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斗式采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7403发布日期:2018-09-18 21:46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采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抓斗式采泥器。



背景技术:

在环境与水利科研中,经常需要对水下沉积物进行采样,在采样时通常使用采泥器进行采集;目前使用的采泥器主要有柱状采泥器和抓斗式采泥器两种,柱状采泥器设计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一次可以采集到的样本数量少,不适合用在需要一次采集较多泥样的场合使用;抓斗式采泥器一般通过绳索或铰链将抓斗靠重力送至水域底部,与沉积物接触后,推动两片抓斗深入沉积物内,并绕固定在向中间聚拢,合并成一个闭合箱体,将沉积物封闭在箱体内,然后通过绞盘或者手动拉动绳索或铰链将抓斗以及箱体内的沉积物提出水面。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165375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抓斗式采泥器,其包括牵引绳索、钢丝绳和抓泥斗,所述抓泥斗由两个尺寸相同、横截面为四分之一扇形的抓斗颚板组成,所述两个颚板通过两扇形的顶点铰接在一起,所述两个颚板的开口相对,可以在外力作用下打开或合拢,所述采泥器还包括两根杠杆,所述两根杠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颚板底面的外边沿,另一端与钢丝绳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杠杆相连接,中间与牵引绳索连接。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当采泥器将水底的沉积物取出卸料后,采泥器中会粘附有沉积物的残余物,为了保证后续采集试样的准确性,需要对采泥器进行清理,为了使采泥器能够沉入水底进行取样,采泥器的重量通常都比较重,在清理时可以将采泥器吊装,然后再对采泥器的内腔进行清理,但是在清理的过程中,采泥器可能会发生闭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能够在吊装清理的过程中,使采泥器始终保持张开状态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抓斗式采泥器,具有能够在吊装清理的过程中,使采泥器始终保持张开状态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抓斗式采泥器,包括抓泥斗,所述抓泥斗包括左抓斗以及转动连接于左抓斗的右抓斗,左抓斗与右抓斗的开口端能够相互抵接,左抓斗的顶端设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设于左抓斗的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的挂轴,所述挂轴与左抓斗之间留有间隙;右抓斗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开口向下且能够钩至挂轴的定位钩。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采泥器将沉积物卸载后,通过牵引绳索使抓泥斗保持张开状态,然后转动定位钩,使定位钩能够钩至挂轴上,由于挂钩的开口向下,在重力的作用下,定位钩能够始终钩在挂轴上,从而使得左抓斗与右抓斗分离而始终保持张开状态,因此能够便于对抓泥斗的空腔进行清理。

较佳的,所述右抓斗上固设有定位座,定位座上设有定位轴,所述定位钩可拆卸转动连接于定位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采泥器是要进行水下作业的,由于定位钩可拆卸固定连接于定位轴,当其需要进入水下作业时,可将定位钩从定位轴上取出,以减少海水等对定位钩的腐蚀。

较佳的,所述定位钩包括钩体、固设于钩体尾部的第一半环、固设于钩体尾部且扣合在第一半环上的第二半环,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定位钩的尾部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便于取卸与装配。

较佳的,所述第一半环上设有紧固件,紧固件包括螺纹连接于第一半环且其底端面能够抵接于定位轴的定位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定位钩钩至挂轴后,将定位螺栓螺纹连接于第一半环并且使其底端面抵接于定位轴上,能够对定位钩与定位轴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其在定位轴上发生转动。

较佳的,所述左抓斗顶端固设有“L形”的左操作杆,所述右抓斗的顶端固设有“L形”的右操作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左抓斗顶端固设有“L形”的左操作杆,右抓斗的顶端固设有“L形”的右操作杆,通过牵引绳索对左操作杆和右操作杆的牵引能够控制抓泥斗的闭合以及便于对抓泥斗的吊装。

较佳的,所述左抓斗上固设有两个位于左抓斗顶部两端的左操作杆,所述右抓斗上固设有两个位于右抓斗顶部两端的右操作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牵引绳索对左操作杆和右操作杆的牵引能够控制抓泥斗的闭合以及便于对抓泥斗的吊装,左抓斗上设有两个左操作杆,右抓斗上设有两个右操作杆,能够增加吊装的稳定性。

