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样本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7031发布日期:2018-12-11 20:4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样本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样本分析仪。



背景技术:

随着对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功能的多样化需求的增加,血细胞分析仪所需设置的部件越来越多,使得血细胞分析仪内部空间愈发紧张,增加了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构布局难度,并且,多样化的需要也使检测的耗时较长,从而都能导致血细胞分析仪的测试速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测试速度较快的样本分析仪。

一种样本分析仪,包括:取样单元,用于采集血液样本;分血阀,邻接所述取样单元,用于将取样单元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定量分离及同时分配;反应单元,用于将分血阀分配的血液样本制作形成试液,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多个反应池,所述多个反应池均连接所述分血阀并位于所述分血阀的上方;检测单元,邻接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多个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反应单元产生的试液以形成检测信息;试剂单元,用于提供所述样本分析仪的各单元所需的试剂;气路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血液样本、试液及试剂在所述样本分析仪的各单元间移送;及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取样单元采集血液样本;控制所述分血阀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定量分离;控制气路单元运作将定量分离后的血液样本同时分配至所述各反应池,并控制将试剂单元提供的试剂分配至各反应池;控制将所述各反应池制作得到的试液注入至所述检测单元,并控制将检测所需的试剂分配至所述检测单元;控制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试液并形成检测信息。

本实用新型样本分析仪,将所述多个反应池均连接所述分血阀并位于所述分血阀的上方,使样本分析仪的布局合理,进而具有较小的能耗、较少的样本损失及较快的检测速度;并且采用分血阀将血液样本定量分离及同时分配,从而也使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且测量速度较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正面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前罩。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右侧面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所述右侧板处于打开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左侧面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所述左侧板处于打开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左侧面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所述左侧板处于关闭状态,其中,未示出左面板。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左后侧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左前侧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右前侧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取样单元、分血阀、反应单元、检测单元及部分试剂单元相关的示意图,所述部分试剂单元包括溶血剂部、网织红细胞测定用稀释液部及部分稀释剂部。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光学鞘液部相关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阻抗鞘液部相关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稀释剂部相关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荧光试剂部相关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废液单元相关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第一废液池与部分试剂单元的示意图,所述部分试剂单元包括溶血剂储液池及网织红细胞测定用稀释液储液池。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第一废液池与部分试剂单元的示意图,所述部分试剂单元包括溶血剂储液池及网织红细胞测定用稀释液储液池。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样本分析仪的气路单元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样本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考图1至13,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样本分析仪100,所述样本分析仪100包括一箱体1,及设于所述箱体1上的取样单元2、分血阀3、反应单元4、检测单元5、试剂单元6、废液单元7、气路单元8及控制组件9。

如图1所示,所述取样单元2用于采集血液样本;所述分血阀3邻接所述取样单元2,用于将取样单元2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定量分离及同时分配;所述反应单元4用于将分血阀3分配的血液样本制作形成试液,所述反应单元4包括多个反应池,所述多个反应池均连接所述分血阀3并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上方;所述检测单元5邻接所述反应单元4,包括多个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反应单元4的多个反应池产生的试液以形成检测信息;所述试剂单元6用于提供所述样本分析仪100的各单元所需的试剂;所述气路单元8用于向所述样本分析仪100提供正压及负压以驱动所述血液样本、试液及试剂在所述样本分析仪100的各单元间移送;所述控制组件9用于控制所述样本分析仪100的工作流程并处理所述检测信息以形成分析结果。

如图2至8所示,所述箱体1包括一前板11、一与所述前板11平行相对的后板12、一可开合的右侧板13、一可开合的左侧板14、一设于所述右侧板13与所述左侧板14之间的中隔板15、及垂直连接所述中隔板15的上隔板16,设于上隔板16上方的顶板17、设于箱体1底部的底板18以及设于所述前板11前侧的前罩19,所述右侧板13外侧还设置有右面板131,所述左侧板14外侧还设置有左面板141;其中,所述顶板17、底板18、后板12、右面板131、左面板141及前罩19合围形成所述样本分析仪100的外壳,所述23前板11、右侧板13、左侧板14、中隔板15及所述上隔板16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其中,所述前罩19上还设有用户操作界面191供用户进行控制操作;所述左侧板14及所述右侧板13可以通过铰链或枢轴等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板12的左右两侧边上从而可以相对所述箱体1活动,以便于操作人员通过转动左侧板14和/或所述右侧板13而打开所述箱体1进行检测等操作。

