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压力变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7648发布日期:2018-08-14 18:37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送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压力变送器。



背景技术:

压力变送器是一种将压力转换成气动信号或电动信号进行控制和远传的设备。现有的变送器数据变换时会有失真的现象导致变送器将压力转换有误差,现有的技术很难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变送器数据变换时会有失真的现象导致变送器将压力转换有误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压力变送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压力变送器,包括壳体、传输机构以及反馈机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测量膜片,若干所述测量膜片之间设置有中心膜片,所述中心膜片的顶端设置有若干电容引线,所述传输机构包括放大器,所述反馈机构包括与所述传输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行输出管、第一行阻尼管、第二行阻尼管、第一行逆程电容、第二行逆程电容、第一行性校正电容、第二行性校正电容、第二行输出管,所述第一行阻尼管与所述第二行阻尼管、所述第一行逆程电容和所述第二行逆程电容通过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行输出管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测量膜片的数量为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心膜片与所述电容引线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行性校正电容与所述第二行性校正电容通过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行输出管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由不锈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行输出管、第一行阻尼管、第二行阻尼管、第一行逆程电容、第二行逆程电容、第一行性校正电容、第二行性校正电容、第二行输出管,使变送器具有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功能,提高变送器的压力转换效率。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实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反馈机构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传输机构;3、反馈机构;4、第一行输出管;5、第一行阻尼管;6、第二行阻尼管;7、第一行逆程电容;8、第二行逆程电容;9、第一行性校正电容;10、第二行性校正电容;11、第二行输出管;12、测量膜片;13、中心膜片;14、电容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压力变送器,包括壳体1、传输机构2以及反馈机构3,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测量膜片12,若干测量膜片12之间设置有中心膜片13,中心膜片13的顶端设置有若干电容引线14,传输机构2包括放大器,反馈机构3包括与传输机构2电性连接的第一行输出管4、第一行阻尼管5、第二行阻尼管6、第一行逆程电容7、第二行逆程电容8、第一行性校正电容9、第二行性校正电容10、第二行输出管11,第一行阻尼管5与第二行阻尼管6、第一行逆程电容7和第二行逆程电容8通过并联连接在第一行输出管4的一侧。

测量膜片12的数量为2,便于将两侧的压力差灵敏的测量出来。

中心膜片13与电容引线14电性连接,便于将两侧电容量测量出来。

第一行性校正电容9与第二行性校正电容10通过并联连接在第一行输出管4的一侧,加强了信号的校正作用。

壳体1由不锈钢制成,物理性质好,耐腐蚀能力强。

具体的工作时,压力变送器是由若干测量膜片12与两侧绝缘片上的电极各组成一个电容器,当两侧压力不一致时,致使测量膜12片产生位移,其位移量和压力差成正比,故两侧电容量就不等,通过振荡和解调环节,在电路内多将行输出管与第一行阻尼管5和第二行阻尼管6构成复合管,在第一行逆程电容7、第二行逆程电容8基础上,又加置了第一行性校正电容9、第二行性校正电容10,使电路兼有基本型行输出电路和双阻尼管式行输出管的特性,它可有效地抑制高压电流变化时引起的行幅度变化,从而提高变送器的变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行输出管、第一行阻尼管、第二行阻尼管、第一行逆程电容、第二行逆程电容、第一行性校正电容、第二行性校正电容、第二行输出管,使变送器具有单节双阻尼双输出功能,提高变送器的压力转换效率。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实用性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