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体和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7333发布日期:2018-12-14 23:2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屏蔽体和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能将传感器主体包围的屏蔽体和包括该屏蔽体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传感器,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申请人公开的磁传感器。这种磁传感器是装在能以非接触的方式对导线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测定的钳式电流计中的传感器,构成为包括线圈部、线圈盖以及屏蔽部,其中,上述线圈盖将线圈部覆盖,上述屏蔽部将线圈盖的周围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屏蔽部构成为包括屏蔽板,上述屏蔽板分别配设于线圈盖的内周面、外周面以及两个侧面的外侧。此外,在上述屏蔽部中,构成为配设于线圈盖的内周面外侧的屏蔽板和配设于线圈盖的一个侧面外侧的屏蔽板的、彼此相邻的各个侧端部分开(产生间隙),藉此,可靠地避免因屏蔽板彼此被电连接以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而对测定产生不良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40856号公报(第3-5页,图8)

然而,在上述磁传感器中,存在应改善的以下技术问题。具体而言,在上述磁传感器中,通过使彼此相邻的屏蔽板的各侧端部之间产生间隙,从而避免屏蔽板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然而,由于噪声从上述间隙侵入,因此,很难提高屏蔽效果。此外,在上述磁传感器中,由于使与线圈盖的各个面对应的四种屏蔽板组合来构成屏蔽部,因此,很难提高屏蔽部的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应改善的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屏蔽效果提高和组装效率提高的屏蔽体和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屏蔽体,将传感器主体包围,以对上述传感器主体进行屏蔽,其中,上述屏蔽体包括:第一构件,上述第一构件具有底板和分别立设于上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上各边缘部的一对侧板,且上述第一构件形成为截面呈大致コ字状;以及第二构件,上述第二构件具有顶板和板体,上述板体垂直设置于上述顶板的宽度方向上各边缘部中的任一个,且上述第二构件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并且上述第二构件能在上述顶板的下表面与上述底板的上表面相对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构件嵌合,上述屏蔽体构成为能在上述第一构件与上述第二构件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将上述传感器主体包围,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构成为在上述嵌合状态下,各上述侧板中的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上述顶板的各上述边缘部中的另一个边缘部的上述下表面抵接或靠近,并且在各上述侧板的另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上述顶板的上述下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且在上述板体的内表面与上述另一个侧板的外表面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板体覆盖上述间隙。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屏蔽体,将传感器主体包围,以对上述传感器主体进行屏蔽,其中,上述屏蔽体包括:第一构件,上述第一构件具有底板和分别立设于上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上各边缘部的一对侧板,且上述第一构件形成为截面呈大致コ字状;以及第二构件,上述第二构件具有顶板和板体,上述板体垂直设置于上述顶板的宽度方向上各边缘部中的任一个,且上述第二构件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并且上述第二构件能在上述顶板的下表面与上述底板的上表面相对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构件嵌合,上述屏蔽体构成为能在上述第一构件与上述第二构件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将上述传感器主体包围,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构成为在上述嵌合状态下,各上述侧板中的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上述顶板的各上述边缘部中的另一个边缘部的上述下表面抵接或靠近,并且在上述板体的前端面与上述底板的上述上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且在上述各侧板中的另一个侧板的内表面与上述板体的外表面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上述另一个侧板覆盖上述间隙。

此外,在本发明的屏蔽体中,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形成为能将圆环状的上述传感器主体包围的俯视呈圆环状。

此外,在本发明的屏蔽体中,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构成为在上述嵌合状态下,上述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上述顶板的上述另一个边缘部的上述下表面抵接,从而能电连接。

此外,在本发明的屏蔽体中,在上述顶板设有凸缘,上述凸缘从上述下表面突出,并在上述嵌合状态下与上述任一个侧板抵接,以对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进行定位。