如图2所示,所述取样单元2用于采集血液样本;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样单元2包括穿刺采样针部21、开放取样针部22及自动进样架23;所述穿刺采样针部21包括穿刺采样针211及与所述穿刺采样针211相配合的采样针驱动组件212,所述采样针驱动组件212及穿刺采样针211位于所述前板11的中间靠下位置,所述穿刺采样针211连接所述分血阀3,以将采集的血液样本供至所述分血阀3;所述开放取样针部22包括开放采样针221及与所述开放采样针221相配合的拭子组件222,所述开放采样针221及拭子组件222位于所述前板11的右侧靠下位置,所述开放采样针221连接所述分血阀3,以将采集的血液样本供至所述分血阀3;所述自动进样架23为自所述前板11前侧延伸出的且底面与所述底板18齐平的平台,所述自动进样架23包括有自动传送件,用于放置并自动传送待检测血液样本至所述穿刺采样针部21下方,供所述穿刺采样针部21进行采样。

所述分血阀3用于将取样单元2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定量分离及同时分配;所述分血阀3设置于所述前板11上且位于所述前板11的靠右位置。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分血阀3内包括有五个通道,分别为网织红细胞测定(RET)用通道31、有核红细胞分析(NRBC)用通道32、白细胞分析(DIFF)用通道33、血红蛋白分析(HGB)用通道34及红细胞测定(RBC)用通道35,其中,血液样本定量分离后即分别经由所述五个通道进行分配。

所述反应单元4用于将分血阀3分配的血液样本制作形成试液,所述反应单元4包括多个反应池以及一些与所述反应池相关的管路、加热池、阀门、定量泵等。其中,所述多个反应池均位于所述前板11上,且均连接所述分血阀3并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上方,以使所述多个反应池与所述分血阀3的距离较近,减少血液样本及相关试剂的使用量,并降低管路的携带污染。

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9所示,所述多个反应池包括光学分析(WBC)用反应池41、HGB用反应池42及RBC用预混池43;所述WBC用反应池41为三个反应池,分别为RET用反应池411、NRBC用预混池412及DIFF用反应池413;其中,所述RET用反应池411连通所述RET用通道31并用于将血液样本制作形成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第一试液,所述NRBC用预混池412连通所述RBC用通道NRBC用通道32并用于将血液样本制作形成检测有核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的第二试液,所述DIFF用反应池413连通所述DIFF用通道33并用于将血液样本制作形成检测白细胞分类的第三试液,所述HGB用反应池42连通所述HGB用通道34并用于将血液样本制作形成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的第四试液,所述RBC用预混池43连通所述RBC用通道35并用于将血液样本制形成检测红细胞计数的第五试液。

所述RET用反应池411、NRBC用预混池412及DIFF用反应池413并排均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左侧上方,所述HGB用反应池42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右侧上方,所述RBC用预混池43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左侧上方并较所述WBC用反应池41更靠左。

如图2、3及图9所示,所述检测单元5包括WBC用检测部51、HGB用检测部52及RBC用检测部53;其中,所述WBC用检测部51邻接所述WBC用反应池41,所述HGB用检测部52邻接所述HGB用反应池42,所述RBC用检测部53邻接所述RBC用预混池43;所述WBC用检测部51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试液中的网织红细胞计数、所述第二试液中的有核红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以及所述第三试液中的白细胞分类,所述HGB用检测部52用于检测所述第四试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所述RBC用检测部53用于检测所述第五试液中的红细胞计数。

其中,所述WBC用反应池41形成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试液均通过一连接于所述WBC用检测部51及所述WBC用反应池41之间管路上的推样注射器414及连接所述WBC用检测部51的加样定量泵组件415,注入所述WBC用检测部51内;所述加样定量泵组件415包括定量泵4151、第一定量泵控制阀4152及第二定量泵控制阀4153,所述第一定量泵控制阀4152连于定量泵4151与其连接的WBC用反应池41之间,所述第二定量泵控制阀4153连于定量泵4151与能提供正负压的动力源之间,本实施例中,即连于定量泵4151与气路单元8之间,其中,动力源的正负压切换驱动所述定量泵4151将所述WBC用反应池41内的试液定量地输送至WBC用检测部51。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后续提到的加样或充灌定量泵组件都与所述加样定量泵组件415类似,故,后续即不再详述。

