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孔螺纹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7543发布日期:2019-02-15 22:4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孔螺纹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业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孔螺纹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中,螺纹是在一根圆柱形的轴上或内孔表面,用刀具或砂轮切成的,此时工件转一转,刀具沿着工件轴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刀具在工件上切出的痕迹就是螺纹。在外圆表面形成的螺纹称外螺纹。在内孔表面形成的螺纹称内螺纹。螺纹的基础是圆轴表面的螺旋线。通常若螺纹的断面为三角形,则叫三角螺纹;断面为梯形叫做梯形螺纹;断面为锯齿形叫做锯齿形螺纹;断面为方形叫做方牙螺纹;断面为圆弧形叫做圆弧形螺纹等等。

目前对螺纹的检测主要分为底孔深度和螺纹尺寸精度检测,底孔深度用深度尺检测,螺纹尺寸精度用通止规检测,但是以上检测都是人工操作完成,对于大批量的具有大量螺纹孔的零件,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且检测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效率高和出错率低的通孔螺纹检测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孔螺纹检测设备,包括基座1、机械手2、旋转组件3、检测组件4和夹紧定位组件5;所述基座1水平设置,所述机械手2设置在基座1上端,所述检测组件4设置在机械手2的活动端,所述旋转组件3设置在基座1上端,所述夹紧定位组件5设置在旋转组件3上端;所述夹紧定位组件5用于夹紧定位零件,所述旋转组件3用于对夹紧定位组件5进行旋转定位,所述检测组件4在机械手2的定位和驱动下对检测底孔深度和螺纹尺寸进行检测;所述检测组件4包括电机座41、驱动电机42、密封圈43、检测杆44、气管45、激光测距仪46、旋转接头47、旋转接头固定座48和压力传感器49;所述电机座41与机械手2活动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42设置在电机座41一端,所述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所述检测杆44设置在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上,所述检测杆44通过密封圈43与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密封连接,所述激光测距仪46与检测杆44平行,并设置在电机座41下端,所述旋转接头47设置在驱动电机42输出轴后端,所述旋转接头47通过旋转接头固定座48与驱动电机42连接,所述气管45一端与旋转接头47连通,所述检测杆44轴心处贯穿设有气孔,所述压力传感器49设置在检测杆44前端;所述检测杆44包括止规部441、通规部442和深度检测部443;所述深度检测部443设置在检测杆44前部,所述通规部442设置在检测杆44中部,所述止规部441设置在检测杆44后部。

优选的,所述旋转组件3包括减速电机31、驱动齿轮32、旋转底座33、旋转台34、轴承35和从动齿轮36;所述旋转底座33设置在基座1上端,所述旋转台34设置在旋转底座33上方,并通过轴承35与旋转底座33转动连接,所述减速电机31设置在旋转底座33上端一侧,所述驱动齿轮32设置在减速电机31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齿轮36设置在旋转台34外径上,所述驱动齿轮32与从动齿轮36啮合传动。

优选的,所述夹紧定位组件5包括定位座51、夹紧气缸52、压紧杆53和固定座54;所述定位座51设置在旋转台34上端,所述固定座54对称设置在定位座51上端两侧,所述压紧杆53中部与固定座54铰接,所述夹紧气缸52两端分别连接压紧杆53和定位座5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把所述基座1水平设置,所述机械手2设置在基座1上端,所述检测组件4设置在机械手2的活动端,所述旋转组件3设置在基座1上端,所述夹紧定位组件5设置在旋转组件3上端,使得夹紧定位组件能够夹紧定位零件,所述旋转组件3能够对夹紧定位组件5进行旋转定位,所述检测组件4在机械手2的定位和驱动下能够对检测底孔深度和螺纹尺寸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通过把所述电机座41与机械手2活动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42设置在电机座41一端,所述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所述检测杆44设置在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上,所述检测杆44通过密封圈43与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密封连接,所述激光测距仪46与检测杆44平行,并设置在电机座41下端,所述旋转接头47设置在驱动电机42输出轴后端,所述旋转接头47通过旋转接头固定座48与驱动电机42连接,所述气管45一端与旋转接头47连通,所述检测杆44轴心处贯穿设有气孔,所述压力传感器49设置在检测杆44前端;所述深度检测部443设置在检测杆44前部,所述通规部442设置在检测杆44中部,所述止规部441设置在检测杆44后部,使得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检测杆旋转,激光测距仪46能够检测杆44的插入深度,同时能够根据距离大小判断是通规部还是止规部在工作,当检测杆44达到底孔底部受挤压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有效地提高了检测质量。

