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9863发布日期:2019-01-14 20:13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产品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产品型号多元化,而且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其涉及到百万乘客安全出行,所以对产品的载荷环境越发严格,产品需要满足规定的强度要求。因此,需要对轨道交通的产品进行静压强度试验。

传统的静压强度试验,其采取的加载方法为人工操作控制方法,由人工调节向产品施加的气压,不仅增加了试验的人力成本,增加了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无法保证预定载荷的加载精度。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技术,其可以自动调节向产品施加的气压,节约试验的人力成本,保证对产品进行静压强度试验时载荷的加载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其可以自动调节向产品施加的气压,节约试验的人力成本,保证对产品进行静压强度试验时载荷的加载精度,有利于推广普及,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包括中空密封的试验箱体,所述试验箱体内设置有需要进行静压试验的预设轨道交通产品;

所述试验箱体与一个加压系统相连通,所述加压系统用于向所述试验箱体内部输入预设压力大小的空气;

所述试验箱体与一个泄压系统相连通,所述泄压系统用于排出试验箱体内部的空气,对所述试验箱体内部的气压进行减压;

试验气压控制单元,分别与加压系统和泄压系统相连接,用于分别发送控制信号给加压系统和泄压系统,来对应控制加压系统和泄压系统的开启和关闭状态。

其中,所述加压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过滤器、减压阀和开关阀,其中:

空气压缩机的空气出口依次与过滤器、减压阀和开关阀相连通;

所述开关阀与所述试验箱体内部相连通。

其中,所述减压系统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与所述试验箱体相连通。

其中,所述试验箱体与一个压力传感器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试验箱体内部的气压值。

其中,所述试验箱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试验箱体的右侧贯穿设置有加压口,所述试验箱体内部通过加压口与所述泄压系统中的开关阀相连通;

所述试验箱体的右侧还贯穿设置有减压口,所述试验箱体内部通过减压口与所述排气阀相连通。

其中,所述试验箱体的背面开有一个压力传感器连接口,所述试验箱体内部通过压力传感器连接口与压力传感器相连通。

其中,所述试验箱体的正面左侧铰接有一个左舱门,所述左舱门与所述试验箱体的正面密封连接。

其中,试验气压控制单元,分别与开关阀和排气阀相连接,用于分别发送控制信号给开关阀和排气阀,分别控制开关阀和排气阀的开启和关闭状态,实现对试验箱体内部气压的调节。

其中,试验气压控制单元,还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用于接收压力传感器发来的试验箱体内部的气压值,当该气压值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气压最大值时,发送控制信号给排气阀,控制排气阀进行排气,并发送控制信号给开关阀,关闭开关阀,使得加压系统不再向试验箱体输入空气,而当该气压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气压最小值时,发送控制信号给排气阀,关闭排气阀,使得排气阀不排气,并发送控制信号给开关阀,开启开关阀,使得加压系统向试验箱体输入空气,对试验箱体内部进行加压;

对应地,压力传感器用于将所述试验箱体内部的气压值发给试验气压控制单元。

由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其可以自动调节向产品施加的气压,节约试验的人力成本,保证对产品进行静压强度试验时载荷的加载精度,有利于推广普及,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在实施例中采取的一种试验箱体的透视图;

图中,1为空气压缩机,2为过滤器,3为减压阀,4为开关阀,5为试验箱体,6为排气阀,7为试验控制单元;

9为左舱门,10为加压口,11为减压口,12为压力传感器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其包括中空密封的试验箱体5,所述试验箱体5内设置有需要进行静压试验的预设轨道交通产品(例如列车上的灯管、扬声器);

所述试验箱体5与一个加压系统相连通,所述加压系统用于向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输入预设压力大小的空气;

所述试验箱体5与一个泄压系统相连通,所述泄压系统用于排出试验箱体5内部的空气,对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的气压进行减压;

本发明还包括试验气压控制单元7,分别与加压系统和泄压系统相连接,用于分别发送控制信号给加压系统和泄压系统,来对应控制加压系统和泄压系统的开启和关闭状态(例如包括开启和关闭的具体时长)。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所述加压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1、过滤器2、减压阀3和开关阀4(该开关阀4充当进气阀使用),其中:

空气压缩机1的空气出口依次与过滤器2、减压阀3和开关阀4相连通;

所述开关阀4与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相连通。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所述减压系统包括排气阀6,所述排气阀6与所述试验箱体5相连通。

对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任意两个相邻的相互连通的部件之间,具体通过中空的管道相连通。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所述试验箱体5与一个压力传感器8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8用于检测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的气压值(即空气压力大小)。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2所示,所述试验箱体5为长方体形状,所述试验箱体5的右侧贯穿设置有加压口10,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通过加压口10与所述泄压系统中的开关阀4相连通。

具体实现上,所述试验箱体5的右侧还贯穿设置有减压口11,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通过减压口11与所述排气阀6相连通。

具体实现上,所述试验箱体5的背面开有一个压力传感器连接口12,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通过压力传感器连接口12与压力传感器8相连通。

具体实现上,所述试验箱体5的正面左侧铰接有一个左舱门9,所述左舱门9与所述试验箱体5的正面密封连接。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所述试验气压控制单元7,分别与开关阀4和排气阀6相连接,用于分别发送控制信号给开关阀4和排气阀6,分别控制开关阀4和排气阀6的开启和关闭状态(例如包括开启和关闭的具体时长),从而实现对试验箱体5内部气压的调节。

具体实现上,试验气压控制单元7,还与压力传感器8相连接,用于接收压力传感器8发来的试验箱体5内部的气压值,当该气压值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气压最大值时,发送控制信号给排气阀6,控制排气阀6进行排气,并发送控制信号给开关阀4,关闭开关阀4,使得加压系统不再向试验箱体5输入空气,而当该气压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气压最小值时,发送控制信号给排气阀6,关闭排气阀6,使得排气阀6不排气,并发送控制信号给开关阀4,开启开关阀4,使得加压系统向试验箱体5输入空气,对试验箱体5内部进行加压;

对应地,压力传感器8用于将所述试验箱体5内部的气压值发给试验气压控制单元7。

具体实现上,所述试验气压控制单元可以为一台工作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plc、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者单片机mcu。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使用试验气压控制单元(例如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芯片),来使试验在允许范畴内实现多工况加载,通过程序控制代替人工控制的方式,可以实现试验箱体内部气压的自动控制。此为,本发明,通过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来控制加压系统与泄压系统运行,从而解决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与时间延误的问题,同时也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能够通过受试条件及要求进行能力扩充。

因此,对于本发明,其可以实现对多种型号的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通过plc加载控制技术,提高加载的精度及试验操作性,减少人力成本及操作误差;同时,本发明提供的试验系统通用化,能够有效地提高试验试验系统成本的经济性。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就本发明的静压试验系统的主要试验操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试验人员对试验箱体5进行检漏测试,确保试验箱体5为密封的箱体;

接着,打开试验箱体5上的左舱门9,然后放入需要进行静压试验的产品(例如预设轨道交通产品),并关闭左舱门9,确保密封,并关闭泄气阀6;

接着,将空气压缩机1依次通过过滤器2、减压阀3和开关阀4,并通过中空的管路与试验箱体5相连通;

然后,通过空气压缩机1向试验箱体5内部充入气体,调节减压阀3至预设的压力,此时通过压力传感器8观察试验箱体5内部的气压;

接着,当试验箱体5内气压达到试验人员想要的进行静压试验的气压时,并且持续了试验人员所要的时长后,停止试验,这时候,可以关闭开关阀5,然后打开排气阀6,使得试验箱体5内的空气向外排出,试验箱体5内压力恢复常压;

最终,打开试验箱体5上的左舱门9,取出产品,然后对该产品进行性能以及外观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该产品已不具备规定的标准性能参数(例如通电后出现严重的噪音,或者无法通电运行等情况),或者外观已经受损,那么说明该产品不符合试验人员要求的静压强度,满足强度。反之,如果该产品仍然具备规定的标准性能参数,并且外观没有受损,说明该产品符合试验人员要求的静压强度。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产品的静压试验系统,其可以自动调节向产品施加的气压,节约试验的人力成本,保证对产品进行静压强度试验时载荷的加载精度,有利于推广普及,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