所述RBC用预混池43形成的第五试液通过一连接于所述RBC用检测部53及所述RBC用预混池43之间管路上的推样注射器431注入所述RBC用检测部53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RBC用检测部52及HGB用检测部53均设置于所述前板11上,且均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上方,所述WBC用检测部51设于所述上隔板上16右侧靠近所述前板11的位置;所述HGB用反应池42与所述HGB用检测部52位于同一池子内的上下位置;所述推样注射器414设于所述中隔板15上的靠近所述前板11的位置;所述推样注射器431设于所述RBC用检测部53的右下方,以便于试剂管路中气泡的排除。

其中,每个WBC用反应池41与WBC用检测部51之间还设置有压断阀,所述压断阀设置于对应的WBC用反应池41的前方,用于减少样本准备的量以及便于清洗;所述RBC用预混池43与所述RBC用检测部53之间也设有压断阀。

所述试剂单元6用于提供所述样本分析仪1的各单元所需的试剂;所述试剂包括将血液样本制作形成试液所需的试剂、对所述试液进行检测时所需的试剂、以及对所述取样单元2、分血阀3、反应单元4、检测单元5等进行清洗所需的试剂、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试剂单元6包括一溶血剂部61,所述溶血剂部61用于向所述多个反应池提供溶血剂。

如图1、2及图9所示,所述溶血剂部61包括三个溶血剂机内储液池,分别为白细胞分析用溶血剂(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有核红细胞分析用溶血剂(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及血红蛋白分析用溶血剂(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其中,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连接所述DIFF用通道33从而连接所述DIFF用反应池413,用于向所述DIFF用反应池413提供LD溶血剂,所述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连接所述RBC用通道NRBC用通道32从而连接所述NRBC用预混池412,用于向所述NRBC用预混池412提供LN溶血剂,所述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连接所述HGB用反应池42,用于向所述HGB用反应池42提供LH溶血剂。

所述溶血剂部61还包括一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及一LN溶血剂预加热池615,所述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及LN溶血剂预加热池615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溶血剂机内储液池与对应的所述分血阀3的通道之间,用于加热LD及LN溶血剂。

所述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及LN溶血剂预加热池615与对应的所述溶血剂机内储液池之间,以及所述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与所述HGB用反应池42之间还分别连接一加样定量泵组件616,所述加样定量泵组件616用于将溶血剂机内储液池内的试剂定量地输送至对应的反应池。所述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及LN溶血剂预加热池615与对应的所述分血阀3的通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一单向阀617,因分血阀3的通道内还会有血液样本残留、以及还会灌冲清洗试剂,所述单向阀617用于限制所述分血阀3的通道的溶血剂的回流,进而可以防止试剂间的交叉污染。

所述试剂单元6还包括一网织红细胞测定用稀释液(DR稀释液)部62,所述DR稀释液部62用于向所述RET用反应池411提供DR稀释液;所述DR稀释液部62包括一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连接所述RET用通道31从而连接所述RET用反应池411,用于向所述RET用反应池411提供DR稀释液;所述DR稀释液部62还包括一个DR稀释液预加热池622,所述DR稀释液预加热池622连接于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与对应的所述RET用通道31之间,用于加热DR稀释液;其中,所述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LN溶血剂预加热池615与所述DR稀释液预加热池622可以采用同一装置同时进行加热;所述DR稀释液预加热池622与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之间也连接有一加样定量泵组件623,所述加样定量泵组件623用于将机内储液池621中的DR稀释液定量输送至所述RET用反应池411的DR稀释液;所述DR稀释液预加热池622与对应的所述RET用通道31之间也连接有一单向阀624,以限制所述RET用通道31的DR稀释液的回流及防止试剂间的交叉污染。