较佳的,所述左抓斗开口端的底部均匀设有若干个碎石齿,所述右抓斗开口端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啮合于碎石齿的配合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采泥器对水下沉积物进行取样时,如果有石头、贝壳等坚硬物卡在抓泥斗的开口端,会使得抓泥斗闭合的不严密,在对其进行吊装的过程中,会有沉积物流出,而左抓斗与右抓斗上设有能够相互配合的碎石齿与配合齿,在其啮合时能够对卡在抓泥斗开口端的石头进行破碎,从而减少缝隙的产生。

较佳的,相邻的碎石齿之间开设有插接槽,配合齿上固设有能够插接于插接槽的插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配合齿上的插接块能够插接于碎石齿之间的插接槽,使得左抓斗与右抓斗啮合的更加紧固,增强其啮合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转动定位钩,使定位钩能够钩至挂轴上,牵引绳索连接于左操作杆与右操作杆,从而对采泥器进行吊装,由于挂钩的开口向下,在重力的作用下,定位钩能够始终钩在挂轴上,从而使得左抓斗与右抓斗分离而始终保持张开状态,因此能够便于对抓泥斗的空腔进行清理;

2.定位钩可拆卸固定连接于定位轴,能够便于对定位钩进行拆卸安装,定位钩通过定位螺栓使其与定位轴的位置进行固定,能够保持定位钩在挂轴上稳定性,防止其发生转动而从挂轴上脱落;

3.左抓斗与右抓斗上设有能够相互配合的碎石齿与配合齿,在其啮合时能够对卡在抓泥斗开口端的石头进行破碎,从而减少缝隙的产生;配合齿上的插接块能够插接于碎石齿之间的插接槽,使得左抓斗与右抓斗啮合的更加紧固,增强其啮合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抓泥斗为闭合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定位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中抓泥斗为张开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碎石齿与配合齿连接关系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抓泥斗;11、左抓斗;111、取样口;112、盖板;1121、通槽;113、螺纹孔;114、紧固螺栓;115、固定组件;1151、固定座;1152、挂轴;116、配重块;117、碎石齿;118、插接槽;12、右抓斗;121、定位座;122、定位轴;123、固定钩;124、定位钩;1241、钩体;1242、第一半环;1243、第二半环;125、紧固件;1251、定位螺栓;126、配合齿;127、插接块;2、操作组件;21、左操作杆;211、横杆;212、竖杆;22、右操作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抓斗式采泥器,参见图1,包括抓泥斗1以及设于抓泥斗1上的操作组件2,抓泥斗1包括左抓斗11以及转动连接于左抓斗11的右抓斗12,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的开口端能够相互抵接;操作组件2包括固设于左抓斗11顶部两端的“L形”的左操作杆21以及固设于右抓斗12顶部两端的“L形”的右操作杆22,左操作杆21包括横杆211与竖杆212,二者的夹角为锐角,左操作杆21的开口端与右操作杆22的开口端相对设置。

参见图1和图2,左抓斗11上开设有两个(但不局限于两个)取样口111,左抓斗11上设有一端铰接于取样口111的盖板112,盖板112远离铰接点的一端开设有通槽1121,左抓斗11上开设有连通于通槽1121的螺纹孔113,通槽1121与螺纹孔113上设有将盖板112和左抓斗11连接的紧固螺栓114;当采泥器下沉水中时,盖板112远离其铰接点的一端与左抓斗11留有间隙,左抓斗11的空腔与取样口111之间形成通路,便于采泥器下沉;盖板112的通槽1121与左抓斗11的螺纹孔113通过紧固螺栓114进行连接,能使盖板112的转动角度小于90°,使盖板112能够始终位于取样口111的上端;通槽1121能使盖板112在水中能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当其下沉至水底时,盖板112能够扣合在取样口111上。