此外,本发明的传感器包括上述本发明任一个屏蔽体和被上述屏蔽体包围的上述传感器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屏蔽体和本发明的传感器,通过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为各侧板中的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顶板的各边缘部的另一个下表面抵接或靠近,并且在各侧板的另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顶板的下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且在板体的内表面与另一个侧板的外表面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板体覆盖间隙,从而通过间隙避免屏蔽体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同时将从间隙侵入的噪声抑制得足够少,从而能充分地提高屏蔽效果。此外,根据上述屏蔽体和传感器,仅通过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嵌合,就能构成将传感器主体包围的屏蔽体,因此,与使四种屏蔽板组合来构成屏蔽部的现有的电流传感器相比,能充分地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屏蔽体和本发明的传感器,通过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为,各侧板中的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顶板的各边缘部的另一个边缘部的下表面抵接或靠近,并且在板体的前端面与底板的上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且在各侧板中的另一个侧板的内表面与板体的外表面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另一个侧板覆盖间隙,从而通过间隙避免屏蔽体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同时将从间隙侵入的噪声抑制得足够少,从而能充分地提高屏蔽效果。此外,根据上述屏蔽体和传感器,仅通过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嵌合,就能构成将传感器主体包围的屏蔽体,因此,与使四种屏蔽板组合来构成屏蔽部的现有的电流传感器相比,能充分地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屏蔽体和本发明的传感器,通过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从而能充分地提高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包围以进行屏蔽时的屏蔽效果,并且能充分地提高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包围的屏蔽体的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屏蔽体和本发明的传感器,通过使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顶板的另一个边缘部的下表面抵接以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电连接,从而与例如使用导电性的粘接剂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电连接的结构相比,不需要粘接剂的涂覆作业,相应地能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屏蔽体和本发明的传感器,通过将从下表面突出的凸缘设于顶板,从而在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嵌合时使任一个侧板与凸缘抵接,从而在各侧板中的任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顶板的各边缘部的另一个边缘部的下表面抵接或靠近,并且在各侧板中的另一个侧板的前端面与顶板的下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且在板体的内表面与另一个侧板的前端面彼此分开相对并通过板体覆盖间隙的状态下,能可靠且容易地对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流传感器1的立体图。

图2是电流传感器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底板41侧观察壳体31的立体图。

图4是从板体52的前端部侧观察盖32的立体图。

图5是电流传感器1的剖视图。

图6是电流传感器101的剖视图。

图7是电流传感器201的剖视图。

图8是电流传感器301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01、201、301电流传感器;

2传感器主体;

3、103、203、303屏蔽体;

31、131、231、331壳体;

32、132、232、332盖;

41、141、241、341底板;

41a、141a、241a、341a边缘部;

41b、141b、241b、341b边缘部;

41c、141c、341c上表面;

42、43、142、143、242、243、342、343侧板;;

42a、43a、142a、242a、243a、343a前端面;

43b、152b、242b、352b外表面;

51、151、251、351顶板;

51a、151a、251a、351a边缘部;

51b、151b、251b、351b边缘部;

51c、151c、251c、351c下表面;

52、152、252、352板体;

52a、143a、252a、342a内表面;

g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屏蔽体和传感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最初,对图1所示的电流传感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电流传感器1是传感器的一例,其构成为能以非接触(导体非接触)方式对导线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电流传感器1构成为包括传感器主体2和屏蔽体3。

作为一例,传感器主体2包括线圈(省略图示)和盖,其中,上述线圈以将覆盖导线卷绕在环形(圆环形)的铁心周围的方式形成,上述盖将线圈覆盖并具有绝缘性,如图2所示,传感器主体2构成为圆环状。

屏蔽体3具有防止(屏蔽)在使用电流传感器1对电流进行检测时的噪声影响的功能,如图1、图2所示,屏蔽体3构成为能包围(收容)传感器主体2。此外,如图2所示,屏蔽体3构成为包括壳体31和盖32。

壳体31相当于第一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铁、铝和铜等金属)形成。此外,如图2、3所示,壳体31形成能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俯视呈圆环状。此外,如图2、图3、图5所示,壳体31构成为包括底板41和一对侧板42、43。

如图2、图3所示,底板41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侧板42如图2、图3所示形成为筒状,并且如图5所示立设于底板41在宽度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的边缘部41a(底板4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此外,侧板43如图2所示形成为筒状,并且如图5所示立设于底板41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边缘部41b(底板4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因而,壳体31如图2所示形成为截面呈大致コ字状。

