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44095发布日期:2019-01-28 13:19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具体是综合考虑了汗渍、摩擦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通过系列实验确定的一种评价纺织品抵抗汗渍、摩擦综合作用有效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色牢度(colorfastness)又称染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各种作用的抵抗能力。通过被测试样的变色与变色灰卡进行匹配,以及未染色贴衬织物的沾色与沾色灰卡进行匹配来评定色牢度等级。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染料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遭到破坏致使发色基团发生改变是纺织品色牢度不佳根本原因。外界各种因素包括水、汗液、氯化水、摩擦、光照、压烫、皂洗等。

色牢度不佳不仅影响服装的美观,脱落的染料在与人体皮肤接触过程中,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色牢度的检测方法有上百个单项检测标准,但是却极少有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标准,单项色牢度检测仅能代表纺织品抵抗某单一因素的色牢度性能,而不能综合反映纺织品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色牢度性能,因此往往会出现各项单项色牢度检测均合格但产品的色牢度性能却满足不了消费者要求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可能受到外界不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纺织品在综合作用下的色牢度可能比单项色牢度要低,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两种及两种以上自然条件作用下的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前为止,研究复合色牢度检测方法的成果不多,还没有关于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其综合考虑了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在汗液和外界摩擦的综合作用下的色牢度。与在单一因素影响下的色牢度相比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纺织品的色牢度。

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从被测纺织品上剪取长为138~142mm,宽为38~42mm的试样两块,分别记为第一试样和第二试样;

s2,将所述第一试样浸泡在酸性人工汗液中,将所述第二试样浸泡在碱性人工汗液中;

s3,选择与被测纺织物对应的长为98~102mm,宽为38~42mm的贴衬织物两份,分别记为第一贴衬织物和第二贴衬织物,将所述第一贴衬织物放入所述酸性人工汗液中,将所述第二贴衬织物放入所述碱性人工汗液中;

s4,将所述酸性人工汗液中的第一试样和第一贴衬织物浸泡放置30~40分钟,且浸泡过程中不时搅拌或掀压使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一贴衬织物完全湿润,将所述碱性人工汗液中的第二试样和第二贴衬织物浸泡放置30~40分钟,且浸泡过程中不时搅拌或掀压使所述第二试样和所述第二贴衬织物完全湿润;

s5,取出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一贴衬织物并用玻璃棒分别夹去过多的酸性人工汗液,取出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所述第二试样和所述第二贴衬织物并用玻璃棒分别夹去过多的碱性人工汗液;

s6,将棉摩擦布装在摩擦仪的摩擦头上,并将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二试样分别在所述摩擦仪上进行正向摩擦和反向摩擦,正向摩擦和反向摩擦为一次摩擦循环,共进行10次摩擦循环;

s7,将经过步骤s6处理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二试样分别居中剪裁成长为98~102mm,宽为38~42mm的规格;

s8,将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一贴衬织物与经过步骤s7处理的第一试样组成第一组合试样,将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二贴衬织物与经过步骤s7处理的第二试样组成第二组合试样;

s9,将所述第一组合试样放在两块玻璃板或丙烯酸树脂板之间形成第一夹合体,将所述第二组合试样分别放在另外两块玻璃板或丙烯酸树脂板之间形成第二夹合体,将所述第一夹合体置于第一耐汗渍色牢度架中施加11.6~13.4kpa的压力,并保持该压力在35~39℃的烘箱中放置4~6小时,将所述第二夹合体置于第二耐汗渍色牢度架中施加11.6~13.4kpa的压力,并保持该压力在35~39℃的烘箱中放置4~6小时;

s10,从烘箱中取出带有所述第一夹合体的第一耐汗渍色牢度架和带有所述第二夹合体的第二耐汗渍色牢度架,然后从所述第一夹合体中取出所述第一组合试样,从所述第二夹合体取出所述第二组合试样,并将所述第一组合试样中的第一试样和第一贴衬织物分离后分别晾干,将所述第二组合试样中的第二试样和第二贴衬织物分离后分别晾干;

s11,在标准光源中,用变色灰卡分别评定经过步骤s10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二试样的变色级数,用沾色灰卡分别评定经过步骤s10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贴衬织物和所述第二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如上所述的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所述碱性人工汗液包括如下组分及其重量份数:l-组氨酸盐酸盐一水合物0.5份、氯化钠5份、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物5份或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2.5份,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所述碱性人工汗液的ph值调整至7.8~8.2。

如上所述的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所述酸性人工汗液包括如下组分及其重量份数:l-组氨酸盐酸盐一水合物0.5份、氯化钠5份、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2.2份,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所述酸性人工汗液的ph值调整至5.3~5.7。

如上所述的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所述第一贴衬织物为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所述第二贴衬织物亦为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

步骤s8中所述组成第一组合试样的过程为将经过步骤s7处理的第一试样夹在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一贴衬织物中的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所述组成第二组合试样的过程为将经过步骤s7处理第二试样夹在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二贴衬织物中的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

