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1915发布日期:2019-02-15 23:0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叶片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检测仪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叶片参数的检测仪。



背景技术:

叶绿素检测仪是一种轻便、手持的测量仪器,可以在不破坏农作物的前提下测量得到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检测仪用以帮助用户了解农作物营养状况,由此来判断是否需要添加相应的肥料。通过营养条件的最优化来控制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农产品。

农作物的检测除叶绿素含量之外,往往还包括含水量、酸碱度等一系列指标。现有的叶绿素检测仪器通常会采用外置探针检测器的方法,在检测叶绿素之后进行叶片穿刺来完成其余参数的检测工作。外置探针并非每次都使用,且携带和操作都较为复杂,增加了每次检测过程的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出一种可同时检测叶绿素和含水量等多种参数的叶片检测仪,具体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叶片检测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放置叶片的间隙,所述叶片检测仪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且用于检测所述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第一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所述叶片的含水量和酸碱度的第二检测装置,

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两侧的照射灯和感光器,所述照射灯发出的光可透过所述叶片,并由所述感光器接收;

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穿刺组件,所述穿刺组件至少部分可伸入所述间隙,以用于穿刺并检测所述叶片。

其中,所述穿刺组件包括控制组件、间隔设置的第一检测探针和第二检测探针,所述第一检测探针和所述第二检测探针均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第一检测探针的一端和第二检测探针的一端均可伸入所述间隙内。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收容腔、以及连通所述间隙和收容腔的通孔,所述穿刺组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穿刺组件的一端可由所述通孔可伸缩地伸入所述间隙。

其中,所述穿刺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收容腔的腔壁和所述穿刺组件远离所述通孔的一端。

其中,所述叶片检测仪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按钮,所述按钮的一端贯穿并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间隙的表面,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穿刺组件远离所述通孔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探针和所述第二检测探针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mm。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间隙内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位于所述间隙内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部分凸设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第一凹槽,所述照射灯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第二凹槽,所述感光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相对,且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凹槽重合。

其中,所述叶片检测仪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所述电源分别与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电性连接;且/或,

所述叶片检测仪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分别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电性连接以于显示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

本申请所述叶片检测仪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间隙,使得所述叶片能伸入所述间隙并进行检测。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分列所述间隙两侧的照射灯和感光器,且所述照射灯发出的光线能透过所述叶片被所述感光器接收,进而实现对所述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量。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可伸缩的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可以部分伸入所述间隙,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刺穿所述叶片后可以将电流信号传递给所述电路板,进而实现所述叶片含水量和酸碱度等参数的测量。本申请所述叶片检测仪可以同时测量植物的多种参数,且结构紧凑,用户不用携带多个检测仪器来进行测量工作,优化了测量方式和测量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所述叶片检测仪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所述叶片检测仪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的叶片检测仪100,包括壳体104。在图1的实施例中,壳体104包括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之间为间隙设置,以使得叶片检测仪100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之间形成间隙10。当然,在其余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包含间隙10的壳体104,其中壳体104为一体成型的状态。叶片检测仪100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都相对于间隙10设置。具体的,第一检测装置20包括照射灯21和感光器22,照射灯21和感光器22分列间隙10的两侧,照射灯21发出的光可透过叶片并由感光器22接收,以检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以理解的,照射灯21正对感光器22设置时,感光器22对光线的接收效果较好。在图1的实施例中,照射灯21位于第一壳体101内,感光器22位于第一壳体102内。第二检测装置30位于间隙10的一侧。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二检测装置30也位于第一壳体101内。其中第二检测装置30相对于间隙10可伸缩的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第二检测装置30至少部分可伸入间隙10,以用于穿刺并检测叶片的含水量和酸碱度。

需要提出的是,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各自都包括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驱动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工作,并将检测数据进行接收处理。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控制器可以分开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电路板40上。在一种实施例中,电路板40设置于第二壳体102内,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均与电路板40电性连接,具体的,电路板40包括分别对应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控制器,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控制器电性连接。

电路板40在图1的实施例中,因为功能划分为多块小电路板41,多块小电路板41的设置可以简化电路板40的电路逻辑,同时通过多块小电路板41的层叠来减小电路板40的面积占比,进而缩小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的体积。多块小电路板41通过功能划分后,还便于后期叶片检测仪100的故障查找和更换工作,这样的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

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在检测过程中,先将叶片伸入间隙10内。照射灯21发光,光线穿过叶片投射到感光器22上。感光器22接收到光线后,将入光量通过模数转换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递给电路板40。针对不同叶绿素含量的叶片其透光量会出现差异,电路板40在接数字信号后可以通过内置的算法计算得出该叶片的叶绿素值。由此,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0可以检测出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另一方面,第二检测装置30位于间隙10的一侧,且第二检测装置30可伸缩的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在需要对叶片进行含水量、酸碱度等参数的测量时,用户可以按压第二检测装置30刺破叶片,第二检测装置30伸入叶片后得以将测得的参数传给电路板40,并通过电路板40内内置的算法计算得出该叶片的含水量、酸碱性等参数。

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可以对伸入间隙10内的叶片进行多参数的检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叶绿素检测仪搭配外置探针检测器的方案,结构更简单,更便于携带。同时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的检测步骤也更少,不需要针对一片叶片更换检测仪器,缩短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测耗时。进一步的,当用户只需要进行叶绿素含量检测时,可以不启用第二检测装置30来刺破叶片,可以保证叶片的完整性。