此外,如图2、图5所示,在侧板42(侧板42、43中的任一方的一例)的前端面42a形成有供螺钉33拧入的螺纹孔42b,上述螺钉33在使盖32的后述的顶板51与侧板42紧贴以使顶板51与侧板42电连接(导通)时使用。

此外,在上述壳体31中,如图5所示,侧板43形成得比侧板42低(短)。

盖32相当于第二构件,并且如图5所示构成为能与壳体31嵌合。此外,盖32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与壳体31中使用的材料相同的金属)形成。此外,如图2、图4所示,盖32形成为能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俯视呈圆环状。此外,如图2、图4、图5所示,盖32构成为包括顶板51和板体52。

如图2、图4所示,顶板51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此外,板体52如图4所示形成为筒状,并且如图5所示垂直设置于顶板51在宽度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上的任一方(在本例中为顶板5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51b。因而,盖32如图5所示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

此外,如图2、图4、图5所示,在顶板5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在本例中为顶板5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51a形成有插通孔51d,上述插通孔51d供上述螺钉33插通。

此外,如图4、图5所示,在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设有凸缘53,上述凸缘53用于在使壳体31与盖32嵌合时与壳体31的侧板42的前端部抵接以对壳体31与盖32进行定位。

在上述屏蔽体3中,如图5所示,使壳体31与盖32在壳体31的底板41的上表面41c与盖32的顶板51的下表面51c相对的状态下嵌合,并且能在上述状态(下面也称为“嵌合状态”)下将传感器主体2包围。

此外,在上述屏蔽体3中,如图5所示,在嵌合状态下,使壳体31的侧板42的前端面42a与盖32的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抵接(抵接或靠近的一例)。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屏蔽体3中,在嵌合状态下,在使壳体31的侧板43(侧板42、43中的另一方)的前端面43a与顶板51的下表面51c之间产生间隙g。此外,在上述屏蔽体3中,如图5所示,在嵌合状态下,在盖32的板体52的内表面52a与壳体31的侧板43的外表面43b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板体52覆盖间隙g。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流传感器1中,通过在壳体31的侧板43的前端面43a与盖32的顶板51的下表面51c之间产生间隙g,从而避免屏蔽体3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此外,在上述屏蔽体3中,在盖32的板体52的内表面52a与侧板43的外表面43b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板体52覆盖间隙g。因而,能将从间隙g侵入的噪声抑制得足够少,其结果是,能提高屏蔽效果。

接着,参照附图,对电流传感器1的组装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屏蔽体3的壳体31的底板41的上表面41c(参照图2)上涂覆粘接剂(未图示)。接着,将传感器主体2载置在涂覆于上表面41c的粘接剂上。

接着,如图5所示,使壳体31与盖32在使壳体31的底板41的上表面41c与盖32的底板51的下表面51c相对的状态下嵌合。具体而言,将盖32的板体52插入壳体31的侧板43内侧,并且将设于盖32的顶板51上的凸缘53插入壳体31的侧板42内侧。此时,侧板42的前端部的内表面与凸缘53的外表面抵接,藉此,在使侧板42的前端面42a与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抵接,并且在侧板43的前端面43a与顶板51的下表面51c之间产生间隙g、且板体52的内表面52a与侧板43的外表面43b彼此分开相对并通过板体52覆盖间隙g的状态下,壳体31与盖32被定位。

接着,如图5所示,将螺钉33分别插通形成于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各插通孔51d,接着,将各螺钉33的前端部拧入形成于侧板42的前端面42a的各螺纹孔42b。藉此,如图5所示,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与侧板42的前端面42a面紧贴,从而使顶板51与侧板42电连接(导通)。

如上所述,构成有将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屏蔽体3,以完成电流传感器1。在上述电流传感器1中,如上所述,仅通过使屏蔽体3的壳体31与盖32嵌合,就能构成将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屏蔽体3。因而,在上述电流传感器1中,与使四种屏蔽板组合来构成屏蔽部的现有的电流传感器相比,能提高屏蔽体3的组装效率。