通过把所述旋转底座33设置在基座1上端,所述旋转台34设置在旋转底座33上方,并通过轴承35与旋转底座33转动连接,所述减速电机31设置在旋转底座33上端一侧,所述驱动齿轮32设置在减速电机31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齿轮36设置在旋转台34外径上,所述驱动齿轮32与从动齿轮36啮合传动,使得旋转组件能够带动零件8旋转,与机械手2配合对零件8上的螺纹孔进行全方位检测,有效地提高了检测灵活性。

通过把定位座51设置在旋转台34上端,所述固定座54对称设置在定位座51上端两侧,所述压紧杆53中部与固定座54铰接,所述夹紧气缸52两端分别连接压紧杆53和定位座51,使得压紧杆53能够在夹紧气缸52伸缩带动下绕固定座54旋转,实现对零件8的夹紧,有效地提高了夹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检测组件的主视图;

图中:基座1、机械手2、旋转组件3、检测组件4、夹紧定位组件5、零件8、减速电机31、驱动齿轮32、旋转底座33、旋转台34、轴承35、从动齿轮36、电机座41、驱动电机42、密封圈43、检测杆44、气管45、激光测距仪46、旋转接头47、旋转接头固定座48、压力传感器49、止规部441、通规部442、深度检测部443、定位座51、夹紧气缸52、压紧杆53、固定座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一种通孔螺纹检测设备,包括基座1、机械手2、旋转组件3、检测组件4和夹紧定位组件5;基座1水平设置,机械手2设置在基座1上端,检测组件4设置在机械手2的活动端,旋转组件3设置在基座1上端,夹紧定位组件5设置在旋转组件3上端,使得夹紧定位组件能够夹紧定位零件,旋转组件3能够对夹紧定位组件5进行旋转定位,检测组件4在机械手2的定位和驱动下能够对检测底孔深度和螺纹尺寸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检测效率。检测组件4包括电机座41、驱动电机42、密封圈43、检测杆44、气管45、激光测距仪46、旋转接头47、旋转接头固定座48和压力传感器49;电机座41与机械手2活动端连接,驱动电机42设置在电机座41一端,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检测杆44设置在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上,检测杆44通过密封圈43与驱动电机42的输出轴密封连接,激光测距仪46与检测杆44平行,并设置在电机座41下端,旋转接头47设置在驱动电机42输出轴后端,旋转接头47通过旋转接头固定座48与驱动电机42连接,气管45一端与旋转接头47连通,检测杆44轴心处贯穿设有气孔,压力传感器49设置在检测杆44前端;深度检测部443设置在检测杆44前部,通规部442设置在检测杆44中部,止规部441设置在检测杆44后部,使得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检测杆旋转,激光测距仪46能够检测杆44的插入深度,同时能够根据距离大小判断是通规部还是止规部在工作,当检测杆44达到底孔底部受挤压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有效地提高了检测质量。旋转组件3包括减速电机31、驱动齿轮32、旋转底座33、旋转台34、轴承35和从动齿轮36;旋转底座33设置在基座1上端,旋转台34设置在旋转底座33上方,并通过轴承35与旋转底座33转动连接,减速电机31设置在旋转底座33上端一侧,驱动齿轮32设置在减速电机31输出轴上,从动齿轮36设置在旋转台34外径上,驱动齿轮32与从动齿轮36啮合传动,使得旋转组件能够带动零件8旋转,与机械手2配合对零件8上的螺纹孔进行全方位检测,有效地提高了检测灵活性。夹紧定位组件5包括定位座51、夹紧气缸52、压紧杆53和固定座54;定位座51设置在旋转台34上端,固定座54对称设置在定位座51上端两侧,压紧杆53中部与固定座54铰接,夹紧气缸52两端分别连接压紧杆53和定位座51,使得压紧杆53能够在夹紧气缸52伸缩带动下绕固定座54旋转,实现对零件8的夹紧,有效地提高了夹紧效率。

工作原理如下:

先把零件8放入定位座上端进行定位,接着夹紧气缸伸长带动压紧杆绕固定座旋转把零件8的夹紧,接着机械手带动检测组件对准零件8上的螺纹孔。

接着机械手带动检测组件上深度检测杆插入螺纹孔中,当深度检测杆到达螺纹孔的底部时,压力传感器受挤压反馈信号,机械手即可停止插入,对比之前输入电脑的螺纹孔孔口位置参数,电脑自动计算螺纹孔的底孔深度。

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检测杆旋转,激光测距仪能够检测杆的插入深度,进而根据距离大小判断是通规部还是止规部在工作。驱动电机带动通规旋转,当通规无法旋转,电机堵转,电流升高,报警检测不合格;如果通规检测合格,驱动电机带动止规旋转,当止规无法旋转,电机堵转,电流升高,报警检测不合格,反之合格。

旋转组件能够带动零件8旋转,与机械手配合对零件8上的螺纹孔进行全方位检测。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