如上所述的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所述摩擦仪为往复式摩擦仪或旋转式摩擦仪。

如上所述的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所述烘箱为恒温箱。

如上所述的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带有所述第一夹合体的第一耐汗渍色牢度架和带有所述第二夹合体的第二耐汗渍色牢度架在所述烘箱中的放置状态为水平或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所述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综合考虑了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在汗液和外界摩擦的综合作用下的色牢度。与在单一因素影响下的色牢度相比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纺织品的色牢度。另一方面,所述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的提出对完善色牢度检测标准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为服装生产企业及销售商控制产品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检测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s11:

s1,从被测纺织品上剪取长为138~142mm,宽为38~42mm的试样两块,分别记为第一试样和第二试样。

s2,将所述第一试样浸泡在酸性人工汗液中,将所述第二试样浸泡碱性人工汗液中。

其中,所述碱性人工汗液包括如下组分及其重量份数:l-组氨酸盐酸盐一水合物0.5份、氯化钠5份、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物5份或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2.5份,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所述碱性人工汗液的ph值调整至7.8~8.2,所述酸性人工汗液包括如下组分及其重量份数:l-组氨酸盐酸盐一水合物0.5份、氯化钠5份、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2.2份,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所述酸性人工汗液的ph值调整至5.3~5.7。

s3,选择与被测纺织物对应的长为98~102mm,宽为38~42mm的贴衬织物两份,分别记为第一贴衬织物和第二贴衬织物,将所述第一贴衬织物放入所述酸性人工汗液中,将所述第二贴衬织物放入所述碱性人工汗液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贴衬织物的选择可依据《gb/t3922-201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中的规定进行选择。

其中,所述第一贴衬织物为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所述第二贴衬织物亦为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步骤s8中所述组成第一组合试样的过程为将经过步骤s7处理的第一试样夹在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一贴衬织物中的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所述组成第二组合试样的过程为将经过步骤s7处理第二试样夹在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二贴衬织物中的两块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

s4,将所述酸性人工汗液中的第一试样和第一贴衬织物浸泡放置30~40分钟,优选为30分钟,且浸泡过程中不时搅拌或掀压使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一贴衬织物完全湿润,将所述碱性人工汗液中的第二试样和第二贴衬织物浸泡放置30~40分钟,优选为30分钟,且浸泡过程中不时搅拌或掀压使所述第二试样和所述第二贴衬织物完全湿润。

s5,取出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一贴衬织物并用玻璃棒分别夹去过多的酸性人工汗液,取出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所述第二试样和所述第二贴衬织物并用玻璃棒分别夹去过多的碱性人工汗液。

s6,将棉摩擦布装在摩擦仪的摩擦头上,并将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二试样分别在所述摩擦仪上进行正向摩擦和反向摩擦,正向摩擦和反向摩擦为一次摩擦循环,共进行10次摩擦循环,其中,所述摩擦仪为往复式摩擦仪或旋转式摩擦仪,优选为往复式摩擦仪。

s7,将经过步骤s6处理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二试样分别居中剪裁成长为98~102mm,宽为38~42mm的规格。

s8,将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一贴衬织物与经过步骤s7处理的第一试样组成第一组合试样,将经过步骤s5处理后的第二贴衬织物与经过步骤s7处理的第二试样组成第二组合试样。

s9,将所述第一组合试样放在两块玻璃板或丙烯酸树脂板之间形成第一夹合体,将所述第二组合试样分别放在另外两块玻璃板或丙烯酸树脂板之间形成第二夹合体,将所述第一夹合体置于第一耐汗渍色牢度架中施加11.6~13.4kpa的压力,并保持该压力在35~39℃的烘箱中放置4~6小时,优选为4小时,将所述第二夹合体置于第二耐汗渍色牢度架中施加11.6~13.4kpa的压力,并保持该压力在35~39℃的烘箱中放置4~6小时,优选为4小时,其中,所述烘箱为恒温箱,带有所述第一夹合体的第一耐汗渍色牢度架和带有所述第二夹合体的第二耐汗渍色牢度架在所述烘箱中的放置状态为水平或垂直。

s10,从烘箱中取出带有所述第一夹合体的第一耐汗渍色牢度架和带有所述第二夹合体的第二耐汗渍色牢度架,然后从所述第一夹合体中取出所述第一组合试样,从所述第二夹合体取出所述第二组合试样,并将所述第一组合试样中的第一试样和第一贴衬织物分离后分别晾干,将所述第二组合试样中的第二试样和第二贴衬织物分离后分别晾干。

s11,在标准光源中,用变色灰卡分别评定经过步骤s10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试样和所述第二试样的变色级数,用沾色灰卡分别评定经过步骤s10处理后的所述第一贴衬织物和所述第二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所述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综合考虑了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在汗液和外界摩擦的综合作用下的色牢度。与在单一因素影响下的色牢度相比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纺织品的色牢度。另一方面,所述纺织品耐汗渍、摩擦复合色牢度的检测方法的提出对完善色牢度检测标准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为服装生产企业及销售商控制产品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检测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