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5159发布日期:2019-02-01 18:4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主要涉及纺织品试验设备领域,具体是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



背景技术:

织物透过空气的能力对服装面料有很重要的意义。冬令外衣织物需要具有防风保温功能,应具有较小的透气性。夏令服装面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以获得凉爽感。对某些特殊用途的织物,如降落伞、帆船、服用涂层面料及宇航服等有特定的透气性要求。

现有技术中,专利zl201420774618.9公开了一种织物透气性能测试仪,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机头,机头内设有压力传感器、cpu数据处理器和吸风机,机头前端设有显示控制面板,机头下端设有测试装置和气流流量测量传感器,测试装置包括下测试腔和上测试腔,上测试腔连接压紧机构,压紧机构包括压紧轴,压紧轴固定在机头上,压紧轴下端连接上测试腔。可以单个人手工操作对织物透气性能进行测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确度高。但是织物的透气性试验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才能最终确定织物的透气性能,上测试腔和下测试腔对织物进行多次测试时,通过手工操作调整更换织物样品,耗费时间长,测试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它在现有测试仪的基础上通过对测试装置和织物的放置方式进行改进,使得织物能够自动进行多次测试,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提高了测试效率。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机头,所述机头内设有压力传感器、cpu数据处理器和吸风机,所述机头前端设有显示控制面板,所述机头下端设有测试装置和气流流量测量传感器,所述测试装置包括下测试腔和上测试腔,所述下测试腔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机头底部设置固定管,所述上测试腔顶端位于固定管内,所述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上测试腔一侧设置滑动杆,所述滑动杆远离上测试腔一端设置上测试腔调节装置;所述机架上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设置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设置若干织物放置装置,所述织物放置装置与上测试腔、下测试腔的位置相适应,所述织物放置装置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设置织物放置孔;所述机架一侧设置控制系统,所述第一电机和上测试腔调节装置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

所述上测试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机头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设置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远离第二电机输出轴一端设置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远离第二电机输出轴一端设置圆柱凸轮轴,所述圆柱凸轮轴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圆柱凸轮滚子,所述壳体上设置通孔,所述滑动杆远离上测试腔一端穿过通孔与圆柱凸轮轴固定连接。

所述上测试腔调节装置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机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残齿轮,所述残齿轮一侧设置框架,所述框架内设置齿条,所述齿条为两个,两个所述齿条位于残齿轮两侧,所述齿条与残齿轮相适应,所述齿条与框架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底部设置连接杆,所述滑动杆远离上测试腔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所述壳体内设置轴承,所述轴承内设置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远离轴承一端与圆柱凸轮轴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杆上设置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内设置缓冲垫,所述固定套一侧设置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固定套一端与机头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所述织物放置装置为4个。

所述固定管和上测试腔之间设置海绵垫。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和上测试腔调试装置对上测试腔位置的调节,通过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和上测试腔调试装置的相互配合,使得织物能够自动进行多次测试,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提高了测试效率。

2、采用圆柱凸轮结构对上测试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即可实现上测试腔的自动往复运动,通过和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上测试腔的位置调节方便快捷。

3、采用残齿轮和齿条结构对上测试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即可实现上测试腔的自动往复运动,且结构简单,便于控制,通过和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相互配合,实现对不同织物放置装置上织物样品进行测试的效果。

4、轴承和第二转动杆的设置,提高了圆柱凸轮轴转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上测试腔位置调节的稳定性。

5、固定套和固定杆的设置,使得残齿轮齿条结构对连接杆位置调节时,连接杆运行更加稳定,减少连接杆对支撑框和上测试腔的受力。

6、采用plc控制系统对电流传感器和电机进行控制,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提高了控制的稳定性。

7、海绵垫填充在固定管和上测试腔之间,在确保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滑动连接的同时,提高了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的密闭性,从而提高了吸风机的吸风精度。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转动盘部分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i部放大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机架;2、机头;3、显示控制面板;4、测试装置;5、下测试腔;6、上测试腔;7、滑动杆;8、上测试腔调节装置;9、第一电机;10、转动盘;11、织物放置装置;12、支撑杆;13、支撑框;14、织物放置孔;15、控制系统;16、壳体;17、第二电机;18、联轴器;19、第一转动杆;20、圆柱凸轮轴;21、圆柱凸轮滚子;22、通孔;23、第三电机;24、残齿轮;25、框架;26、齿条;27、连接杆;28、轴承;29、第二转动杆;30、固定套;31、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控制系统根据设定的时间对执行元件进行控制,属于已知控制系统程序的常规的、适应性的应用,控制系统本身即带有定时器功能。发出信号控制执行元件,也只涉及到对参数的调整来控制执行元件,不涉及到程序的改进,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所采用的电路连接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在此不再详述。

