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622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



背景技术:

日常使用的胶粘类制品,比如压敏胶带、医用贴剂、标签和保护膜等,其粘性是否牢固,决定其使用性能,因此,持粘性是粘胶类材质的基本测试项目。

根据胶粘类制品持粘性的测试标准:将试样粘贴在试验板上,将试验板悬挂在试验仪器上,试样下方悬挂一定质量的砝码,测试砝码脱落的时间或规定时间内胶黏带在试验板上的位移。相关标准给出了三种试验方式:试验板水平方向测试、试验板竖直方向测试及试验板与竖直方向呈2°角的测试。以往三种角度的测试需使用不同的仪器,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以往测试时上述三种方向靠仪器本身制造精度保证,未考虑仪器安装的影响,不能保证试验板与重力方向的绝对角度,从而影响试样持粘性的测试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同一台机器上完成试验板水平方向测试、试验板竖直方向测试及试验板与竖直方向呈2°角的测试,操作简便,同时,在测试时能够保证试验板与重力方向的绝对角度,从而提高试样持粘性的测试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其上的横梁,横梁上悬挂有若干用于粘贴试样的试验板,所述横梁与支架之间活动连接,实现两者之间角度可调,进行试验板不同方向时的持粘性测试。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底座下端设置有调整底座的水平度的可调底脚。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底座两侧垂直固定有两个支杆,横梁设置于两个支杆之间。当然,更改设置方式,如利用一个或多个支杆来支撑横梁也是可以的,这些都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方案,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横梁,且横梁与支架之间设置有角度调整机构,以实现横梁与支架角度可调。

优选,角度调整机构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至少有四个,且其位置相配合,使得横梁与支架至少在水平、垂直或2°角方向固定。

进一步的,两侧支架的横梁之间设有挂板,挂板上设有若干个固定件,试验板悬挂于固定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挂板通过螺钉螺母固定到横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试样的一端粘贴于试验板,另一端悬挂有质量块。

另一种实施方案,所述角度调整机构为角度尺,以调整支架和横梁的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角度尺包括弧形刻度板和设置在其中的锁紧螺母,在弧形刻度板的角度范围内任意调整与锁紧支架与横梁的角度。

再一种实施方案,角度调整机构为螺旋机构,螺旋机构拉动横梁转动实现试验板方向的改变。

再一种实施方案,角度调整机构为转轴,横梁通过转轴和支架连接,横梁可绕支架旋转,在横梁和支架上,根据不同角度设置孔或槽,通过插入定位销实现横梁的固定。

上述持粘性测试仪在使用时,将横梁固定到支架上,并调节角度尺,调整底脚高低,保证横梁的挂板与重力方向平行,将试验板挂到挂板的固定件上,试样一端贴合粘到试验板上,另一端悬挂质量块,测试完竖直方向,不移动仪器底座及底脚,再更改角度尺中横梁与支架的角度,依次进行测试水平方向以及2°角方向的试样的持粘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一个挂板上同时设置多个试验板,一次进行多种或多个测试试样的测试,节约人力物力和测试时间;

(2)本实用新型不用更换仪器或零件,在同一台仪器上可测试各角度的持粘性试验,既节省购买仪器的成本又便于操作;

(3)本实用新型能够排除仪器安装平台对测试角度的影响,仪器本身能精确调整试验板的竖直方向,保证试验板与重力方向的绝对角度,保证试样持粘性的测试精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a)是竖直方向测试的主视图;

图1(b)是竖直方向测试的左视图;

图2是竖直方向测试的轴测试图;

图3(a)是水平方向测试的主视图;

图3(b)是水平方向测试的左视图;

图4是2°角方向测试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角度尺的详细示意图;

其中:1.机箱,2.荷重块,3.支架,4.试样,5.横梁,6.挂板,7.试验板,8.销子,9.挂钩,10孔i,11.孔ii,12.孔iii,13.孔iv,14、角度尺,15.刻度板、16.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实用新型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固接”、“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进行名词解释如下:

