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9504发布日期:2018-06-08 18:3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铁路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罐车的罐体采用直锥圆截面斜底结构,底部则由筒体两端向中间截面下斜,封头采用椭圆封头。筒体分为六节筒节,每个筒节内外均标注有罐底线和罐顶线。罐体组对是先将相邻的三节筒节以筒节内侧的罐底线为基准进行组焊,组焊成两个半筒体,其中一个半筒体与封头组焊,然后两个半筒体以半筒体内侧的罐底线为基准进行组焊,最后再与另一个封头组焊。罐体组焊完成后,在罐体外侧的顶部形成了一条纵向罐顶线,底部形成了一条纵向罐底线,纵向罐底线是后序工序组对的基准线,所以有效地控制纵向罐顶线、纵向罐底线与罐体纵向中心同在一个纵向截面和偏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筒节加工精度的限制,筒节不可能是理想的直锥圆台,筒节的周长也有一定的误差,筒节与筒节组对的间隙不匀,筒节与筒节组对对线也存在误差,筒节内外罐底线的划线也存在误差,这些都能使有些罐体的纵向罐底线不是一条直线,或随罐体螺旋扭曲超出了技术要求的公差范围,由于纵向罐底线是后序工序组对的基准线,如果基准线不对,就造成后序工序返修率高,增加生产成本。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能够使罐体的后序工序返修率降低,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其包括:安装有第一激光器的第一校线组件、安装有第二激光器的第二校线组件、安装有第三激光器的第三校线组件、框架和控制按钮;所述第一校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二校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框架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校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框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校线组件和第二校线组件之间;所述框架上设有用于支撑和旋转罐体的滚轮组,所述控制按钮用于控制三个激光器启闭和滚轮组旋转。

较佳的,所述第一激光器、第二激光器和第三激光器三者的直线度不大于2mm。

较佳的,所述框架包括:首尾依次固定连接成一矩形框架的第一滚轮架、第二滚轮架、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

较佳的,所述滚轮组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滚轮架上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滚轮架上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较佳的,所述第一校线组件包括:第一侧柱、第二侧柱、第一横柱、第二横柱、边垫板和第一激光器支架;所述第一侧柱和第二侧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柱固定连接,所述边垫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柱和第二侧柱之间,所述第一激光器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边垫板上;所述第一激光器安装在所述第一激光器支架上;所述第一横柱和第二横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滚轮架上。

较佳的,所述第二校线组件包括:第一侧柱、第二侧柱、第一横柱、第二横柱、边垫板和第二激光器支架;所述第一侧柱和第二侧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柱固定连接,所述边垫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柱和第二侧柱之间,所述第二激光器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边垫板上;所述第二激光器安装在所述第二激光器支架上;所述第一横柱和第二横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滚轮架上。

较佳的,第三校线组件包括:第一侧柱、第二侧柱、边垫板和第三激光器支架;所述第一侧柱和第二侧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边垫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柱和第二侧柱之间,所述第三激光器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边垫板;所述第三激光器安装在所述第三激光器支架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激光器支架包括:调整板、调整座板和支架;所述调整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调整座板上,所述调整座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校线组件的边垫板上。

较佳的,所述第二激光器支架包括:调整板、调整座板和支架;所述调整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调整座板上,所述调整座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校线组件的边垫板上。

较佳的,所述第三激光器支架包括:调整板、调整座板和支架;所述调整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调整座板上,所述调整座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校线组件的边垫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通过滚轮将组焊完成的罐体旋转到罐体的红外线点与罐体纵向罐底线重合,通过观察罐体两端的纵向罐底线与各自对应的激光器红外线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来快速判断该组焊完成的罐体的纵向罐底线是否超出技术要求的公差范围,如果超出公差范围则通过修正纵向罐底线,从而降低后序工序返修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激光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罐体放置到本实用新型校线装置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校线装置包括:安装有第一激光器的第一校线组件、安装有第二激光器的第二校线组件、安装有第三激光器的第三校线组件、框架和控制按钮;其中,第一校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框架的一端,第二校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框架的另一端,第三校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框架上且位于第一校线组件和第二校线组件之间;第一激光器、第二激光器和第三激光器三者的直线度不大于2mm;框架上设有用于支撑和旋转罐体的滚轮组,控制按钮包括用于控制三个激光器启闭的激光器开关按钮和用于控制滚轮组旋转的滚轮开关按钮。

