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94963发布日期:2018-11-20 18:42阅读:14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土木、岩土工程中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非饱和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其渗透特性明显不同于饱和土,无法根据土壤的基本性质从理论上分析得出,试验难度也较大。对于土体的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是研究饱和/非饱和土渗流的关键参数,与饱和土相比,对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实验测定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低饱和度情况下,土中的水极难排出,因此通过实验室试验直接测试非饱和土渗透系数将耗费大量时间。

而确定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很重要,因为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不仅在分析降雨对土坡稳定性影响时需要,而且在其他重要工程中,如地下水对垃圾填埋场和核废料填埋场的影响、地下污水的迁移、防洪堤渗漏等工程中都需要准确确定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在实际工程(包括以上提到的工程)中所遇到的土体,不仅是处于非饱和或接近非饱和状态,而且还处于不同的应力状态下,因此,确定非饱和渗透系数是工程实践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准确又简便的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结合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及VG模型提出一种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为:

kr(ψ)为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a、m、n均为VG模型拟合参数,ψa为进气值,ψ为基质吸力;其中,VG模型拟合参数a的单位为kPa-1、其值为进气值ψa的倒数,VG模型拟合参数n与土的孔隙分布有关,VG模型拟合参数m与土体特征曲线的整体对称性有关;

2)基于压力板试验测得土水特征曲线实测数据,得到测量基质吸力ψ1和测量饱和度Sr1;

3)根据步骤2)中测量基质吸力ψ1和测量饱和度Sr1代入VG模型中拟合出土水特征曲线,得出测量拟合参数a0、m0、n0,根据拟合参数a与进气值ψa的关系,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

4)将设定的基质吸力ψ0、计算出测量进气值Ψa0和步骤3)中测量拟合参数a0,m0,n0代入公式Ⅳ中计算出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即为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预测值,其中ψ0>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结合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及VG模型提出的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具体过程如下:

1a)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为

其中kr(θ)为相对渗透系数、θ为体积含水率、ψ为基质吸力、θr为残余体积含水率、θs为饱和体积含水率;

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为

其中,Sr为饱和度、ψa为进气值、ψ为基质吸力、D为分维数;

VG模型为

其中,Se为有效饱和度,ψ为基质吸力,a、m、n均为VG模型拟合参数,其中VG模型拟合参数a的单位为kPa-1、其值为进气值ψa的倒数,VG模型拟合参数n与土的孔隙分布有关,VG模型拟合参数m与土体特征曲线的整体对称性有关;

1b)将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公式Ⅱ两边同时求导,得

由于体积含水率θ对应饱和度Sr或ψ,θr为残余体积含水率对应饱和度Srmin或ψd,饱和体积含水率θs对应饱和度为1或ψa,且ψd为最大基质吸力,并将公式Ⅴ代入公式Ⅰ中,得

由于ψd>>ψa,所以忽略(ψa/ψd)5-D,并结合公式Ⅱ简化得到公式Ⅵ

将Ⅲ式代入Ⅵ式,且有效饱和度Se与饱和度近Sr近似相等得到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压力板试验所用仪器为体积压力板仪,气压力分别为5kPa、10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绘出全部干燥曲线,完成干燥过程后试验继续沿浸湿过程进行,减小基质吸力,递减段气压分别为100kPa、50kPa、25kPa;试验结束后卸除气压,称量湿土样和烘干后土样重,根据量管起始和结束读数,计算出最后一组试样的含水量,然后反算相应于其他吸力值的质量含水量,然后推出体积含水量,最后绘制基质吸力与含水量关系曲线,即土水特征曲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具体拟合过程如下:

根据步骤2)中测量基质吸力ψ1和测量饱和度Sr1代入VG模型中,Sr1为VG模型的Sr、ψ1为VG模型的ψ,舍去含水量未改变的低基质吸力段数据,进而拟合出土水特征曲线,得出测量拟合参数a0、m0、n0,根据VG模型拟合参数a的值为进气值ψa的倒数,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ψa0为测量拟合参数a0的倒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是以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为参考状态,结合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与VG模型,利用分形理论,推导出一种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模型,然后用VG模型拟合土水特征曲线,求得进气值,进而预测土样的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本预测方法克服了对渗透系数的预测以经验法为主、缺少理论支撑、模型较复杂、计算繁琐的缺点,对于非饱和土的渗流理论、流固耦合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Yolo轻黏土土水特征曲线拟合图;

图2为实施Yolo轻黏土相对渗透系数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结合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陶孔相对渗透系数模型)、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及VG(van genuchten)模型提出一种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为:

kr(ψ)为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a、m、n均为VG模型拟合参数(其中,VG模型拟合参数a的单位为kPa-1、其值为进气值ψa的倒数,VG模型拟合参数n与土的孔隙分布有关,VG模型拟合参数m与土体特征曲线的整体对称性有关),ψa为进气值,ψ为基质吸力;