持粘性:沿粘贴在被粘物上的压敏胶粘带长度方向垂直悬挂一规定重量的砝码时,胶粘带抵抗位移的能力,持粘性作为测试压敏胶粘带的指标同样可以用于测试压敏胶的指标。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持粘性要求试验板7水平方向测试、试验板7竖直方向测试及试验板7与竖直方向呈2°角的测试,三种角度的测试需使用不同的仪器,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且三种方向靠仪器本身制造精度保证,未考虑仪器安装的影响,不能保证试验板7与重力方向的绝对角度,从而影响试样持粘性的测试精度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a)、图1(b)所示,提供了一种持粘性多角度一体测试仪,包括可调底脚和可调横梁5;可调底脚安装在机箱1下方,支架3竖直固定于机箱1上方,可调横梁5和支架3连接。试验时试验板7挂于横梁5上,试样4一端贴合试验板7上,另一端固定到砝码上。在可调横梁5和支架3上,根据不同角度设置孔或槽,通过插入定位销实现可调横梁5的固定。可调横梁5上可固定多个试验板7,每个固定位置设置两个定位销,试验板7一端设置两个孔,试验时定位销插入两个孔使试验板7固定于横梁5上,试验板7固定也可设计成螺旋夹紧机构。利用线锤或可调横梁5上安装数显倾角仪,通过可调底脚调整试验板7的竖直方向。

两侧横梁5之间设有挂板6,挂板6上设有销子8,试验板7悬挂于销子8上。

挂板6通过螺钉螺母固定到横梁5上。

在使用时,将试验板7挂到挂板6的销子8上,如图2所示,将横梁5固定到支架3的孔ii11、孔iv13上,并调整底脚高低,观察线锤或倾角仪,保证横梁5的试验板7与重力方向平行。试样4一端贴合粘到试验板7上,另一端贴到挂钩9上,挂钩9下方悬挂砝码。测试完竖直方向,不移动仪器底座及底脚,再更改横梁5固定到支架3的孔i10、孔ii11上,如图3(a)、图3(b)所示,测试水平方向持粘性。

同样的,如图4所示,再更改横梁5固定到支架3的孔ii11、孔iii12上,再测2°角方向试样4的持粘性。

第二种典型实施例,支架3与横梁5之间设有角度尺14,如图5所示,角度尺14包括刻度板15、锁紧螺母16,可在角度范围内任意调整支架3与横梁5的角度。

试样4一端贴合到试验板7上,另一端通过挂钩9挂砝码。

第三种典型实施例,可调横梁5上不设转轴,根据预设的试验角度,在可调横梁5和支架3上做出对应的安装孔,通过固定不同的安装孔改变横梁5的角度,进而改变试验板7的方向。其余结构与第一种典型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种典型实施例,在支架3上设置手动螺旋机构,螺旋机构拉动可调横梁5转动实现试验板7方向的改变。支架3上设置一角度尺14可观察调整的角度。其余结构与第一种典型实施方式相同。

第五种典型实施例,在支架3上设置自动螺旋机构,螺旋机构拉动可调横梁5转动实现试验板7方向的改变。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实现要求的角度。其余结构与第一种典型实施方式相同。

第六种典型实施例,在可调横梁5上设置一数显倾角仪代替角度尺14,可自动显示调整的角度。其余结构与第四种典型实施方式相同。

第七种典型实施例,在支架3上设置自动螺旋机构,螺旋机构拉动可调横梁5转动实现试验板7方向的改变。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实现要求的角度。其余结构与第四种典型实施方式相同。

第八种典型实施例,转轴连接一传动系统,通过电机或摆动气缸提供动力,实现可调横梁5的角度调整。其余结构与第一种典型实施方式相同。

第九种典型实施例,与第七种典型实施例不同的是,控制系统连接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可以同时控制多台测试仪的测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