框架包括:第一滚轮架41、第二滚轮架42、第一横梁51和第二横梁52。用于支撑和旋转罐体的滚轮包括:安装在第一滚轮架41上的第一滚轮411和第二滚轮412,以及安装在第二滚轮架42上的第一滚轮421和第二滚轮422;第一滚轮架41、第二滚轮架42、第一横梁51和第二横梁52首尾依次固定连接成一矩形框架。

第一校线组件包括:第一侧柱11、第二侧柱12、第一横柱13、第二横柱14、边垫板15和第一激光器支架6。第一侧柱11和第二侧柱12的一端与第一横柱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柱14固定连接,边垫板15固定连接在第一侧柱11和第二侧柱12之间,第一激光器支架6固定安装在边垫板15上,优选的,采用螺栓固定。第一激光器61安装在第一激光器支架6上;第一横柱13和第二横柱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滚轮架41上。

第二校线组件包括:第一侧柱21、第二侧柱22、第一横柱23、第二横柱24、边垫板25和第二激光器支架8。第一侧柱21和第二侧柱22的一端与第一横柱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柱24固定连接,边垫板25固定连接在第一侧柱21和第二侧柱22之间,第二激光器支架8固定安装在边垫板25上,,优选的,采用螺栓固定。第二激光器安装在第二激光器支架8上;第一横柱23和第二横柱2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滚轮架42上。

第三校线组件包括:第一侧柱31、第二侧柱32、边垫板33和第三激光器支架7。第一侧柱31和第二侧柱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5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梁52上,边垫板33固定连接在第一侧柱31和第二侧柱32之间,第三激光器支架7固定安装在边垫板33上,优选的,采用螺栓固定。第三激光器安装在第三激光器支架7上。

如图2所示,第一激光器支架6包括:调整板62、调整座板64和支架65。支架65上设置有四个通孔,调整板62上设置有四个长条孔,通过将螺栓63依次穿过调整板62上的长条孔和支架65上的通孔后用螺母拧接到螺栓63上实现调整板62固定到支架65上,由于调整板62上设置了长条孔,故可以对调整板62在支架65上的位置进行微调。第一激光器61焊固在调整板62上,支架65焊接在调整座板64上。第一校线组件中的边垫板15上设有四个通孔,调整板座64上设置有四个长条孔,通过将螺栓64依次穿过调整板座64上的长条孔和边垫板15上的通孔后用螺母拧接到螺栓64上实现调整板座64固定到边垫板15上,由于调整板座64上设置了长条孔,故可以对调整板座64在边垫板15上的位置进行微调。其中第二激光器支架8和第三激光器支架7的结构与第一激光器支架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不同的是,第二激光器支架8中的调整座板安装在第二校线组件中的边垫板25上,第三激光器支架7中的调整座板安装在第三校线组件中的边垫板33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工作原理为:将组焊完成的罐车罐体吊到该校线装置上,如图3所示,使罐体横向截面中心线与第二激光器相距不大于300mm,按下激光器开关按钮,开启滚轮开关按钮,在滚轮的带动下将罐体旋转至第二激光器射到罐体的红外线点与罐体纵向罐底线重合,然后观察罐体两端的纵向罐底线与各自对应的激光器红外线点的距离是否≤10mm,如果是择该组焊完成的罐体符合要求,如果大于10mm,择将原有的纵向罐底线去除,然后按照两端的红外线点从新画上纵向罐底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罐车罐体的校线装置通过滚轮将组焊完成的罐体旋转到罐体的红外线点与罐体纵向罐底线重合,然后观察罐体两端的纵向罐底线与各自对应的激光器红外线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来快速判断该组焊完成的罐体的纵向罐底线是否超出技术要求的公差范围,如果超出公差范围则通过修正纵向罐底线,从而降低后序工序返修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