如图2、图3所示,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并列设于所述上隔板16上(图3中仅可见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其他三个机内储液池被遮挡住了),以具有较高的位置,防止出口产生气泡,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溶血剂机内储液池还邻近所述WBC用检测部51设置;所述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LN溶血剂预加热池615及所述DR稀释液预加热池622并列设于所述前板11靠近所述后板12的一侧(图3中仅可见LD溶血剂预加热池614,其他两个预加热池被遮挡住了),即前板11后侧,并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背后,以缩短与所述分血阀3之间的距离,防止热量的过多耗散;多个所述加样定量泵组件616、623均设于设于所述后板12前侧,且位置均低于所述分血阀3的位置,以减少加样过程中的气泡的产生;所述单向阀617、624设于所述前板11上且位于所述分血阀3的右侧。

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中的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与所述气路单元8相接,在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的状态下,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用于自机外试剂桶吸取试剂并储存所述试剂;在与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断开的状态下,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为密闭储液池,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在向所述反应单元4供给试剂时,试剂的消耗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内形成短暂的负压,从而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还可用于自动自机外试剂桶吸取试剂以补充消耗的试剂,不需要再耗费气源。

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的容积较小,为100毫升以下,以较容易收容于所述样本分析仪100内部,且此容积又足够满足试剂供应的需求。

如图9及图12所示,所述试剂单元6还包括稀释剂部65,所述稀释剂部65用于向所述HGB用检测部反应池及所述RBC用预混池提供检测用稀释剂,以及向所述取样单元2、分血阀3、反应单元4及检测单元5提供清洗用稀释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稀释剂部65包括一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

如图9所示,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连接所述HGB用通道34从而连接所述HGB用反应池42,用于向所述HGB用反应池42提供稀释剂,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还连接所述RBC用通道35从而连接所述RBC用预混池43,用于向所述RBC用预混池43提供稀释剂。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与所述HGB用通道34之间,以及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与所述RBC用通道35之间还分别连接一加样定量泵组件652,用于将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内的试剂定量地输送至对应的反应池。

如图12所示,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还连接所述分血阀3的两稀释液入口36,进而可以连通所述取样单元2,还连接所述反应单元4的管路(例如,图10所示),用于提供稀释剂对所述取样单元2、分血阀3、及反应单元4的管路进行清洗。所述稀释剂部65还包括一稀释剂加热池653,所述稀释剂加热池653连接于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的出口,以对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输出的稀释剂进行加热后输出。其中,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与所述分血阀3之间还连接有一推样注射器654,所述推样注射器654用于向所述分血阀3注入所述稀释剂以清洗所述分血阀3及相关管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推样注射器654还用于通过采样针(穿刺采样针211或开放采样针221)从机外采集样本到分血阀3,以向反应单元4的多个反应池中分血。

本实施例中,所述稀释剂机内储液池651设于所述右侧板13上;所述稀释剂加热池653也设于所述右侧板13上。

如图3、图10及图12所示,所述试剂单元6还包括光学(FCM)鞘液部63,所述FCM鞘液部63用于向所述WBC用检测部51提供FCM鞘液。所述FCM鞘液部63包括一FCM机内储液池631,所述FCM机内储液池631连接所述所述WBC用检测部51。所述FCM鞘液部63还包括一鞘液FCM加热池632,所述鞘液FCM加热池632连接于所述鞘液FCM机内储液池631与所述WBC用检测部53之间,用于将提供至所述WBC用检测部53的鞘液FCM加热;如图12所示,所述FCM机内储液池631连接一充灌定量泵组件633,用于自机外的试剂桶定量向所述FCM机内储液池631内充灌FCM鞘液。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鞘液FCM机内储液池631设于所述右侧板16上且位于所述稀释剂储液池的一侧;所述鞘液FCM加热池632设于所述前板11的背部,且靠近所述WBC用检测部51设置,以缩短与所述WBC用检测部51之间的距离,减少管路热耗散;所述充灌定量泵组件633设于所述右侧板13上。

如图3及图11所示,所述试剂单元6还包括阻抗(SCI)鞘液部64,所述SCI鞘液部64用于向所述RBC用检测部53提供SCI鞘液。

所述SCI鞘液部64包括一SCI机内储液池641及一缓冲池642。

所述SCI机内储液池641连接所述RBC用检测部53;所述鞘液SCI机内储液池641的SCI鞘液分两路,一路为前鞘液,自所述RBC用检测部53的前段,即靠近所述RBC用检测部53的试液入口处的位置,进入所述RBC用检测部53,一路为后鞘液,所述后鞘液还经由一后鞘液池645进入所述RBC用检测部53的后段。

