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显示装置及其归零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3823发布日期:2018-08-31 22:3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刻度显示装置及其归零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程度及市场需求越来越高,内置电调天线也要像外置电调天线一样能够显示出电下倾角角度。而传统的归零调节技术只能等基站天线校准到位后,利用归零调节装置对刻度显示装置进行归零调整,完成归零后再将刻度显示装置装配到电机输出轴上。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刻度显示装置及其归零调节机构,可以不受基站天线校准步骤的限制,进而可提前将刻度显示装置安装在电机输出轴上。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归零调节机构,包括动力输出轴、刻度显示装置的输入轴及传动件,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可分离式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其中,当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传动连接时,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同轴转动;当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分离时,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可分别单独转动。

上述刻度显示装置的使用,实现在基站天线未校准状态下的任何一个位置状态来装配刻度显示装置;具体的,刻度显示装置通过该归零调节结构安装在基站天线上,用于显示电下倾角的角度变化,其中动力输出轴与电机固定传动连接,输入轴与刻度盘的指针传动连接。当基站天线校准到位后,可使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分离,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可分别单独转动,进而可转动转动件带动输入轴的转动来实现指针调零,此过程中不会带动动力输出轴的转动,进而也不会影响基站天线的校准结果;完成调零后,只需使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时,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同轴转动,进而实时同步电机的转动情况来获得天线下倾角的角度变化。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出轴设有卡部,所述传动件的一端设有扣部;当所述传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卡部与所述扣部限位配合,使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当所述传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卡部与所述扣部相错开,使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可分别单独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包括沿其深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套孔及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卡孔为所述卡部、且靠近所述配合孔的底部设置,所述扣部为设置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的第一卡体,当所述传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卡体与所述第一卡孔限位配合;当所述传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卡体与所述第一卡孔相错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孔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状,所述第一卡体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状;或所述第一卡孔为限位齿槽,所述第一卡体为与所述限位齿槽相配合的限位齿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部为卡接体,所述扣部为与所述卡接体止转限位配合的限位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可弹性复位设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之间;当所述传动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传动件处于第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设有第二卡孔,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孔限位卡合的第二卡体,所述第二卡体可沿所述第二卡孔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输入轴转动连接,所述传动件设有套接通孔,所述传动件通过所述套接通孔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且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来回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出轴设有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套接配合的套孔,所述套孔的侧壁设有沿同一周向间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传动件的第一端的周侧设有多个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或所述传动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套接配合的套孔,所述套孔的侧壁设有沿同一周向间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周侧设有多个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之间设有锁定结构,当所述锁定结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传动连接;当所述锁定结构处于松开状态时,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可分别单独转动。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刻度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归零调节结构,还包括刻度盘及可转动设置于刻度盘上的指针,所述指针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

进而上述刻度显示装置可以通过该归零调节结构安装在基站天线上,用于显示电下倾角的角度,其中动力输出轴与电机固定传动连接,输入轴与刻度盘的指针传动连接。在基站天线完成校准之前,可以使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分离时,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可分别单独转动,因而基站天线的校准不会带动传动件的转动,不会使指针转动,处于归零状态;完成基站天线校准后,只需使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同轴转动,进而实时同步电机的转动情况来获得天线下倾角的角度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刻度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半剖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动力输出轴的半剖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输入轴及传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刻度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卡部与扣部相错开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卡部与扣部限位配合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5中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输入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归零调节机构,100、动力输出轴,110、卡部,112、配合孔,102、套孔,104、第一卡孔,114、外齿轮,200、输入轴,210、第二卡孔,220、导体,224、限位凹槽,300、传动件,310、第一卡体,320、第二卡体,330、内齿圈,340、导槽孔,350、弹性夹体,352、限位凸起,400、连接轴,20、刻度盘,30、指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传动连接”,它与另一个元件可同步转动,二者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同时二者也可以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可拆卸的同步转动连接方式、且可相对同一直线方向滑动。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图2及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刻度显示装置,包括:

归零调节结构,该归零调节机构10包括动力输出轴100、刻度显示装置的输入轴200及传动件300,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可分离式传动连接,传动件300的另一端与输入轴200传动连接;其中,当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传动连接时,输入轴200通过传动件300与动力输出轴100同轴转动;当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分离时,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可分别单独转动;

该刻度显示装置还包括刻度盘20及可转动设置于刻度盘20上的指针30,指针30与输入轴200传动连接。

利用上述归零调节机构10,实现在基站天线未校准状态下的任何一个位置状态来装配刻度显示装置;具体的,刻度显示装置通过该归零调节结构安装在基站天线上,用于显示电下倾角的角度变化,其中动力输出轴100与电机固定传动连接,输入轴200与刻度盘20的指针30传动连接。当基站天线校准到位后,可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分离,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可分别单独转动,进而可转动转动件带动输入轴200的转动来实现指针30调零,此过程中不会带动动力输出轴100的转动,进而也不会影响基站天线的校准结果;完成调零后,只需使传动件300的一端与动力输出轴100传动连接时,输入轴200通过传动件300与动力输出轴100同轴转动,进而实时同步电机的转动情况来获得天线下倾角的角度变化。

当然了,也可使指针30处于归零状态,在基站天线完成校准之前,可以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分离时,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可分别单独转动,因而基站天线的校准不会带动传动件300的转动,不会使指针30转动,处于归零状态;完成基站天线校准后,只需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传动连接,输入轴200通过传动件300与动力输出轴100同轴转动,进而实时同步电机的转动情况来获得天线下倾角的角度变化。

该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可分离式传动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如磁吸配合,即通电磁吸配合、断电分离,进而可实现该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电动分离式传动连接。

