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03203发布日期:2019-06-25 23:04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自来水损耗问题一直是供水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即使在我国城市地区,供水管网漏损也相当严重,据统计平均水平在20%左右,有的城市漏失率高达40%以上。农村的管网水损则更高。现有的管网漏损监测方法往往除了在供水端总管安装流量计外,还要在各支路管网的入口处安装流量计,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值来判断漏损情况。由于流量计数量多,造成投资和维护成本都很高。虽然在各终端用户装有自来水表,但由于目前普遍采用人工抄表方式,无法准确统计在相同一段时间内的总用水量,因而无助于漏损计算与诊断。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流量计和水表中安装无线物联网智能终端,可以实时发送用水量数据,在省去抄表等繁重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借此进行自来水管网漏损监测。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
背景技术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建立了由远程服务器、区域供水总表和区域内用户水表构成的自来水管网监测系统,区域供水总表和用户水表上装有具有窄带物联网(nb-iot)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定时向远程服务器发送流量数据;远程服务器进行模型预测和计算分析,识别管网流量异常的区域,向区域自来水管理者发出报警。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步骤:s1、用户水表通过智能终端定时向远程服务器发送当前水表累积流量;s2、远程服务器建立区域管网流量模型,根据该区域每个用户发送的当前水表累积流量及历史累积流量,计算当前总用水累积流量,预测该区域当前总用水量的上、下限阈值;s3、区域总表通过智能终端定时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当前总供水流量;s4、远程服务器将该区域当前总供水流量与区域总用水量上、下限阈值进行比较,若总供水流量超出区域总用水量上、下限阈值,则发出水管泄漏报警;s5、若当前总供水流量在区域总用水量上、下限阈值范围内,而当日供水量的增幅超过设定的阈值,远程服务器发出水管泄漏报警;s6、若当前总供水流量在区域总用水量上、下限阈值范围内,且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用水累积流量曲线波动频率超过设定的阈值,远程服务器发出水管泄漏报警。本发明中需要对区域管网流量建模,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建模(arima),具有以下步骤:a、取该区域过去一年每天的流量数据;b、将数据进行去趋势运算;c、检测数据是否平稳,若平稳,转到步骤s5,否则向下执行;d、将数据进行差分运算,转到步骤s3;e、将得到的平稳时间序列分别求得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自相关系数曲线第一次穿过上置信区间的横轴值记为p,为数据本身的滞后数;偏自相关系数曲线第一次穿过上置信区间的横轴值记为q,为预测误差的滞后数;f、根据p,q,d的值进行建模,其中d为将数据处理成平稳时间序列所经过的差分次数,得到模型如下:其中,为t时刻的预测值,μ为常数项,yt-i为t-i时刻的真实值,et-i为t-i时刻的预测误差,φi、θi为系数。得到模型后,将一定时间的区域历史用水量输入模型进行预测,得到区域当前用水量,取预测值的130%作为该区域当前总用水量的上限阈值;取预测值的90%作为该区域当前总用水量的下限阈值,若区域当前日供水量超过总用水量上、下限阈值,则发出水管泄漏报警。若当前总供水流量在区域总用水量上、下限阈值范围内,而当日供水量的增幅超过昨日供水量的10%,远程服务器发出水管泄漏报警。根据过去15天的供水量,日供水量增幅大于前一日供水量5%的次数超过5次,发出水管泄漏报警。有益效果: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及方法,监测系统内的智能终端可实时发送各区域、各用户的用水数据到远程服务器,服务器再根据区域内用户用水量和区域供水量对各区域的用水情况进行建模、预测和分析,可快速定位管道漏损区域并报警,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对降低水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自来水管网监测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自来水管网水损识别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区域管网流量建模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案例以某区域996户的用水情况为例,自来水管网监测网络如图1所示。首先在区域供水总表和用户水表上安装具有窄带物联网(nb-iot)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每天上传用水数据到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进行模型预测和计算分析,识别管网流量异常的区域,向区域自来水管理者发出报警。本案例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1)服务器收到区域每户截至2018年7月31日的累积用水量,并且与历史累积流量相减,得到每户在7月31日的当日用水量,如表1所示。将每户日用水量求和,得到区域日用水量为459.29m3。表1某区域用户7月31日用水量(m3)户号当前累积用水量历史累计用水量当日用水量1-14265.304264.640.661-23110.653110.100.552-11755.411754.850.562-22566.732566.060.673-12009.632009.140.493-2380.75380.500.254-11200.341200.040.304-2617.47615.472.005-1920.35920.020.335-21200.521200.260.266-12086.912086.510.406-2249.22249.220.00……………………498-14513.674513.570.10498-24723.994723.990.002)读取区域日用水量过去一年的数据,采用经典的arima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区域管网流量模型,建模过程如图3所示。经过去趋势和去周期运算后,根据数据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取p=10,q=3,因为不经过差分运算数据就已经平稳,所以d=0。根据p,q,d这三个参数和平稳后的用水量数据,可以得到区域管网流量模型如下:将区域日用水量最近30天的数据输入到区域管网流量模型中,算出区域日用水量的预测值,如表2所示。表2区域管网日供水量及预测值(m3)3)服务器收到区域总表发出的区域当前总供水量后,减去区域历史供水量,得到7月31日的区域日供水量为532.70m3。根据区域日用水量的预测值取区域日供水量的上、下限阈值分别为602.85和417.36,而532.70在此范围内,因此不发出水管泄漏报警。相反,只要区域日供水量不在上述合理区间范围,此时则发出水管泄露报警。4)读取7月30日区域日供水量为547.10m3,将当日供水量532.70m3与其相减,得到增幅为-14.40m3。取阈值为7月30日区域日供水量的10%,为54.71m3,显然增幅小于阈值,不发出水管泄漏报警。如区域今日供水量为602.74m3,在日供水量的合理区间范围内,但与7月30日区域日供水量相减,得到增幅为55.64m3,大于阈值54.71,将发出水管泄漏报警。5)读取过去15天的区域日供水量和增幅数据,如表3所示,计算区域日供水量增幅大于前一日供水量的5%的次数,只有7月17日这一次,小于阈值5,不发出水管泄漏报警。表3区域日供水量的增幅(m3)日期区域日供水量前一日供水量的5%增幅7月17日555.2126.4226.817月18日571.7427.7616.537月19日554.9028.59-16.847月20日558.6727.753.777月21日550.9327.93-7.74……………………7月30日547.2327.55-3.707月31日532.7027.36-14.53如过去一个月的区域日供水量和增幅数据如表4所示,区域日供水量增幅大于前一日供水量的5%的次数为6次,超过了阈值5,将发出水管泄漏报警。表4区域日供水量的增幅(m3)日期区域日供水量前一日供水量的5%增幅状态7月17日555.2126.4226.81异常7月18日571.7427.7616.537月19日554.9028.59-16.847月20日585.6727.7530.77异常7月21日550.9329.28-34.747月22日588.6727.7533.77异常7月23日550.9329.43-37.747月24日585.9227.5534.99异常7月25日558.6429.30-27.287月26日589.6127.9330.97异常7月27日559.4029.48-30.217月28日589.6827.9730.28异常7月29日551.0029.48-38.687月30日547.2327.55-3.777月31日532.7027.36-14.5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自来水管网损耗监测系统及方法,建立了由远程服务器、区域供水总表和区域内用户水表构成的自来水管网监测系统,区域供水总表和用户水表上装有具有窄带物联网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定时向远程服务器发送流量数据;远程服务器进行模型预测和计算分析,识别管网流量异常的区域,向区域自来水管理者发出报警。本发明可快速找出管道漏损区域并报警,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对降低水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