这样,根据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通过将壳体31和盖32构成为使侧板42的前端面42a与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在相对的状态下抵接或靠近,并且在侧板43的前端面43a与顶板51的下表面51c之间产生间隙g,且在使板体52的内表面52a与侧板43的外表面43b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板体52覆盖间隙g,从而能通过间隙g避免屏蔽体3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并且能将从间隙g侵入的噪声抑制得足够少,从而能充分地提高屏蔽效果。此外,根据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仅通过使壳体31与盖32嵌合,就能构成将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屏蔽体3,因此,与使四种屏蔽板组合来构成屏蔽部的现有的电流传感器相比,能充分地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通过将壳体31和盖32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从而能充分地提高以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方式进行屏蔽时的屏蔽效果,并且能充分地提高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屏蔽体3的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通过使侧板42的前端面42a与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抵接来使壳体31与盖32电连接,从而例如与使用导电性的粘接剂将壳体31与盖32电连接的结构相比,不需要粘接剂的涂覆作业,相应地能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由于将凸缘53设置于盖32的顶板51,因此,在使壳体31与盖32嵌合时通过使侧板42与凸缘53抵接,从而在使侧板42的前端面42a与顶板51的边缘部51a的下表面51c相对,并且在侧板43的前端面43a与顶板51的下表面51c之间产生间隙g,且板体52的内表面52a与侧板43的外表面43b彼此分开相对并通过板体52覆盖间隙g的状态下,能可靠且容易地对壳体31和盖32进行定位。

接着,对作为传感器的另一例的图6所示的电流传感器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上述电流传感器1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6所示,电流传感器101构成为包括上述传感器主体2,并且包括屏蔽体103以代替上述屏蔽体3。

如图6所示,屏蔽体103构成为包括壳体131和盖132。

壳体131是第一构件的另一例,如图6所示,包括底板141和一对侧板142、143,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底板141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侧板142、143分别形成为筒状,并且如图6所示分别立设于底板141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缘部141a(底板14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和底板141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边缘部141b(底板14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因而,壳体131如图6所示形成为截面呈大致コ字状。此外,在侧板142的前端面142a形成有供螺钉33拧入的螺纹孔42b。此外,在上述壳体131中,侧板142形成得比侧板143低(短)。

盖132是第二构件的另一例,如图6所示,包括底板151和板体152,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并构成为能与壳体131嵌合。底板151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板体152形成为筒状,并如图6所示垂直设置于顶板151在宽度方向上的任一方(在本例中为顶板15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151b。因而,盖132如图6所示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此外,在顶板151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在本例中为顶板15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151a形成有供螺钉33插通的插通孔51d。此外,在顶板151的边缘部151a的下表面151c设有凸缘53,上述凸缘53用于与壳体131的侧板142的前端部抵接以对壳体131和盖132进行定位。

在上述屏蔽体103中,如图6所示,使壳体131与盖132在壳体131的底板141的上表面141c与盖132的顶板151的下表面151c相对的状态下嵌合,并且能在上述状态(以下也称为“嵌合状态”)下将传感器主体2包围。

此外,在上述屏蔽体103中,如图6所示,在嵌合状态下,壳体131的侧板142(侧板142、143中的任一例)的前端面142a与盖132的顶板151的边缘部151a的下表面151c抵接(抵接或靠近的一例)。此外,在上述屏蔽体103中,如图6所示,在嵌合状态下,在盖132的侧板152的前端面152a与壳体131的底板141的上表面141c之间产生间隙g。此外,在上述屏蔽体103中,如图6所示,在嵌合状态下,在壳体131的板体143(侧板142、143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143a与盖132的板体152的外表面152b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通过侧板143覆盖间隙g。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流传感器101中,通过在盖132的板体152的前端面152a与壳体131的底板141的上表面141c之间产生间隙g,从而避免屏蔽体103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此外,在上述屏蔽体103中,在侧板143的内表面143a与盖132的板体152的外表面152b彼此分开并相对的状态下,通过侧板143覆盖间隙g。因而,能通过间隙g避免屏蔽体103作为一圈程度的线圈发挥作用,同时能将从间隙g侵入的噪声抑制得足够少,从而能充分地提高屏蔽效果。此外,在上述屏蔽体103中,仅通过使壳体131与盖132嵌合,就能构成将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屏蔽体103。因而,在上述屏蔽体103和电流传感器101中,也能实现与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相同的效果。

