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线宽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485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线宽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线宽检测仪。



背景技术:

在PCB板的生产过程中,需对布置在PCB板上的线路进行检测,以保证线路阻抗符合电气特性的要求,而对PCB板线路的检测主要检测线宽大小。

随着技术的发展,PCB板上的线路变得越来越细密,由于用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误差较大,大多都是通过采集目标的图片或者视频进行分析处理,然而采集分析的机器体积较大,不宜随意搬动,在检测时都是将待检测的PCB板放在机器上检测,但这样对于较大的PCB容易造成磨损,且搬运不方便。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持式线宽检测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手持式线宽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手持式线宽检测仪,包括外壳,把手,变倍镜头,固定装置,LED光源;所述外壳表面设有天线,外壳内部设有无线CCD摄像机和充电电池;所述变倍镜头设于外壳下端;所述把手设于外壳一侧;所述LED光源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变倍镜头下方,所述固定装置与把手连接。

进一步地,外壳设有调光旋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内部中空,且外周缘设有若干个观察窗。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设有激光指示器和激光指示器开关按钮;所述激光指示器射出的激光束可通过固定装置的观察窗照射至PCB板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线通信接口,所述有线通信接口设于外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表面设有电源开关,充电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LED光源呈环形分布于固定装置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种便携的手持式线宽检测仪,通过手持线宽检测仪对待检测的PCB板进行图像采集,经天线传送至处理系统分析,能很好地减少了移动PCB至检测机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附图3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手持式线宽检测仪,包括外壳1,把手2,变倍镜头3,固定装置4,LED光源5;所述外壳1表面设有天线6,外壳1内部设有无线CCD摄像机和充电电池;所述变倍镜头3设于外壳1下端;所述把手2设于外壳1一侧;所述LED光源5通过固定装置4固定于变倍镜头3下方,所述固定装置4与把手2连接。

本实施例中,充电电池为本手持式线宽检测仪工作提供电源,外壳1内的无线CCD摄像机采集图像。检测时,先将手持式线宽检测仪放置于待测PCB板上方,使LED光源5正对PCB板待检测区域,通过调节变倍镜3的焦距使得图像清晰。进行检测时,使用者手持把手2移动手持式线宽检测仪,将变倍镜3的镜头对准PCB上待检测的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并通过天线6将采集到的图像传送至与本线宽检测仪无线连接的处理系统,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图像的线宽进行检测分析,若检测到的某部分线宽与其它部分大小不一致,则处理系统会作出缺陷警报。

本实施例中,外壳1设有调光旋钮7。当光线较亮或较暗的时候,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外壳1上的调光旋钮7,可以调节LED光源5的亮度,从而对采集图像的亮度进行调节,使得更有利于采集图像。

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4内部中空,且在外周缘设有若干个观察窗,使用者可以通过观察窗观察来把握图像采集的区域位置。

由于PCB板上线路的线宽一般都不大,为方便操作人员查找。本实施例中,把手2设有激光指示器9和激光指示器开关按钮8;所述激光指示器9呈一定角度,并通过固定装置4的观察窗照射至PCB板上。当使用者通过观察窗不太好把握采集图像的线路位置时,可以通过激光指示器开关按钮8来启动激光指示器9。激光指示器9开启后,发射出激光束,激光束通过固定装置4的观察窗照射至PCB板上,操作人员通过移动把手2,使照射在PCB板上的激光点进行移动,当激光点照射于PCB板的线路上时,代表无线CCD摄像机正采集当前位置的图像,便于操作人员掌握拍摄PCB板的位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线通信接口10,所述有线通信接口10设于外壳1上。当遇到无线传输网络不稳定时,可以通过有线通信接口10连接本实用新型与处理系统,可以将采集到的图像通过有线传输至处理系统分析。

本实施例中,外壳表面设有电源开关11,充电接口12。当检测完成后,可以通过电源开关11切断本线宽检测仪的通电。若电量不足,则可通过充电接口12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中,更好地配合变倍镜3的镜头使用,LED光源5呈环形分布于固定装置4的底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