结合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及VG模型提出的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具体过程如下:

1a)TK相对渗透系数模型为

其中kr(θ)为相对渗透系数、θ为体积含水率、ψ为基质吸力、θr为残余体积含水率、θs为饱和体积含水率;

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为

其中,Sr为饱和度、ψa为进气值、ψ为基质吸力、D为分维数;

VG模型为

其中,Se为有效饱和度,ψ为基质吸力,a、m、n均为VG模型拟合参数,其中VG模型拟合参数a的单位为kPa-1、其值为进气值ψa的倒数,VG模型拟合参数n与土的孔隙分布有关,VG模型拟合参数m与土体特征曲线的整体对称性有关;

1b)将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公式Ⅱ两边同时求导,得

由于体积含水率θ对应饱和度Sr或ψ,θr为残余体积含水率对应饱和度Srmin或ψd,饱和体积含水率θs对应饱和度为1或ψa,且ψd为最大基质吸力,并将公式Ⅴ代入公式Ⅰ中,得

由于ψd>>ψa,所以忽略(ψa/ψd)5-D,并结合公式Ⅱ简化得到公式Ⅵ

将Ⅲ式代入Ⅵ式,且有效饱和度Se与饱和度近Sr近似相等得到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模型

2)基于压力板试验测得土水特征曲线实测数据,得到测量基质吸力ψ1和测量饱和度Sr1;

压力板试验所用仪器为体积压力板仪,气压力分别为5kPa、10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绘出全部干燥曲线,完成干燥过程后试验继续沿浸湿过程进行,减小基质吸力,递减段气压分别为100kPa、50kPa、25kPa;试验结束后卸除气压,称量湿土样和烘干后土样重,根据量管起始和结束读数,计算出最后一组试样的含水量,然后反算相应于其他吸力值的质量含水量,然后推出体积含水量,最后绘制基质吸力与含水量关系曲线,即土水特征曲线;

3)根据步骤2)中测量基质吸力ψ1和测量饱和度Sr1代入VG模型中,即Sr1为VG模型的Sr、ψ1为VG模型的ψ,舍去含水量未改变的低基质吸力段数据,进而拟合出土水特征曲线,得出测量拟合参数a0、m0、n0,根据拟合参数a与进气值ψa的关系,即VG模型拟合参数a的值为进气值ψa的倒数,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即为测量拟合参数a0的倒数;

4)将设定的基质吸力ψ0(ψ0>0)、计算出测量进气值ψa0和步骤3)中测量拟合参数a0,m0,n0代入公式Ⅳ中计算出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即为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预测值。

下面结合具体土样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基于VG模型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

本实施例所用土样为Yolo轻黏土,如图1所示采用压力板仪得出土水特征曲线实测数据见表1

表1

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

首先,根据土水特征曲线实测数据进行VG模型拟合,以测量基质吸力ψ1为横坐标,测量饱和度Sr1为纵坐标进行数据拟合,得出三个测量拟合参数a0、m0、n0分别为0.6916、0.0365、5.389,又由于进气值ψa为a0的倒数,因此,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为1.45kPa;

然后,将上述测量拟合参数a0、m0、n0,及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和设定的基质吸力ψ0(ψ0>0)代入公式Ⅳ,对Yolo轻黏土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进行计算即为预测,其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实测值与计算(即预测)值对比,如图2所示,实测值与计算(即预测)值吻合良好,详见实施例1~实施例4。

实施例1

设定的基质吸力ψ0为2.77kPa,测量拟合参数a0、m0、n0分别为0.6916、0.0365、5.389,和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为1.45kPa均代入公式Ⅳ中,预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计算值为0.269,用压力板仪实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值为0.254。

实施例2

设定的基质吸力ψ0为3.67kPa,测量拟合参数a0、m0、n0分别为0.6916、0.0365、5.389,和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为1.45kPa均代入公式Ⅳ中,预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计算值为0.152,用压力板仪实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值为0.15。

实施例3

设定的基质吸力ψ0为4.42kPa,测量拟合参数a0、m0、n0分别为0.6916、0.0365、5.389,和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为1.45kPa均代入公式Ⅳ中,预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计算值为0.105,用压力板仪实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值为0.122。

实施例4

设定的基质吸力ψ0为3.15kPa,测量拟合参数a0、m0、n0分别为0.6916、0.0365、5.389,和计算测量进气值ψa0为1.45kPa均代入公式Ⅳ中,预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计算值为0.213,用压力板仪实测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值为0.20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