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3202发布日期:2018-09-25 20:1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针对输电线路在特殊地点的气象环境监测而设计的多要素微气象监测系统。可监测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气象参数,并将采集到的各种气象参数及其变化状况,通过移动无线网络实时的传送到系统主机中,系统主机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统计与分析,并将所有数据通过各种报表、统计图、曲线等方式显示给用户。

超级电容它不同于传统的蓄电池,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与蓄电池之间、具有特殊性能的电源,主要依靠双电层和氧化还原电容电荷储存电能。但在其储能的过程并不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储能过程是可逆的,也正因为此超级电容器可以反复充放电数十万次。

目前通常利用卫星云图进行气象预测分析及观测,在一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候条件,这些特殊地方的气候环境与周边的环境有明显的差别,比如山谷,海拔较高山峰,湖泊附近等,因此在这些特殊地区的微气象监测将会很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能够实现特殊地区的微气象监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包括有微气象监测装置、太阳能电池板、超级电容、无线信号通讯模块和终端服务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超级电容相连并将获取的电能储存于所述超级电容中,所述超级电容分别与所述微气象监测装置和无线信号通讯模块相连并为所述微气象监测装置和无线信号通讯模块提供电能,所述微气象监测装置与所述无线信号通讯模块相连并通过所述无线信号通讯模块将所述微气象监测装置监测到的微气象数据传输到所述终端服务器。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信号通讯模块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将微气象数据传输到所述终端服务器。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传输网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或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或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供的公网传输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服务器通过报表或统计图或曲线的方式将微气象数据显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通过微气象监测装置监测所在地的输电线路微气象并通过无线信号通讯模块将微气象数据传输到终端服务器,使用者通过终端服务器可获得微气象数据,即实现输电线路微气象在线监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的各部件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包括有微气象监测装置1、太阳能电池板2、超级电容3、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和终端服务器5,微气象监测装置1、太阳能电池板2、超级电容3、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和终端服务器5分别安装在输电线路铁塔上。太阳能电池板2与超级电容3相连并将获取的电能储存于超级电容3中,超级电容3分别与微气象监测装置1和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相连并为微气象监测装置1和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提供电能,微气象监测装置1与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相连并通过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将微气象监测装置1监测到的微气象数据传输到终端服务器5。

实施时,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装置的分布结构主要是呈现点状,主要被安装于垭口,风口,峡谷等地方。通过微气象监测装置1监测所在地的输电线路微气象并通过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将微气象数据传输到终端服务器5,终端服务器5起到了数据接收、计算处理、web服务等功能,使用者通过终端服务器5可获得微气象数据,即实现输电线路微气象在线监测。

无线信号通讯模块4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将微气象数据传输到所述终端服务器5,无线传输网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或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或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供的公网传输网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或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或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供的公网传输网络覆盖的范围广、信号好,通过无线传输网络进行微气象数据传输成本低、效率高,能达到实时监测的需求。

超级电容3为法拉第准电容,法拉第准电容的电容量和能量密度高。

终端服务器5通过报表或统计图或曲线的方式将微气象数据显示。报表或统计图或曲线的显示方式直观、详尽,能够很好地表示输电线路微气象的实时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