6,第三传动轴—7,第四传动轴—8,齿轮对—9,滑槽—10,楔形块—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主要包括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和传动机构。

其中,第一传送带1主要用于运输电子设备,相当于生产装配流水线。第二传送带2与传动机构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件,其中传动机构主要用于将第一传送带1的动力转化为第二传送带2的动力,使得第一传送带1在正常运行时可以同时带动第二传送带2运行。而第二传送带2跨设在第一传送带1的上方,其水平高度高于第一传送带1,主要用于将第一传送带1上运输到位的电子设备从其上转运到自身表面上,然后将其运输至预设高度后使其自然跌落回第一传送带1的表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预设高度,可以是第二传送带2将电子设备转运后直接达到预设高度,之后水平运输一端距离后自然跌落,也可以是第二传送带2将电子设备转运后,在后续运输中逐渐达到预设高度后立即自然跌落。

如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自动跌落试验装置,通过第一传送带1运输电子设备,通过传动机构将第一传送带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传送带2,再通过第二传送带2将电子设备运输至预设高度后进行自然跌落试验,并在试验完成后再由第一传送带1继续运输。由于第二传送带2和第一传送带1整合成一体,自动完成对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并且动力来源共享,无需电子设备在不同水平位置进行来回转移,因此无需工人进行手工操作,方便、快捷地完成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试验,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耗。

在关于传动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传动机构主要包括安装框架3、动力半轴4和传动轴系。其中,安装框架3罩设在第一传送带1的上方,具体的,该安装框架3可呈半包围的帽型,并且随着第一传送带1的长度方向延伸一定距离,整体而言,安装框架3包括顶板和左右两侧壁,其中左右两侧壁分别位于第一传送带1的两侧。该安装框架3主要用于安装动力半轴4和传动轴系,其中,动力半轴4可设置在安装框架3前端(以第一传送带1的运输方向为基准)两侧内壁位置,并且动力半轴4可在安装框架3的内壁上自由旋转,其动力来源主要靠第一传送带1的动力。具体的,动力半轴4的表面压紧在第一传送带1表面,依靠摩擦力提供动力半轴4的旋转动力,当然,为提高摩擦力,还可在动力半轴4的表面上涂覆一层摩擦涂层。另外,该动力半轴4之所为为半轴,是因为其并非完整的转轴,其末端用于与传动轴系相连,将动力传递至传动轴系上。而该传动轴系连接在安装框架3的两侧内壁之间,并且横跨在第一传送带1的上方,第二传送带2铺展在该传送轴系上,在动力半轴4的动力输入下,传送轴系带动第二传送带2运行。当然,由于动力半轴4的动力输入与第一传送带1的运行方向相反,因此,为保证第二传送带2能够将电子设备运输至预设高度,传动轴系首先需要在于动力半轴4相连时,将其传动方向逆转。

接上述,在关于传动轴系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传动轴系主要包括第一传动轴5、第二传动轴6和齿轮对9,其中,第一传动轴5可设置在安装框架3的前端位置,第二传动轴6可设置在安装框架3的尾端位置,两者互相平行,并且第二传送带2缠绕在两者之间。第一传动轴5的两端分别用于与左右两侧的动力半轴4相连,具体的,第一传动轴5的两端均通过齿轮对9于动力半轴4相连,由于齿轮对9的啮合特性,可将动力半轴4的动力输入方向反向传递,从而使得第二传动带的运输方向与第一传送带1的运输方向相同。当然,由于第二传送带2需要将电子设备提升至预设高度,因此第二传动轴6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一传动轴5。

进一步的,考虑到对电子设备进行自然跌落试验时,有时需要改变跌落高度,针对此,本实施例中的传动轴系增设了第三传动轴7和第四传动轴8。其中,第一传动轴5和第二传动轴6的设置位置可保持不变,而第四传动轴8可连接在安装框架3两侧内壁之间的底部位置,并且在第一传送带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传动轴5和第二传动轴6之间。同时,第三传动轴7可连接也可连接在安装框架3两侧内壁之间的底部位置,并且在第一传送带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传动轴5和第四传动轴8之间,如此,第二传送带2顺序缠绕在第一传动轴5、第二传动轴6、第三传动轴7和第四传动轴8上。同时,若要改变跌落高度,则需调整第一传动轴5与第二传动轴6之间的距离,而该距离变化后,由于第二传送带2总长不变,因此其余传动轴之间的距离需要同步变化,为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传动轴6可在安装框架3的两侧内壁上垂向运动,同时,第四传动轴8可在安装框架3的两侧内壁上水平运动,而第三运动轴在前两者变化时需要同时在安装框架3的两侧内壁上垂向小幅度运动。其中第二传动轴6在安装框架3上的垂向运动即可任意调节电子设备的自然跌落高度。

另外,为方便传动轴系中的各个转轴在安装框架3上的运动,本实施例在安装框架3的两侧壁上设置了若干个滑槽10,各个滑槽10的设置位置和延伸方向与对应的转轴相匹配,比如设置在第二传动轴6位置处的滑槽10,其设置位置位于安装框架3的尾端两侧壁上,并且沿着垂向方向延伸,其余滑槽10不再赘述。

此外,考虑到第二传送带2与第一传送带1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高度差,为使电子设备能够顺利被转动到第二传送带2上,本实施例在第一传送带1上临近第一传动轴5的位置处设置了楔形块11。具体的,该楔形块11的斜面沿着第一传送带1至第二传送带2的方向分布,在第一传送带1对其的摩擦作用下,楔形块11的背面始终抵接在第一传动轴5的外壁上,保证电子设备能够顺利从楔形块11上过渡转运到第二传送带2上。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