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机头2,所述机头2内设有压力传感器、cpu数据处理器和吸风机,所述机头2前端设有显示控制面板3,所述机头2下端设有测试装置4和气流流量测量传感器,所述测试装置4包括下测试腔5和上测试腔6,所述下测试腔5与机架1固定连接,所述机头2底部设置固定管,所述上测试腔6顶端位于固定管内,所述上测试腔6与固定管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上测试腔6一侧设置滑动杆7,所述滑动杆7远离上测试腔6一端设置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所述机架1上设置第一电机9,所述第一电机9上设置转动盘10,所述转动盘10上设置若干织物放置装置11,所述织物放置装置11与上测试腔6、下测试腔5的位置相适应,所述织物放置装置11包括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上设置支撑框13,所述支撑框13上设置织物放置孔14;如附图1至3所示,织物放置装置和上测试腔、下测试腔相适应,使用时织物样品位于织物放置孔内,被上测试腔和下测试腔夹住测试,织物样品可通过胶接或其他常规手段固定在织物放置孔位置处。所述机架1一侧设置控制系统15,所述第一电机9和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均与控制系统15相连接。本装置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和上测试腔调试装置对上测试腔位置的调节,通过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和上测试腔调试装置的相互配合,使得织物能够自动进行多次测试,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提高了测试效率。

作为优化,所述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包括壳体16,所述壳体16与机头2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6内设置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18,所述联轴器18远离第二电机17输出轴一端设置第一转动杆19,所述第一转动杆19远离第二电机17输出轴一端设置圆柱凸轮轴20,所述圆柱凸轮轴20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圆柱凸轮滚子21,所述壳体16上设置通孔22,所述滑动杆7远离上测试腔6一端穿过通孔22与圆柱凸轮轴20固定连接。采用圆柱凸轮结构对上测试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即可实现上测试腔的自动往复运动,通过和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上测试腔的位置调节方便快捷。

作为优化,所述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包括第三电机23,所述第三电机23与机头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23的输出轴上设置残齿轮24,所述残齿轮24一侧设置框架25,所述框架25内设置齿条26,所述齿条26为两个,两个所述齿条26位于残齿轮24两侧,所述齿条26与残齿轮24相适应,所述齿条26与框架25内壁固定连接,如附图2所示,齿轮齿条框结构为主体调节结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采用现有技术合理设置缓冲垫,支撑架,优化装置稳定运行。所述框架25底部设置连接杆27,所述滑动杆7远离上测试腔6一端与连接杆27固定连接。采用残齿轮和齿条结构对上测试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即可实现上测试腔的自动往复运动,且结构简单,便于控制,通过和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相互配合,实现对不同织物放置装置上织物样品进行测试的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壳体16内设置轴承28,所述轴承28内设置第二转动杆29,所述第二转动杆29远离轴承28一端与圆柱凸轮轴20固定连接。轴承和第二转动杆的设置,提高了圆柱凸轮轴转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上测试腔位置调节的稳定性。

作为优化,所述连接杆27上设置固定套30,所述固定套30内设置缓冲垫,所述固定套30一侧设置固定杆31,所述固定杆31远离固定套30一端与机头2固定连接。固定套和固定杆的设置,使得残齿轮齿条结构对连接杆位置调节时,连接杆运行更加稳定,减少连接杆对支撑框和上测试腔的受力。

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单片机控制系统,作为优化,所述控制系统15为plc控制系统。具体可选用s7-200plc。plc控制是通过继电器及交流接触器来间接控制,控制方式是继电器分别和plc以及电机等执行元件连接,通过plc信号触发继电器动作,然后和执行元件连接的导线也接通,达到弱电控制强电的目的。plc信号的控制可以采用按钮开关,也可以采用一种叫昆仑通泰的触摸屏,在实际使用时,专门设置在一个电器柜内,通过导线与需要控制的执行元件进行连接,操作简单方便。采用plc控制系统对电流传感器和电机进行控制,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提高了控制的稳定性。

作为优化,所述织物放置装置11为4个。

作为优化,所述固定管和上测试管之间设置海绵垫。海绵垫填充在固定管和上测试腔之间,在确保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滑动连接的同时,提高了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的密闭性,从而提高了吸风机的吸风精度。