所述缓冲池642连接所述RBC用预混池43,还经由一鞘液废液池644连接所述RBC用检测部53的出口。

其中,当RBC检测部53在清洗时,气路单元的负压使得缓冲池642内建立负压;当需要做样本准备时,连通缓冲池642与RBC用预混池43,将第五试液吸至所述RBC用预混池43与所述RBC检测部53样本针之间的管路。在样本准备期间,SCI鞘液分别进入前池和后池,形成鞘流,鞘液废液池644连通大气接收后池流出的液体。推样注射器431将管路中的所述第五试液推入所述RBC检测部53测量RBC数量,在测量过程中,缓冲池642残留的负压,使得鞘液废液池644的少量废液进入缓冲池642,之后缓冲池642连通大气并与鞘液废液池644连通,在重力作用下接收后鞘废液池644中的废液,此过程中,后鞘废液池644的压力基本能与大气压相当,不影响RBC检测部53中样本流的稳定,然后隔离缓冲池642和后鞘废液池644,再连通缓冲池642与气路单元的负压,迅速排空缓冲池的废液。这样就能在测量过程中将后鞘废液池644排废液以及样本准备并行完成,缩短了测量周期,提高了测量速度。另外,缓冲池642的负压可以为样本准备提供动力源,因此样本准备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源,有利于简化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通过所述缓冲池642吸样,改为额外设置一吸样定量泵组件(图未示)与所述推样注射器431配合吸取所述RBC用预混池43至所述RBC检测部53。

本实施例中,所述SCI机内储液池641还连接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可通过阀门控制将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内的稀释剂充灌至所述SCI机内储液池64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述,所述鞘液FCM机内储液池631的FCM鞘液、所述SCI机内储液池641的SCI鞘液,以及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内的稀释剂实际上都来自于机外的同一试剂桶内的同一试剂,故,本实施例中,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与所述SCI机内储液池641之间还连接一稀释剂控制阀655及一加样定量泵组件644,从而在控制稀释剂控制阀655开启时,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可以用于供应稀释剂,当控制稀释剂控制阀655关闭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加样定量泵组件644工作从而自所述SCI机内储液池641抽样至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的供液管路,从而代替所述稀释剂储液池651供应稀释剂。

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鞘液SCI机内储液池641设于所述右侧板13上;所述缓冲池642设于所述前板11的左下方。

可以理解,所述FCM鞘液机内储液池及稀释剂机内储液池也可以与所述气路单元8相接,在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的状态下,自机外试剂桶吸取试剂并储存所述试剂。

如图2及图13所示,所述试剂单元6还包括荧光试剂部66,所述荧光试剂部66用于向所述多个WBC用反应池41提供荧光试剂;所述荧光试剂部66包括多个荧光试剂收容器661,每个所述荧光试剂收容器661用于收容一种荧光试剂,每个所述荧光试剂收容器661对应连接所述WBC用反应池41中的所述RET用反应池411、NRBC用预混池412及DIFF用反应池413中的一个;每个所述荧光试剂收容器661与对应的所述WBC用反应池41之间设置有一荧光试剂定量泵组件662,用于定量控制输送至各WBC用反应池41的荧光试剂.

如图2所示,所述荧光试剂收容器661设于所述前板11上且位于所述RBC用检测部的前方;所述荧光试剂定量泵组件662也设于所述前板11,且位置较所述多个WBC用反应池41低。

所述废液单元7用于收集并排走所述样本分析仪100产生的废液。

如图3及图14所示,所述废液单元7包括一第一废液池71,所述第一废液池71与所述气路单元8相接以接入正压及负压;其中,接入负压时,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收集废液,接入正压时,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排走废液;所述废液单元7还包括一第二废液池72,所述第二废液池72与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交替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正压及负压以交替收集和排走废液;其中,所述第一废液池为负压时,所述第二废液池72为正压,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收集废液使,所述第二废液池72用于排走废液;所述第二废液池72为负压时,所述第一废液池为正压,所述第二废液池72用于收集废液,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排走废液;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废液池71及所述第二废液池72与所述气路单元8之间均连接有一第二控制阀76,所述第二控制阀76优选为三通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废液池71及所述第二废液池72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或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正压或大气。

