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式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0006发布日期:2018-11-02 23:0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血液分析中血栓弹力图检测的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



背景技术:

血栓弹力图仪(TEG)是一种从血小板聚集、凝血和纤溶等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

监测血凝块的物理特性基于以下原理:一静止盛有血液的圆柱形杯,以较小的角度低速旋转,通过一根浸泡在血样中的测量杆来监测血样的运动。纤维蛋白血小板复合物将圆柱形杯和测量杆粘在一起后,圆柱形杯旋转所产生的旋转力能传递至血样中的测量杆。纤维蛋白-血小板复合物的强度能影响测量杆运动的幅度,以致强硬的血凝块能使测量杆的运动与圆柱形杯的运动同步进行。因此,测量杆的运动幅度与已形成的血凝块的强度有直接关系。当血凝块回缩或溶解时,测量杆与血凝块的联结解除,圆柱形杯的运动不再传递给测量杆,测量杆的旋转由传感器检测。

在上述测量过程中,血液粘度变化产生的应力非常小,产生的角度变化也很小,所以检测有2个关键点:1、最小的摩擦力;2、高精度的角度分辨率。

目前现有的检测方式为应变式或磁场检测;但是,应变式传感器工作过程本身会引入应力,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且对机械材料的精度要求很高。

而磁场检测,分辨率低,易受外界磁声干扰。

电感式传感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被测非电量如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成线圈自感量L或互感量M的变化, 再由测量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电感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测量精度高,零点稳定,输出功率较大等优点。但是,现有的电感式传感器主要都是应用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加工与测量行业等比较大型的设备中,小型的医疗器械上基本没有应用。

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减小角度测量中引入的额外阻力,消除外界环境对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的精度,降低机械结构的复杂性,使安装和调试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转动部和静止部,所述静止部上设置有电感式检测单元,在转动部上对应于所述电感式检测单元的区域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转动部和静止部之间通过单点接触的方式相连接,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静止部之间保持有间隙,保证转动部与静止部之间没有摩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和静止部之间通过轴尖和宝石轴承实现单点连接,以保证转动部和静止部之间产生最小的摩擦力。

进一步,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静止部之间保持的间隙为0.2-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为一转子,所述静止部为一定子,所述定子上设置有电感式检测单元,在转子上对应于电感式检测单元的区域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转子通过一转子支架固定在轴尖上,所述转子支架的底部连接有转动测量杆。

进一步,所述转动测量杆的底端下部的截面积为多边形,所述转动测量杆的底端上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转动测量杆的底端下部的截面积。

进一步,所述转动测量杆的底端侧面为带坡度的斜面,所述坡度为2-6度。

再进一步,所述转动测量杆的底端下部的截面积为三角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感式检测单元连接一控制电路板,通过控制电路板输出测量的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转动部与静止部之间的单点连接方式使转动部与静止部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因而可以检测到微小力产生的转动;同时,电感式检测单元的传感器分辨率可以达到17位,故角度分辨率可以达到0.0027度,对极微小的角度变化也能检测到;同时,安装上没有需要调整的复杂结构,只需保证水平使转动部与静止部之间维持间隙,结构简单,十分实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血栓弹力图仪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部或者静止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测量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它包括转动部10和静止部20,静止部20上设置有电感式检测单元30,在转动部10上对应于电感式检测单元30的区域设置有感应区域12,转动部10和静止部20之间通过单点接触的方式相连接,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保持有间隙,保证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没有摩擦力。

转动部10和静止部20之间通过轴尖40和宝石轴承50实现单点连接,以保证转动部10和静止部20之间产生最小的摩擦力。

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保持的间隙为0.2-1.5mm,保证转动部10的感应区域12与静止部20的电感式检测单元30互相感应的强度,确保测量的准确率。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部10为一转子,静止部20为一定子,所述定子上设置有电感式检测单元30,在所述转子上对应于电感式检测单元30的区域设置有感应区域12,所述转子通过一转子支架11固定在轴尖40上,所述转子支架11的底部连接有转动测量杆60。

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为多边形,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上部62的截面积大于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

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侧面为带坡度的斜面64,所述坡度为2-6度。

优选地,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为三角形;当然,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也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

所述电感式检测单元30连接一控制电路板70,通过控制电路板70输出测量的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测量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转动测量杆60检测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微小应力的作用下产生0-15度的小角度变化;

(2)转动测量杆60带动上方的转动部10的感应区域12转动;

(3)转动部10的感应区域12与静止部20的电感式检测单元30互相感应把转动的角度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同样的,转动部10和静止部20之间通过轴尖40和宝石轴承50实现单点相连,以保证转动部10和静止部20之间产生最小的摩擦力。

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保持有间隙,保证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没有摩擦力。

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保持的间隙为0.2-1.5mm,保证转动部10的感应区域12与静止部20的电感式检测单元30互相感应的强度,确保测量的准确率。

转动部10为一转子,静止部20为一定子,所述定子上设置有电感式检测单元30,在所述转子上对应于电感式检测单元30的区域设置有感应区域12(参见图3),所述转子通过一转子支架11固定在轴尖40上,所述转子支架11的底部连接有转动测量杆60。

参见图4,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为多边形,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上部62的截面积大于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

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侧面为带坡度的斜面64,所述坡度为2-6度。

优选地,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为三角形;当然,转动测量杆60的底端61下部63的截面积也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

所述电感式检测单元30连接一控制电路板70,通过控制电路板70输出测量的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主要应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电感式检测单元30与静止部20是一体化,通过与转动部10上感应区域12的互相感应,测量出角度变化;电感式检测单元30与感应区域12的面积应不小于直径35mm圆形的面积,以确保能感应到极微小的角度变化。

感应区域1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电感式检测单元3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感应区域12的形状与电感式检测单元30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优选地,感应区域12与电感式检测单元30中心对齐,感应区域12的形状与电感式检测单元30的形状为圆环形。

同时,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的单点连接方式使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因而可以检测到微小力产生的转动。

电感式检测单元30采用的传感器分辨率可以达到17位,故角度分辨率可以达到0.0027度,对极微小的角度变化也能检测到。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栓弹力图仪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安装上没有需要调整的复杂结构,只需保证水平使转动部10与静止部20之间维持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主要应用于血栓弹力图仪(参见图2),根据血栓弹力图仪的检测通道的设置,可以对应增加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如血栓弹力图仪的检测通道为4个,对应的就可以设置4个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每个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电感式测量角度装置的电感式检测单元30就连接在一个控制电路板70上,通过控制电路板70输出测量的数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