需要提出的是,对于第一检测装置20,只要将照射灯21和感光器22分设于间隙10的两侧,且照射灯21和感光器22正对设置,使得感光器22能够接收到照射灯21的光照即可获得较好的检测结果。因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照射灯21设置于第二壳体102内,相应的将感光器22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同样可以达到第一检测装置20检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效果。相似的原理,第二检测装置3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102内,电路板4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都不影响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的方案实施效果。

对于第二检测装置30,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二检测装置30包括穿刺组件35,穿刺组件35包括有控制器和间隔设置的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且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均为金属等导电材料制成。在此种实施例中,将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电性连接于电路板40,第二检测装置30通过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在伸入叶片之后通电后的电流值来测算叶片的含水量及酸碱性等参数。此时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之间的电压差来自于电路板40。通常的,电路板40所提供的电压不会太高,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检测效果,宜将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的间隔距离设置为小于等于5mm。此时通过电路板40传输的电压能获得变化较明显的电流值,进而更清晰的判断出叶片中的含水量和酸碱性等参数的差异。

因为第二检测装置30只是在需要进行测量时才从叶片检测仪100中伸出,因此在图2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出,第一壳体101内设第一收容腔51以收容第二检测装置30。具体的,第一壳体101包括靠近间隙10的第一表面111,以及相对第一表面111远离间隙10的第三表面121。第一收容腔51设于于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21之间,穿刺组件35收容于第一收容腔51内时,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通过通孔114伸缩于间隙10之内。通孔114连通第一收容腔51和间隙10。当第二检测装置30不工作时,第一检测探针31和第二检测探针32均收容于通孔114之内,不会突出于第一表面111。以此可以保证第二检测装置30在不使用时不会伸入间隙10中,亦保证了叶片在间隙10中的完整性。当用户需要对叶片的含水量等参数进行测量时,才通过推出穿刺组件35来刺破叶片。在图2的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21一侧还设置有按钮34,按钮34的一端贯穿并显露于第一壳体101远离间隙10的表面,即第三表面121。按钮34的另一端连接于穿刺组件25,通过按压按钮34可以使得第二检测装置30刺破叶片,进而达到测量的目的。通过图1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发现,叶片检测仪100中的按钮34设置于第一收容腔51内,按钮34相对于第二检测装置30更靠近第三表面121,用户通过按压按钮34来达到按压第二检测装置30的目的。进一步,第二检测装置30还包括弹性件33。弹性件33设于收容腔51的腔壁和穿刺组件35远离通孔114之间,即弹性件34设于收容腔51的腔壁和按钮34之间。当用户通过按压按钮34按下第二检测装置30后,弹性件33可以辅助第二检测装置30复位,以保证第二检测装置30在自由状态下恢复收回第一收容区51内的状态。进一步,按钮34的外形可以与第一收容腔51的内壁做匹配设计或加入密封件,以使得第一收容腔51内实现密封,避免外界水迹或杂质侵入第二检测装置30而影响检测结果。

在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为转动连接。即第一壳体101可以先相对第二壳体102打开,待第二壳体102与叶片接触后,再转动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压合并形成间隙10。这样的操作方式相对于将叶片伸入间隙10来说更易于操作,避免了叶片与间隙10对准的过程。同时,为了使得第一壳体101在与第二壳体102压合的过程中保证间隙10的宽度,还可以在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之间设置突出部103。如图2的实施例,突出部103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102上。第二壳体102具有相对于第一表面111的第二表面131,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31间隙设置以形成间隙10。第二表面131部分凸设形成突出部60,即在第二表面131上设置朝向第一表面111伸出的突出部60,突出部60用以抵持第一表面111,以使得第二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11之间能够形成间隙10。可以理解的,突出部6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01上,即第一表面111朝向第二表面131伸出突出部60,突出部60抵持第二表面131来形成间隙10,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

进一步的,突出部60还可以设置为可调模式。利用螺纹旋进等方式来调整突出部60的高度,可以带动间隙10的宽度调整。可以理解的,不同植物的叶片厚度也存在差异,当间隙10的宽度一定时,可能存在部分植物的叶片太厚无法伸入,或部分植物叶片较薄,伸入后照射灯21的照射距离过大影响实测效果等现象。通过高度可调的突出部60设置,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可以针对性的调整间隙10的宽度,进而匹配更多种类的植物叶片,扩大本申请叶片检测仪100的适用范围。

在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内还设有第凹槽52,第二壳体102中还设有第二凹槽53,其中第二凹槽53与第一凹槽52相对。也即第一凹槽52的槽口和第二凹槽53的槽口相对,且第一凹槽52在第二表面13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第二凹槽53重合。照射灯21位于第一凹槽52内,感光器22位于第二凹槽53内。照射灯21和感光器22均不伸入间隙10中,避免正对设置的照射灯21和感光器22压迫叶片,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因为电路板40、第一检测装置20以及第二检测装置30都需要通电运行,因此叶片检测仪100中还可以设电源70。电源70设置于第一壳体101或第二壳体102内部,用于向电路板40和感光单元20供电。当然,在一些第二检测装置30独立运行的实施例中,电源70也可以单独向第二检测装置30供电,以保证第二检测装置30的检测工作正常进行。

叶片检测仪100还可以设置显示屏80,显示屏80与电路板40电性连接。在电路板40测得植物的各项参数后,可以通过控制显示屏80的显示而将第一检测装置20和第二检测装置30的各项检测数据直接展示给用户,实现测试数据的即测即显效果,提高测量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