所述废液单元7还包括一第三废液池73,所述第三废液池73与第一及第二废液池71、72不同,其不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正压及负压,所述第三废液池73借助管路中液体本身的动力,例如鞘液的推力,收集废液;所述第三废液池73还与所述第二废液池72相接,通过所述第二废液池72内的负压将所述第三废液池73内废液吸至所述第二废液池722,从而排走所述第三废液池73内的废液。可以理解,所述第三废液池73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废液池71相接以利用所述第一废液池71内的负压排液。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废液池71、所述第二废液池72及所述第三废液池73均设置于所述右侧板13内侧,且所述第一废液池71设于所述FCM鞘液池的前方,以充分利用所述箱体1内的空间;所述第二控制阀76设于对应的废液池的上方,从而可以减少压力切换时气路的耗气量。

所述废液单元7还包括多个废液管道74,所述多个废液管道74分别连接于所述取样单元2、分血阀3、反应单元4及所述检测单元5的液体出口与前述的废液池之间,并用于导出所述样本分析仪100产生的废液;所述多个废液管道74分为三组,一组与所述第一废液池71相接,一组与所述第二废液池72相接,一组与所述第三废液池73相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废液池71接所述取样单元2产生的废液;所述第二废液池72分别接所述HGB用反应池42及HGB用检测部52产生的废液、所述RBC用预混池43及所述RBC用检测部53所产生的废液、所述WBC用检测部51产生的清洗废液、以及所述WBC反应池41产生的废液;所述第三废液池73分别接所述WBC用检测部51产生的检测废液及所述分血阀3产生的废液,其中,所述WBC用检测部51的检测废液在FCM鞘液的推力下可以不需要外压即收集入所述第三废液池73内。另外,所述第一废液池71还用于接所述分血阀3以及所述WBC反应池41产生的废液。所述第一废液池71还接至少一机内储液池,用于在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的状态下,向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提供负压,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机外吸取试剂。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均与所述第一废液池71相接,从而在所述第一废液池71在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的状态下,用于自机外试剂桶吸取试剂;在与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断开的状态下,上述机内储液池为密闭储液池,上述机内储液池在供给试剂时,试剂的消耗使所述机内储液池内形成负压,从而上述机内储液池还可用于自动自机外试剂桶吸取试剂以补充消耗的试剂。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机内储液池接入接入所述气路单元的负压以自机外吸液,及接入正压或大气进行供给试剂。可以理解,因所述第二废液池72也可以接入负压,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废液池72相接。

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与所述气路单元8之间连接有第一控制阀75,所述第一控制阀75用于控制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与所述气路单元8之间的气路的连通与截断;本实施例中,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控制阀75,每个所述第一控制阀75分别单独控制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与所述气路单元8之间的气路的连通与截断。

当一个机内储液池613在定量泵616的作用下,其内的溶血剂被移送到向反应池供液时,机内储液池和机外试剂桶形成常压的密闭空间,即,该空间的压力基本保持不变,机内储液池供液时,储液池内会形成短暂的负压,该负压驱动机外试剂桶的试剂补充到机内缓冲池内,直至机外试剂桶的试剂的液位下降到该密闭空间无法形成,当机内储液池的试剂液位继续下降到低位时,定量泵616会停止移送试剂到反应池中,并提供无试剂故障信息。当机外试剂桶被更换后,用户点消除无试剂故障后,第一废液池71接通机内储液池,为机内储液池内建立负压,使得机外试剂桶的试剂快速充灌到机内储液池中,由于机内储液池容积较小,大约100毫升以下,故可以迅速完成充灌,当机内储液池充灌满后,第一废液池71不连通机内储液池,机内储液池和机外试剂桶再次形成常压的密闭空间,定量泵再次移送机内储液池的试剂到反应池中,同时机外试剂桶的试剂被吸入以补充消耗的试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75设置于所述右侧板13上,以方便与所述废液池及所述机内储液池之间的连接。