另外也可以采用机械式手动式分离或传动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轴100设有与传动件300的一端套接配合的套孔102,套孔102的侧壁设有沿同一周向间隔的第一连接孔,传动件300的第一端的周侧设有多个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或传动件300的一端设有与动力输出轴100套接配合的套孔102,套孔102的侧壁设有沿同一周向间隔的第一连接孔,动力输出轴100的周侧设有多个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进而可利用螺栓等紧固件插入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中实现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传动连接;当需要分离时,只需拆卸下紧固件,即可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分离,二者可单独转动、互不干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之间设有锁定结构,当锁定结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传动连接;当锁定结构处于松开状态时,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可分别单独转动;进而可设置锁定结构来实现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传动连接或分离,具体的,可利用抱箍结构来实现。

再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5、图6所示,动力输出轴100设有卡部110,传动件300的一端设有扣部,传动件300的另一端与输入轴200传动连接、且可沿输入轴200的轴线方向来回移动;其中,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时,卡部110与扣部限位配合,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传动连接;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二位置时,卡部110与扣部相错开,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可分别单独转动;利用卡部110与扣部来实现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传动连接状态或分离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能够有效保证传动连接状态时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同轴同步转动,切换操作方便、且不影响电下倾角的角度同步显示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传动件300可弹性复位设置于动力输出轴100与输入轴200之间;当传动件300处于自然状态时,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只有受到外力移动时,才会使卡部110与扣部分离,切换操作便捷,且易于自动恢复传动连接状态。如图2至图4所示,进一步的,动力输出轴100的端部设有配合孔112,配合孔112包括沿其深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套孔102及第一卡孔104,第一卡孔104为卡部110、且靠近配合孔112的底部设置,扣部为设置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第一卡体310,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卡体310与第一卡孔104限位配合;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卡体310与第一卡孔104相错开。进而在自然状态时,该第一卡孔104自动与第一卡体310对位卡合,实现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传动连接;当需要改变二者状态时,只需施力时传动件300朝远离第一卡孔104的方向移动,即可使第一卡体310与第一卡孔104分离,操作方便。进一步的,第一卡孔104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状,第一卡体310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状;或第一卡孔104为限位齿槽,第一卡体310为与限位齿槽相配合的限位齿条;进而可根据实际调节需要进行设计,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当然了,卡部110为卡接体,扣部为与卡接体止转限位配合的限位孔,进而可将限位孔结构设置在传动件300上、卡接体结构设置于动力输出轴100上,构成于上述实施例等同的方案。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及图4所示,输入轴200设有第二卡孔210,传动件300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二卡孔210限位卡合的第二卡体320,第二卡体320可沿第二卡孔210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利用第二卡孔210与第二卡体320的止转滑动配合,使传动件300能够带动输入轴200同步转动,同时该传动件300可相对于输入轴200的轴线方向移动。该第二卡孔210与第二卡体320具体配合形式有多种,不仅限于本附图所示,还包括如多边形孔与多边形体的配合、限位齿槽与限位齿的配合等。

基于卡扣结构来实现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传动连接状态或分离状态的切换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8所示,传动件300设有导槽孔340,输入轴200设有与导槽孔340止转滑动配合的导体220,传动件300通过导槽孔340套设于导体220上;进而利用导槽孔340与导体220的止转滑动配合,使传动件300能够带动输入轴200同步转动,同时该传动件300可相对于输入轴200的轴线方向移动。该导槽孔340与导体220的具体配合形式有多种,不仅限于本附图所示,还包括如多边形孔与多边形体的配合、限位齿槽与限位齿的配合等。

进一步的,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时,传动件300的另一端与导体220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传动件300沿输入轴200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进而可以防止动力输出轴100利用传动件300来传输动力时,因传动件300可沿轴线方向移动而导致卡部110与扣部分离,导致电下倾角的角度显示不准确;利用该限位结构可保证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使卡部110与扣部限位配合可靠。如图5至7所示,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传动件300的另一端设有弹性夹扣,导体220设有限位部,限位部与弹性夹扣限位配合形成限位结构,使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进而立体弹性夹扣与限位部的配合来实现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的传动连接可靠。进一步的,弹性夹扣包括至少两个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夹体350,弹性夹体350的自由端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凸起352,限位部为凹设于导体220上的限位凹槽224,限位凹槽224与限位凸起352限位配合;因而只需移动传动件300即可实现卡部110与扣部的分离或限位配合,操作方便,易于实施。当然了,该限位结构可为弹性复位结构,使传动件300处于自然状态时,处于第一位置,只有受到外力移动时,才会使卡部110与扣部分离。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卡部110为设置于动力输出轴100的端部的限位齿,扣部为设置于传动件300的一端的传动齿;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一位置时,限位齿与传动齿限位配合,且弹性夹扣与限位部限位配合;当传动件300处于第二位置时,限位齿与传动齿相分离;进而利用限位齿与传动齿的配合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之间限位卡合更加牢靠,可放置打滑,使二者传动连接更加可靠,下倾角的角度显示更加精确,同时且也便于限位齿与传动齿的分离,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本具体实施例中,限位齿为外齿轮114,传动齿为与内齿轮限位啮合的内齿圈330;进而利用外齿轮114与内齿圈330的啮合来形成限位力,使动力输出轴100与传动件300之间的受力均匀。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齿为内齿圈330,传动齿为与内齿圈330限位啮合的外齿轮114。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5所示,该归零调节机构10还包括连接轴400,连接轴400的一端与动力输出轴1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输入轴200转动连接,传动件300设有套接通孔,传动件300通过套接通孔套设于连接轴400上、且可沿输入轴200的轴线方向来回移动;进而使传动件300套设于连接轴400上,可避免传动件300来回移动的过程中,脱离预设位置,导致传动件300需频繁进行安装,影响归零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