参见图2和图3,左抓斗11的顶端设有固定组件115,固定组件115包括固设于左抓斗11的固定座1151以及固设于固定座1151的挂轴1152,挂轴1152与左抓斗11之间留有间隙;右抓斗12(参考图1)的顶端固设有定位座121,定位座121上固设有定位轴122,定位轴122转动连接有开口向上的固定钩123以及开口向下的定位钩124,定位钩124上设有将其与定位轴122进行定位的紧固件125(参考图4);参见图1和图2,定位钩124与固定钩123均能钩至挂轴1152上;在牵引绳索(图中未画出)的作用下,将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分离,然后将固定钩123钩至挂轴1152上,将采泥器置于水中,使其下沉,在下沉的过程中,由于固定钩123钩在挂轴1152上,能够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始终保持分离状态,当采泥器沉入水底时,通过牵引绳索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的发生相对位移,而使固定钩123从挂轴1152上脱离,通过牵引绳索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相互靠近,采集试样,最终闭合取样。

参见图3和图4,定位钩124包括钩体1241、固设于钩体1241尾部的第一半环1242、固设于钩体1241尾部且扣合在第一半环1242上的第二半环1243,第一半环1242与第二半环1243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紧固件125包括螺纹连接于第一半环1242且其底端面能够抵接于定位轴122的定位螺栓1251;参见图1和图2,转动定位钩124,使定位钩124能够钩至挂轴1152上,由于挂钩的开口向下,在重力的作用下,定位钩124能够始终钩在挂轴1152上,从而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分离而始终保持张开状态,因此能够便于对抓泥斗1的空腔进行清理。

参见图5和图6,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的两端分别螺栓连接有配重块116,配重块116能够增加采泥器的重量,便于其下沉至水中;左抓斗11开口端的底部均匀设有若干个碎石齿117,右抓斗12开口端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啮合于碎石齿117的配合齿126;相邻的碎石齿117之间开设有插接槽118,配合齿126上固设有能够插接于插接槽118的插接块127;碎石齿117与配合齿126在其啮合时能够对卡在抓泥斗1开口端的石头进行破碎,从而减少缝隙的产生;配合齿126上的插接块127能够插接于碎石齿117之间的插接槽118,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啮合的更加紧固,增强其啮合的稳固性。

具体使用方式:将牵引绳索连接于左操作杆21与右操作杆22上,收紧牵引绳索,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分离,然后将固定钩123挂在挂轴1152上,使抓泥斗1始终保持张开状态,然后将使采泥器下沉至水下,在下沉的过程中,盖板112靠近紧固螺栓114的的一端与左抓斗11之间留有间隙,海水能从左抓斗11的空腔通过取样口111流出,便于采泥器下沉,采泥器上设有的配重块116能够增加采泥器的重量,提高其下沉速度;随着采泥器下沉的过程中,盖板112能够沿紧固螺栓114上下位移,由于盖板112与左抓斗11之间设有紧固螺栓114,能够使得盖板112始终位于取样口111的上端。

当采泥器沉入水底时,通过牵引绳索,带动左操作杆21与右操作杆22运动,从而带动抓斗与右抓斗12产生相对位移,然后固定钩123从挂轴1152上脱离,继续通过牵引绳索带动左操作杆21与右操作杆22运动,使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相互靠近进行取样直至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相互闭合,由于对水底沉积物取样时,可能会有石头、贝壳等坚硬物卡在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之间,造成二者无法完全闭合,此时在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相互靠近时,位于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上的碎石齿117与配合齿126相互啮合,从而对石头、贝壳等破碎,并且碎石齿117上设有的插接块127能够插接于插接槽118中,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闭合的更加紧固。

当取样完成后,使采泥器向上移动,此时盖板112能够扣合在取样口111上,当采泥器完全脱离水中时,打开紧固螺栓114,从而打开盖板112,然后通过试管等取样器取出采泥器中的试样,此时能够取出未被破坏的具有分层结构的沉积物试样;然后打开采泥器,使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分离,将抓泥斗1中的试样全部卸出,以对其进行研究。

当试样全部取出后,需要对抓泥斗1的空腔进行清理,将定位钩124的第一半环1242与第二半环1243通过螺栓连接于定位轴122上,然后使得左抓斗11与右抓斗12的开口端相互分离,将定位钩124钩至固定轴上,然后拧动定位螺栓1251,使得定位螺栓1251的底端面抵接于定位轴122上,从而防止定位钩124围绕定位轴122转动,然后在牵引绳索的吊装下,对抓泥斗1的空腔进行清理。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