此方案中,所述第二控制阀76常态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还可以不接所述第一废液池71,而与所述气路单元8的气源直接相接,如与负压气源直接相接,所述负压气源可以为负压气罐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不设置所述第一控制阀75,而在所述LD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1、LN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2、LH溶血剂机内储液池613及所述DR稀释液机内储液池621与机外试剂源如对应的溶血剂桶之间连接有第三控制阀77,其中,此方案中,所述第二控制阀76常态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 的正压或大气,使机内储液池为反应池供液。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阀76接入大气,第三控制阀77断开机外试剂桶与机内储液池的连接,定量泵通过正负压的切换移送机内储液池的试剂到反应池;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阀76接入正压,第三控制阀77断开机外试剂桶与机内储液池的连接,所述正压驱动机内储液池的试剂进入定量泵,然后定量泵在正压驱动下将试剂移送到反应池。和前面的实施例相同,当第二控制阀76接入负压,第三控制阀77使机外试剂桶与机内储液池连接时,机外试剂桶的试剂被充灌到机内储液池中。此方案与图15的方案相比,因本方案利用所述第一废液池71内的正压或大气压进行供液,从而,供液时即在机内储液池内不能形成负压,从而也就不能利用此负压自动驱动机外试剂桶的试剂补充到机内缓冲池内;另外,当某一机内储液池需要停止充灌及供液而进行排空检修时,本方案无需将瓶盖组件从试剂桶中提出来,直接关闭所述第三控制阀77即可。

如图4、5及17所示,所述气路单元8包括正压气路81及负压气路82,以分别向所述样本分析仪100提供正压及负压,所述正压气路81及负压气路82均与机外气源80相接。

所述正压气路81包括过滤器811、干燥机812、储气罐813、调压阀814、压力检测元件815及执行元件816。所述过滤器811、干燥机812、储气罐813相串接,所述过滤器811与机外大罐气源相接。所述过滤器811、干燥机812设于所述后板12上,所述储气罐813设于所述左侧板14与所述中隔板15形成的空间内,且固设于所述上隔板16的下表面上。其中,在所述样本分析仪100内部设置所述储气罐813,可以提供给所述样本分析仪100稳定的压力,缓冲压力波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压气路81连接所述取样单元2、分血阀3、反应单元4、检测单元5、试剂单元6及废液单元7,用于例如,使所述采样针驱动组件212运作,使拭子组件222运作,使分血阀3运作、使各加样定量泵组件、充灌定量泵组件、注射器等运作,使废液池运作进行排液等。

所述负压气路82包括并联的溢流阀821及防倒灌池822,所述溢流阀821及防倒灌池822分别连接有压力感测元件815及执行元件816。所述溢流阀821、所述压力感测元件823及所述防倒灌池822设于所述左侧板14的外侧,以便操控及观测;并且,所述溢流阀821用于调节负压的大小,所述防倒灌池822用于在发生倒灌时收容倒灌的液体以防止倒灌的液体进入所述负压气路82进而影响所述压力感测元件823的性能。

所述负压气路82连接所述试剂单元6的各加样、充灌定量泵组件及第一、第二废液池71、72等,用于例如,使各加样、充灌定量泵组件运作,使废液池运作进行废液收集,使机内储液池自机外吸取试剂等。

所述控制组件9用于:控制所述取样单元2采集血液样本;控制所述分血阀3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定量分离;控制气路单元8运作将定量分离后的血液样本同时分配至所述各反应池,并控制将试剂单元6提供的试剂分配至各反应池;控制将所述各反应池制作得到的试液注入至所述检测单元5,并控制将检测所需的试剂分配至所述检测单元5;控制所述检测单元5检测所述试液并形成检测信息。

所述控制组件9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废液池71为负压,使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收集废液,同时,控制所述第二废液池72为正压,使所述第二废液池72用于排走废液;或控制所述第二废液池72为负压,使所述第二废液池72用于收集废液,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废液池71为正压,使所述第一废液池71用于排走废液。

所述控制组件9还用于:控制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直接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气源,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机外吸取试剂;及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与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气源断开,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为密闭储液池,并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向所述反应单元4供给试剂,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动自机外吸取试剂以补充消耗的试剂。