使用方法:

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织物样品固定在支撑框内的织物放置孔内,然后上测试腔和下测试腔将织物样品夹持住,按规定的方法和试验参数,将试样夹持在下测试腔和上测试腔之间,然后调节风机速度,使织物两面达到规定的压差,织物两面在规定的压差下,单位时间内,垂直流过织物单位面积的气流量,即称为透气性。测试参数由控制按钮输入cpu数据处理中心,当仪器工作时由cpu调节吸风机控制吸风量。测试到一定时间以后,控制系统控制上测试腔调节装置和第一电机启动,上测试腔与下测试腔分离,然后转动盘带动另一个织物放置装置进入到下测试腔上方后第一电机停止转动,上测试腔在重新夹紧织物样品后也停止运行,仪器对新的织物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完后,控制系统继续控制第一电机和上测试腔调节装置继续运行,从而实现对同一类型的多个织物样品或不同织物样品自动进行多次测量,提高测量效率。

实施例1:

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机头2,所述机头2内设有压力传感器、cpu数据处理器和吸风机,所述机头2前端设有显示控制面板3,所述机头2下端设有测试装置4和气流流量测量传感器,所述测试装置4包括下测试腔5和上测试腔6,所述下测试腔5与机架1固定连接,所述机头2底部设置固定管,所述上测试腔6顶端位于固定管内,所述上测试腔6与固定管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上测试腔6一侧设置滑动杆7,所述滑动杆7远离上测试腔6一端设置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所述机架1上设置第一电机9,所述第一电机9上设置转动盘10,所述转动盘10上设置若干织物放置装置11,所述织物放置装置11与上测试腔6、下测试腔5的位置相适应,所述织物放置装置11包括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上设置支撑框2513,所述支撑框2513上设置织物放置孔14;所述机架1一侧设置控制系统15,所述第一电机9和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均与控制系统15相连接。本装置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和上测试腔调试装置对上测试腔位置的调节,通过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和上测试腔调试装置的相互配合,使得织物能够自动进行多次测试,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提高了测试效率。所述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包括壳体16,所述壳体16与机头2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6内设置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上设置联轴器18,所述联轴器18远离第二电机17输出轴一端设置第一转动杆19,所述第一转动杆19远离第二电机17输出轴一端设置圆柱凸轮轴20,所述圆柱凸轮轴20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圆柱凸轮滚子21,所述壳体16上设置通孔22,所述滑动杆7远离上测试腔6一端穿过通孔22与圆柱凸轮轴20固定连接。采用圆柱凸轮结构对上测试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即可实现上测试腔的自动往复运动,通过和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相互配合,使得上测试腔的位置调节方便快捷。所述壳体16内设置轴承28,所述轴承28内设置第二转动杆29,所述第二转动杆29远离轴承28一端与圆柱凸轮轴20固定连接。轴承和第二转动杆的设置,提高了圆柱凸轮轴转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上测试腔位置调节的稳定性。所述控制系统15为plc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系统对电流传感器和电机进行控制,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提高了控制的稳定性。所述织物放置装置11为4个。所述固定管和上测试管之间设置海绵垫。海绵垫填充在固定管和上测试腔之间,在确保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滑动连接的同时,提高了上测试腔与固定管之间的密闭性,从而提高了吸风机的吸风精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测试腔调节装置8包括第三电机23,所述第三电机23与机头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23的输出轴上设置残齿轮24,所述残齿轮24一侧设置支撑框2513,所述支撑框2513内设置齿条26,所述齿条26为两个,两个所述齿条26位于残齿轮24两侧,所述齿条26与残齿轮24相适应,所述齿条26与支撑框251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2513底部设置连接杆27,所述滑动杆7远离上测试腔6一端与连接杆27固定连接。采用残齿轮和齿条结构对上测试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调整电机转速即可实现上测试腔的自动往复运动,且结构简单,便于控制,通过和转动盘上织物放置装置相互配合,实现对不同织物放置装置上织物样品进行测试的效果。所述连接杆27上设置固定套30,所述固定套30内设置缓冲垫,所述固定套30一侧设置固定杆31,所述固定杆31远离固定套30一端与机头2固定连接。固定套和固定杆的设置,使得残齿轮齿条结构对连接杆位置调节时,连接杆运行更加稳定,减少连接杆对支撑框和上测试腔的受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上测试腔调节装置采用滚珠丝杠结构带动滑动杆进行滑动,电机采用安川sgm7j-06a伺服电机对丝杠进行正反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