另外,屏蔽体和传感器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还能采用包括屏蔽体203的电流传感器201,以代替上述电流传感器1的屏蔽体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具有与上述电流传感器1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上述电流传感器201的屏蔽体203构成为包括作为第一构件的又一例的壳体231和作为第二构件的又一例的盖232。在这种情况下,壳体231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且截面呈大致コ字状。此外,盖232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且截面呈大致l字状。此外,在上述屏蔽体203中,在作为壳体231中的任一个侧板的侧板243(立设于底板24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241b的侧板)的前端面243a与作为盖232的顶板251中的另一个边缘部的边缘部251b(顶板25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的下表面251c抵接,在作为另一个侧板的侧板242(立设于底板24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241a的侧板)的前端面242a与顶板251的下表面251c之间产生间隙g,且垂直设置于作为顶板251中的任一个边缘部的边缘部251a的板体252的内表面252a与侧板242(立设于底板24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241a的另一个侧板)的外表面242b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板体252覆盖间隙g。此外,在上述顶板251的边缘部251a的下表面251c设有凸缘53,上述凸缘53用于对壳体231和盖232进行定位。因而,在上述屏蔽体203和电流传感器201中,也能实现与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8所示,还能采用包括屏蔽体303的电流传感器301,以代替上述电流传感器1的屏蔽体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上述电流传感器1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上述电流传感器301的屏蔽体303构成为包括作为第一构件的再一例的壳体331和作为第二构件的再一例的盖332。在这种情况下,壳体331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且截面呈大致コ字状。此外,盖332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且截面呈大致l字状。此外,在上述屏蔽体303中,在作为壳体331中的任一个侧板的侧板343(立设于底板34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341b的侧板)的前端面343a与作为盖332的顶板351中的另一个边缘部的边缘部351b(顶板351的内周部侧的边缘部)的下表面351c抵接,在垂直设置于作为顶板351中的任一个边缘部的边缘部351a(顶板35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的板体352的前端面352a与壳体331的底板341的上表面341c之间产生间隙g,并且作为另一个侧板的侧板342(立设于底板341的外周部侧的边缘部341a的侧板)的内表面342a与板体352的外表面352b彼此分开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板体342覆盖间隙g。此外,在上述顶板351的边缘部351a的下表面351c设有凸缘53,上述凸缘53用于对壳体331和盖332进行定位。因而,在上述屏蔽体303和电流传感器301中,也能实现与上述屏蔽体3和电流传感器1相同的效果。

此外,上面记载了在上述电流传感器1、101、201、301中,在侧板42、142、243、343的内表面(与传感器主体2相对的表面)所抵接的位置处设置定位用的凸缘53的例子,但还能采用在侧板42、142、243、343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相反一侧的面)所抵接的位置处设置凸缘53的结构。此外,还能采用如下结构来代替设置凸缘53的结构,即在板体52、152、252、352与侧板43、143、242、342之间插入具有非导电性的间隔件以进行定位。此外,还能采用不使用凸缘53或间隔件的结构。

此外,上面记载了通过螺钉33使壳体31、131、231、331的侧板42、142、243、343的前端面42a、142a、243a、343a与盖32、132、232、332的顶板51、151、251、351的边缘部51a、151a、251b、351b的下表面51c、151c、251c、351c紧贴,藉此使壳体31、131、231、331与盖32、132、232、332电连接的结构例,但还能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导电性粘接剂将侧板42、142、243、343的前端面42a、142a、243a、343a与顶板51、151、251、351的边缘部51a、151a、251b、351b的下表面51c、151c、251c、351c粘接,以使壳体31、131、231、331与盖32、132、232、332电连接。此外,还能采用如下结构,即,使壳体31、131、231、331与盖32、132、232、332靠近但不抵接,从而不进行电连接。

此外,上面记载了构成为,将壳体31、131、231、331和盖32、132、232、332形成为俯视呈圆环状,并能将圆环状的传感器主体2包围的例子,但还能采用将壳体31、131、231、331和盖32、132、232、332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并能将俯视呈矩形的传感器主体包围的结构,或是采用将壳体31、131、231、331和盖32、132、232、332形成为俯视呈弧形,并能将俯视呈弧形的传感器主体包围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