所述控制组件9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废液池71接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连接所述第一废液池71,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机外吸取试剂;及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与第一废液池71断开,使所述机内储液池为密闭储液池,并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向所述反应单元4供给试剂,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动自机外吸取试剂以补充消耗的试剂。

所述控制组件9还用于:控制所述缓冲池连接所述气路单元8的负压,之后,断开与所述第二废液池的连接,利用所述缓冲池中的负压吸取所述RBC用预混池中的第五试液,控制将所述SCI鞘液分两路推入所述RBC用检测部,并利用所述缓冲池中的残留的负压使所述鞘液废液池内的废液进入所述缓冲池642,控制所述缓冲池642与大气连通并连通所述鞘液废液池,利用重力将所述鞘液废液池中的废液排至所述缓冲池,控制将所述缓冲池642与所述鞘液废液池之间的连通断开,控制所述缓冲池与气路单元的负压连通,以排出所述缓冲池中的废液。

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组件9包括一电路板组件91,所述电路板组件91设置于所述上隔板16的上方,以与各气路、液体相关单元相隔离,防止所述电路板组件91被污染。

请参阅图18,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样本分析仪100进行样本分析的样本分析方法200,包括步骤:

S201,通过一取样单元采集血液样本;

S202,通过一分血阀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定量分离;

S203,通过一气路单元及所述分血阀将定量分离后的血液样本同时分配至多个反应池,并将一试剂单元提供的试剂分配至所述多个反应池;

S204,将所述多个反应池制作得到的试液注入至对应的检测部,并将一试剂单元提供的检测所需的试剂分配至各所述检测部;

S205,通过各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试液并形成检测信息。

S206,将一第一废液池接入所述气路单元的负压,将检测之后的废液排至所述第一废液池;及将所述第一废液池接入所述气路单元的正压,将所述第一废液池内的废液排走。

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第一废液池为负压时,设置一第二废液池为正压,使所述第二废液池用于排走废液;在所述第一废液池为正压时,设置所述第二废液池为负压,使所述第二废液池用于收集废液。

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第一废液池接入负压时,使所述试剂单元的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与所述第一废液池连通,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利用负压从机外吸取试剂;

将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与所述第一废液池断开,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为密闭储液池,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向所述反应单元供给试剂,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动自机外吸取试剂以补充消耗的试剂。

前述两步还可以为:

将所述试剂单元的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直接与所述气路单元的负压气源相接,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利用负压从机外吸取试剂。

将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与所述气路单元的负压气源断开,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为密闭储液池,并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向所述反应单元供给试剂,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所述至少一个机内储液池自动自机外吸取试剂以补充消耗的试剂。

相比于传统的样本分析仪,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样本分析仪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分血阀将血液样本定量分离及同时分配,从而使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且测量速度较快;且各单元的位置设置合理,例如将所述多个反应池均连接所述分血阀并位于所述分血阀的上方,等,从而具有较小的能耗、较少的样本损失及较快的检测速度;

2.总体上,左侧板及中隔板之间布气路部件,右侧板与中隔板之间以及前板布液体相关部件,上隔板布控制部件,从而做到干湿分离,防止相互间的不良影响;

3.正压气路设置机内储气罐,可以提供较大的动力从而可以带动较快的检测速度;负压气路设置防倒灌池,可以避免液体倒灌至负压气路;

4.设置机内储液池,从而可以将机外试剂桶的试剂暂存暂存部分在机内,方便使用;

5.将机内储液池与气路单元的负压相连,从而可以使机内储液池在负压作用下自机外吸取试剂,不需要人工充灌,省时省力;尤其是,将机内储液池与第一废液池相连,不仅可以利用第一废液池的负压自机外吸取试剂,还能在发生倒灌时收容倒灌试剂,从而防止试剂倒灌进入气路;并且,将机内储液池与气路单元的负压断开时,机内储液池形成密闭储液池,在供给试剂时,机内储液池内可形成负压,从而能够在供液的同时自动自机外吸取试剂;

6.将第一废液池与第二废液池并联,交替接入正、负压以交替排走、收集废液,从而可以使整个仪器不中断的收集废液,收集废液的效率较高,进而也可以提升整个仪器的检测速度。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